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操作机构、内窥镜装置及导引导管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操作机构、内窥镜装置及导引导管制作方法
  • 发明者
  • 公开日
  • 申请日期
  • 优先权日
  • 申请人
  • 文档编号
  • 关键字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操作机构、内窥镜装置、医疗设备及导弓丨导管本申请根据2010年4月28日在美国提出申请的61/328,814以及2010年6月11日在美国提出申请的61/353,805要求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參照图IA 图8说明具有操作机构32的内窥镜装置I和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机构32图IA是表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机构32的内窥镜装置I的立体图另夕卜,图IB是表示内窥镜装置I的一部分(图IA所示的P部分)的放大图另外,图2是表示操作机构32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3是表示操作机构32中的倾倒输入部(第二输入部)50的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图4是图3的A — A线的剖视图,是表示倾倒输入部50中的第一摆动机构54的结构的图另外,图5是用于说明倾倒输入部50中的螺旋弹簧(中立机构)52的作用的说明图另外,图6和图7是图4的B — B线的剖视图,是用于说明倾倒输入部50的作用的图另外,图8是用于说明内窥镜装置I在使用时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如图IA和图IB所示,内窥镜装置I用于对体腔内进行观察,具有插入部10和操作部30插入部10从顶端IOA侧插入体腔内插入部10具有插入主体11、弯曲部(被操作部)13及观察部件14插入主体11形成为大致筒状,并具有挠性在插入主体11的内部配置有筒状的处理器具通道12和后述的第一传递部20的操作线22、23,该处理器具通道12成为在体腔内进行处理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 (參照图8)的贯穿用通路,并从插入部10的顶端IOA向操作部30延伸而形成弯曲部13在插入部10的插入方向上的顶端IOA侧设置在插入主体11的顶端11A弯曲部13的形状呈与插入主体11的内部相连通的筒状弯曲部13通过进行弯曲动作而能够改变弯曲部13的顶端13A相对于基端13B的朝向观察部件14设置在弯曲部13的顶端13A侧观察部件14例如具有(XD、CM0S面图像传感器,为了对体腔内进行观察而拍摄摄像视野内的影像观察部件14与贯穿于插入主体11的内部的信号线14A及连接在操作部30上的通用线缆C电连接,并在配置于体外的未图示的显示装置上显示影像操作部30使插入部10绕插入部10的中心轴线01转动或者使弯曲部13弯曲操作部30固定在插入部10的插入方向上的基端10B,并具有把持部31和操作机构32把持部31被内窥镜装置I的操作者把持把持部31的外形形状呈与插入部10大致同轴的大致圆柱形状操作机构32使弯曲部13进行弯曲动作操作机构32具有转动输入部(第一输入部)40和倾倒输入部(第二输入部)50如图IB和图2所示,转动输入部40通过绕转动轴02转动而输入用于使弯曲部13进行弯曲动作的第一驱动カ转动输入部40具有第一转动输入部41和第二转动输入部45,该第一转动输入部41用于使弯曲部13的顶端13A相对于弯曲部13的基端13B朝向与弯曲部13的中心轴线OlA正交的第一方向Al、第二方向A2,该第二转动输入部45用于使弯曲部13的顶端13A相对于弯曲部13的基端13B朝向与中心轴线OlA正交并且与第一方向Al、第二方向A2正交的第三方向A3、第四方向A4 (參照图8)第一转动输入部41具有第一角度旋钮42、与第一角度旋钮42同轴地安装在第一角度旋钮42上的圆板构件43、以及固定在圆板构件43上的第一带轮44第一角度旋钮42绕转动轴02转动第一角度旋钮42的形状呈沿着与转动轴02正交的面的大致圆板形状,并在外周上形成有用于防滑的凹凸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操作机构、内窥镜装置及导引导管的制作方法以往,为了观察并处理体腔内的处理对象部位等而使用了内窥镜装置。关于内窥镜装置,公知有使插入体腔内并具有挠性的长条状的插入部和用于操作插入部的操作部相连结的内窥镜装置(例如专利文献I)。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ー种能够供操作内窥镜装置的操作者在无助手的情况下对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和内窥镜装置进行操作的内窥镜操作部。 另外,以往,作为具有能够进行弯曲动作的弯曲部的医疗设备,公知有设有用于向弯曲部传递用来使弯曲部弯曲的操作输入的操作机构的医疗设备。作为这种设有操作机构的医疗设备的例子,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如下ー种内窥镜装置该内窥镜装置具有连接有用于使弯曲部进行弯曲动作的操作线的球轴和与该球轴相连接的操作杆,通过使设置在球轴上的操作杆倾倒并牵引操作线而使弯曲部进行弯曲动作。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如下技木为了使内窥镜的顶端部细径化,使操作线的位置沿弯曲部的圆周方向相对于内窥镜的弯曲部中的连结关节部分的铆钉位置错开45。。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5 — 16888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4 — 358012号公报专利文献3 :国际公开2006/126265专利文献4 :日本国特开2000 — 23908号公报以往,在使用内窥镜装置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理的情况下,有时用ー只手握持内窥镜装置、用相反侧的手握持内窥镜用处理器具而同时使用内窥镜装置与内窥镜用处理器具。此时,为了使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处理部相对于处理对象部位移动,有时使内窥镜装置的弯曲部弯曲,在以往的内窥镜装置中,由于是通过使两个角度旋钮转动来输入相互正交的双轴方向的各个弯曲操作,因此有时难以掌握角度旋钮的转动与弯曲部的弯曲方向。以往,在内窥镜装置中,一般在能够上下左右弯曲的弯曲部中配置沿弯曲部的周向各相隔90°的四根角度操作线。另外,一般在可挠部的内部也以相同的位置关系配置四根角度操作线。另ー方面,在日本国特开2000 — 23908号公报中记载有在内窥镜装置的弯曲部中能够使各相隔90°配置的角度操作线分别错开45°,但是若对各根角度操作线尝试设为与在弯曲部的周向上各相隔90°的位置关系不同的位置关系那样的错开,则角度操作线的牵引量与弯曲部的弯曲量根据角度操作线而不同,因此操作部的操作量与弯曲部的弯曲量根据弯曲方向而不同,可能会导致操作感降低。
本发明的第I技术方案为,ー种操作机构,包括第一输入部,其被输入用于操作被操作部的第一驱动カ;第一传递部件,其连接于上述第一输入部与上述被操作部,并用于向上述被操作部传递输入到了上述第一输入部的上述第一驱动カ;第二输入部,其被输入用于操作上述被操作部的第二驱动カ; 以及第ニ传递部件,其连接于上述第二输入部与上述第一输入部,并用于从上述第二输入部向上述第一输入部传递上述第二驱动カ;上述第一传递部件用于向上述被操作部传递利用上述第二传递部件从上述第二输入部所传递的上述第二驱动力。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为,ー种内窥镜装置,包括插入部,其用于插入体腔内;筒状的弯曲部,其设置在上述插入部的插入方向上的顶端,并用于进行弯曲动作;操作部,其为了使上述弯曲部弯曲而设置在上述插入部的插入方向上的基端;第一输入部,其设置于上述操作部,并被输入用于使上述弯曲部进行弯曲动作的第一驱动カ;操作线,其连接于上述第一输入部与上述弯曲部,并通过被上述第一输入部牵引而向上述弯曲部传递上述第一驱动カ;第二输入部,其设置于上述操作部,并被输入用于使上述弯曲部进行弯曲动作的第ニ驱动カ;以及第二传递部件,其连接于上述第二输入部与上述第一输入部,并用于从上述第二输入部向上述第一输入部传递上述第二驱动カ;上述操作线用于向上述弯曲部传递利用上述第二传递部件从第二输入部所传递的上述第二驱动力。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为,ー种操作机构,包括摆动构件,其分别以直线状的第一摆动轴和与上述第一摆动轴正交的第二摆动轴为摆动中心摆动;圆弧部,其形成在上述摆动构件上,并在上述第二摆动轴上形成有在离开上述第一摆动轴与上述第二摆动轴之间的交点的位置具有中心的大致圆柱面状的外周面;以及挠性的操作线,其形成为线状,且中间部卷绕在上述圆弧部上。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为,ー种医疗设备,包括操作机构;插入部,其插入体内;筒状的弯曲部,其设置在上述插入部的插入方向上的顶端,并供上述操作线的一端固定,并进行弯曲动作;以及操作部,其设置在上述插入部的基端,并在内部配置有上述操作机构;上述操作机构包括摆动构件,其分别以直线状的第一摆动轴和与上述第一摆动轴正交的第二摆动轴为摆动中心摆动;圆弧部,其形成在上述摆动构件上,并在上述第二摆动轴上形成有在离开上述第一摆动轴与上述第二摆动轴的之间的交点的位置具有中心的大致圆柱面状的外周面;以及挠性的操作线,其形成为线状,且中间部卷绕在上述圆弧部上。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为ー种医疗设备,包括操作机构;插入部,其插入体内;筒状的弯曲部,其设置在上述插入部的插入方向上的顶端,并在内部贯穿有上述操作线及上述第二操作线,进行弯曲动作;以及操作部,其设置在上述插入部的基端,并在内部配置有上述操作机构;上述操作机构包括摆动构件,其分别以直线状的第一摆动轴和与上述第一摆动轴正交的第二摆动轴为摆动中心摆动;圆弧部,其形成在上述摆动构件上,并在上述第二摆动轴上形成有在离开上述第一摆动轴与上述第二摆动轴之间的交点的位置具有中心的大致圆柱面状的外周面;挠性的操作线,其形成为线状且中间部卷绕在上述圆弧部上;第二圆弧部,其形成在上述摆动构件上,并以上述交点位于上述圆弧部之间的方式与上述圆弧部相对,并具有以上述第二摆动轴为中心的大致圆柱面状的外周面;以及挠性的第二操作线,其形成为线状且中间部卷绕在上述第二圆弧部上;上述操作线在上述弯曲部的周缘部上配置在相互离开的两个位置,上述第二操作线在上述弯曲部的周缘部上配置在相互离开的两个位置,在与上述弯曲部的中心轴线正交的剖面上,连结上述操作线的直线与连结上述第二操作线的直线平行配置,当将上述剖面中的上述操作线之间的间隔设为a、将上述剖面中的上述操作线与上述第二操作线之间的间隔设为b、将上述剖面中的上述第二操作线之间的间隔设为C、将上述摆动构件上的上述圆弧部的直径设为A、将上述第二摆动轴方向上的上述圆弧部与上述第二圆弧部之间的距离设为B、将上述第二圆弧部的直径设为C 时,满足 a:b = B Α a c = A:C。利用倾倒输入部和安装在倾倒输入部上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能够进行内窥镜装置的弯曲部的弯曲动作和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突出及转动动作。另外,由于除了转动输入部以外还具有倾倒输入部,因此能够使用倾倒输入部来比转动输入部中的转动直观地操作弯曲部。另外,相对于转动输入部能够绕转动轴02自由旋转,倾倒输入部是操作杆能够在一定的可动范围内倾倒的部件,但是由于倾倒输入部具有离合器机构,因此即使转动输入 部绕转动轴02转动,只要操作杆位于中立位置,操作杆就不会移动。其結果,能够抑制操作杆的不需要的动作,而且,操作杆能够与可动范围无关地操作转动输入部。另外,由于通过对操作杆进行预定角度的倾倒操作而牵引操作线的长度比通过使转动输入部转动预定角度而牵引操作线的长度短,因此能够使用操作杆高精度地进行弯曲部的细微的弯曲动作。另外,当在操作杆上安装并使用内窥镜用处理器具时,有时使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处理部相对于处理对象部位稍微移动,在该情况下,能够高精度地使处理部相对于处理对象部位移动。另外,由于设有朝向中立位置对操作杆施カ的螺旋弹簧,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操作杆定位在中立位置。另外,由于操作杆形成为筒状并与处理器具通道的内部相连通,因此能够向操作杆内插入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操作部,从而能够ー边把持操作部、把持部ー边使操作杆倾倒。其結果,即使利用与握持内窥镜装置的把持部的手相反的手也能够进行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操作与内窥镜装置的操作,以往由辅助者进行的处理器具操作部的操作也能够由操作内窥镜装置的手术者自身来进行。若圆板构件为链轮齿轮,则能够抑制圆板构件与驱动线之间打滑。其結果,能够借助驱动线可靠地牵弓I操作线从而高精度地使弯曲部弯曲。由于第一圆弧部的直径A、第二圆弧部的直径C、第一圆弧部与第二圆弧部之间的距离B和固定在顶端节环构件上的第一角度操作线的两端之间的距离a、固定在顶端节环构件上的第二角度操作线的两端之间的距离C、顶端节环构件上的第一角度操作线与第二角度操作线之间的距离b之间的关系成为距离a :距离b =距离A :直径B且距离a :距离c=直径A :直径C,因此即使将弯曲部上的第一角度操作线及第二角度操作线的配置设为除沿弯曲部的周向各相隔90°的配置以外的配置,也能够与使倾倒输入部倾倒的方向无关地使弯曲部弯曲的角度与使倾倒输入部倾倒的角度一致。其结果,能够不损害操作部的操作感地提高弯曲部及可挠部中的第一角度操作线及第二角度操作线的配置的自由度。另外,能够提高弯曲部及可挠部的内部的第一角度操作线及第二角度操作线的配置的自由度,从而能够使弯曲部及可挠部进一步细径化。另外,由于摆动构件呈在第一摆动轴01上具有球心的大致球状,因此能够使摆动构件绕球心摆动而牵引第一角度操作线及第二角度操作线。另外,由于具有圆柱面形状的外周面且分别形成为圆板状的第一操作线引导件与第二操作线引导件设置在摆动构件上,因此第一角度操作线与第二角度操作线支承在第一操作线引导件及第ニ操作线引导件的各个外周面上,由此,能够抑制第一角度操作线及第ニ角度操作线从摆动构件脱落。另外,由于第一操作线引导件和第二操作线引导件呈直径与第一圆弧部和第二圆弧部的各个直径相等的圆板状,因此能够将牵引第一角度操作线及第二角度操作线时的操作感设为与沿着带轮的外周牵引操作线的情况相同的操作感。图IA是表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机构的内窥镜装置的立体图。 图IB是表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机构的内窥镜装置的一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机构中的倾倒输入部(第二输入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A — A线的剖视图,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倾倒输入部中的第一摆动机构54的结构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倾倒输入部中的螺旋弹簧(中立机构)的作用的说明图。图6是图4的B — B线的剖视图,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倾倒输入部的作用的图。图7是图4的B — B线的剖视图,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倾倒输入部的作用的图。图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在使用时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ー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的主视图。图10是图I的Xl向视图。图11是图2的X2 — X2线的剖视图。图12是图3的X3 — X3线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ー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中的操作部的内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ー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中的操作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ー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中的操作机构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I的操作机构的一部分结构的侧视图。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操作机构的一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圆板构件43呈以转动轴02为中心的圆板形状,能够在其外周上卷绕后述的驱动线24。第一带轮44以与圆板构件43的中心(转动轴02)同轴的方式固定在圆板构件43上,并与圆板构件43 —体地绕转动轴02转动。第一带轮44的形状呈以转动轴02为中心的圆板形状。在第一带轮44的外周上能够卷绕后述的输入线8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带轮44的带轮直径与圆板构件43的带轮直径相等。另外,第一带轮44的带轮直径也可以不同于圆板构件43的带轮直径。第二转动输入部45具有第二角度旋钮46、与第二角度旋钮46同轴地安装在第二角度旋钮46上的圆板构件47、以及固定在圆板构件47上的第一带轮48。第二角度旋钮46绕转动轴02转动。第二角度旋钮46形成为直径小于第一角度旋钮42的直径的大致圆板形状,且与第一角度旋钮42相同地在外周上形成有用于防滑的凹凸。另外,第二角度旋钮46与第一角度旋钮42重叠安装在操作部30的外表面上。 圆板构件47是与圆板构件43相同地以转动轴02为中心的圆板形状的构件。圆板构件47的外周能够供后述的驱动线25卷绕。第一带轮48是以转动轴02为中心的圆板形状的构件,在其外周上能够配合后述的输入线86。第一带轮48的外周与输入线85通过摩擦而相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带轮48形成为与第一带轮44相同形状相同大小。另外,第一带轮48与第一带轮4的形状及大小也可以不同。如图3所示,倾倒输入部50通过从预定的中立位置倾倒而输入用于使弯曲部13(參照图1B)进行弯曲动作的第二驱动力。倾倒输入部50具有操作杆51、螺旋弹簧(中立机构)52、第一摆动机构54、第二摆动机构69。操作杆51形成为筒状。操作杆51的内径大小是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 (參照图8)的插入部102及操作部103的外径以上的大小。因此,在操作杆51的内部,能够插入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 (參照图8)的插入部102,嵌入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操作部103。另外,操作杆51的内部形状是与轴向正交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形。因此,操作杆51能够使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操作部103在操作杆51的内部转动。如图4所示,操作杆51相对于处理器具通道12配置在将贯穿于操作杆51内部的插入部102贯穿于处理器具通道12时插入部102不会扭转的位置。在操作杆51的内部设有定心构件53A,该定心构件53A形成有与操作杆的中心轴线03呈同轴状的贯穿孔。在定心构件53A中朝向操作杆51的顶端51A的ー侧,连接有构成处理器具通道12的管,定心构件53A的贯穿孔与处理器具通道12的内腔相连通。定心构件53A在朝向与操作杆51的顶端51A相反侧的ー侧,形成有随着朝向中央去而靠近操作杆51的顶端51A侧的锥形面。由于能够利用定心构件53A沿着锥形面向贯穿孔内引导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插入部102,因此能够使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插入部102沿着操作杆51的中心轴线03。如图5所不,螺旋弹簧52是一端固定在操作杆51的端部、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摆动机构54的后述的框体55上的拉伸弹簧。由此,在未在操作杆51上施加有外力的状态下,操作杆51被螺旋弹簧52支承为螺旋弹簧52的中心轴线成为直线状的朝向。此时的操作杆51的位置是操作杆51的中立位置。
如图4所示,第一摆动机构54具有框体55、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框体55相连结的摆动构件56、与框体55相连结并且嵌入摆动构件56内的第二带轮60、以能够与摆动构件56及第ニ带轮60相接触的方式设置的离合器机构63。框体55固定在操作部30 (參照图1A)上,并支承摆动构件56、第二带轮60及离合器机构63。框体55具有相互平行设置的一对板状部55A、55B。在板状部55A上形成有用于以能够供摆动构件56转动的方式支承该摆动构件56的贯穿孔55C。另外,在板状部55B上形成有以能够供第二带轮60转动的方式支承该第二带轮60的贯穿孔55D。贯穿孔55C与贯穿孔5 呈同轴状配置,摆动构件56与第二带轮60以绕贯穿孔55C与贯穿孔55D的中心轴线(转动轴04)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框体55上。摆动构件56是利用操作杆51从中立位置的倾倒而绕转动轴04转动。在摆动构件56上形成有摆动主体56A、连结轴56C、离合器配合部57、支承构件58、以及相互离开设 置的两个抵接构件59 (參照图3),上述摆动主体56A形成有贯穿孔部56B。摆动主体56A的形状呈形成有贯穿孔部56B的方筒状,该贯穿孔部56B的轴线在与转动轴04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另外,在摆动主体56A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与形成在框体55的板状部55A上的贯穿孔相嵌合的突起。在形成在摆动主体56A上的贯穿孔部56B的内部贯穿有操作杆51。贯穿孔部56B的形状是与轴向正交的剖面形状为长方形状,更详细而言,贯穿孔部56B中的该长方形状是长边与转动轴04平行、短边的尺寸与操作杆51的直径大致相等尺寸的长方形状。连结轴56C在摆动构件56上以绕与转动轴04正交的转动轴05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操作杆51。连结轴56C贯穿操作杆51的外壁,向上述短边方向横穿贯穿孔部56B而形成。在连结轴56C上形成有内径为能够供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插入部102贯穿的内径的贯穿孔56D,通过该贯穿孔56D能够从操作杆51向处理器具通道12贯穿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插入部。离合器配合部57形成为以转动轴04为中心的圆柱形状。在离合器配合部57上形成有与离合器配合部57同轴的圆柱形状的嵌合轴57A。嵌合轴57A的直径大小小于离合器配合部57的直径大小。支承构件58形成为以与转动轴04平行的中心轴线(转动轴06)为中心的圆柱形状。两个抵接构件59分别形成为在与转动轴04平行的方向上较长的方柱形状。两个抵接构件59中相対的壁面形成为相互平行。第二带轮60具有圆筒形状的离合器配合部61和与离合器配合部61呈同轴状的带轮部62。离合器配合部61具有供嵌合轴57A插入的嵌合孔61A。另外,离合器配合部61的外径尺寸与离合器配合部57的外径尺寸相等。离合器配合部61上的嵌合孔61A的内径尺寸稍微大于嵌合轴57A的外径尺寸,第二带轮60以绕转动轴04自由转动的方式与摆动构件56的离合器配合部57相连结。如图2 图4所示,带轮部62在以转动轴04为中心的圆周上卷绕有后述的第二传递部84的输入线85。带轮部62与输入线85通过摩擦而相配合。优选的是,带轮部62的带轮直径d2小于转动输入部40中的第一带轮44的带轮直径dl。
离合器机构63具有离合器弹簧64和解除机构65。如图3和图6所示,离合器弹簧64形成为板材呈大致筒状弯曲、周向上的两端部64A、64B朝向筒的径向外侧弯折的形状。另外,离合器弹簧64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离合器弹簧64的两端部64A、64B以供后述的离合器打开构件68位于之间的方式插入两个抵接构件59之间。如图4所示,离合器弹簧64利用固定螺钉64C而与离合器配合部57相连结。离合器弹簧64与离合器配合部57不必相固定,只要定位为离合器弹簧64与离合器配合部57不绕转动轴04相对转动即可。离合器弹簧64的筒的内径在未施加有外力的自然状态下小于离合器配合部57、61的外径。由此,离合器弹簧64通过利用离合器弹簧64的弾性力紧固离合器配合部57、61而能够连结摆动构件56与第二带轮60。离合器弹簧64在利用离合器弹簧64的弾性力紧固离合器配合部57、61时使离合器配合部57、61与离合器弹簧64利用摩擦相配合,能够 将摆动构件56与第二带轮60连结成能够绕转动轴04 —体转动。如图4所示,解除机构65解除离合器弹簧64相对于离合器配合部57及离合器配合部61的紧固。解除机构65具有贯穿入支承构件58的离合器打开构件68和固定在框体55上的解除构件66。如图6及图7所示,离合器打开构件68以绕转动轴06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支承构件58上。离合器打开构件68的形状呈与转动轴06正交的剖面上的外形形状呈长圆形状、且沿转动轴06方向延伸的筒状。另外,与转动轴06正交的剖面上的离合器打开构件68的尺寸为,最大尺寸Xl大于离合器弹簧64紧固离合器配合部57、61时两端部64A、64B之间的距离wl,最小尺寸X2为上述距离wl以下。如图4和图6所示,若离合器打开构件68绕转动轴06转动,则离合器弹簧64的两端部64A、64B被离合器打开构件68的外表面按压,与两端部64A、64B之间的距离大于距离wl。于是,离合器弹簧64弹性变形且离合器弹簧64的筒的内径尺寸増大。由此,离合器弹簧64从离合器配合部57及离合器配合部61的外周面离开。其結果,摆动构件56与第ニ带轮60绕转动轴04相对自由转动。如图3和图4所示,解除构件66从轴04方向观察形成为包围离合器弹簧64及离合器打开构件68的门形。解除构件66具有从框体55延伸并相互平行的腿部66A、66B和以架设在腿部66A与腿部66B的突出端上的方式形成的梁部66C。在梁部66C的中央形成有朝向转动轴04突出的抵接突起67。如图3和图6所示,抵接突起67形成为宽度随着朝向离合器打开构件68去而变窄的V字形状。另外,抵接突起67的突出端67A位于梁部66C与支承构件58之间,当操作杆51位于中立位置时,抵接突起67的外表面与离合器打开构件68的外表面相抵接。由此,当操作杆51从中立位置倾倒吋,能够从倾倒输入部50向后述的输入线85传递第二驱动カ而使倾倒输入部50与输入线85连动,当倾倒输入部50位于中立位置吋,能够解除倾倒输入部50与输入线85之间的连动。第二摆动机构69具有与第一摆动机构54大致相同的形状,但是摆动构件56和第ニ带轮60A绕第一摆动机构54中与转动轴04正交的转动轴07 (參照图2)转动这一点,与在摆动构件56上未插入有操作杆51而安装有与操作杆51相配合的延长构件70这一点不同。以下,对与第一摆动机构54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第二带轮60A与第二带轮60相同形状相同大小,但是卷绕有后述的第二传递部84的输入线86这一点不同。延长构件70连结操作杆51与摆动构件56。延长构件70形成为框状,该框状设有一端固定在摆动构件56上、另一端供操作杆51贯穿的贯穿孔部70A。贯穿孔部70A形成有在操作杆 51绕转动轴07倾倒时相抵接的一对壁部71。ー对壁部71之间的距离与操作杆51的直径大致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倾倒输入部50能够使操作杆51从中立位置在预先确定的一定的可动范围内倾倒。另外,如图I和图2所示,操作机构32具有与转动输入部40及弯曲部13相连接的第一传递部(第一传递部件)20、以及与转动输入部40及倾倒输入部50相连接的第二传递部(第二传递部件)84。第一传递部20将输入到了转动输入部40的第一驱动カ传递到弯曲部13。第一传递部20具有挂在圆板构件43上的驱动线24、端部分别固定在驱动线24的两端及弯曲部13上的两根操作线22、挂在圆板构件47上的驱动线25、以及端部分别固定在驱动线25两端上的两根操作线23。操作线22、23是分别固定在弯曲部13的顶端13A的、例如进ー步呈线状形成的挠性的线。作为操作线22、23的材质,例如能够采用不锈钢。操作线22、23通过转动输入部40的圆板构件43、47的转动而借助驱动线24、25被牵引,由此,能够将第一驱动カ传递到弯曲部13。利用操作线22、23能够使弯曲部13向与所牵引的操作线对应的弯曲方向进行弯曲动作。如图2所示,第二传递部84与倾倒输入部50和转动输入部40相连接,从倾倒输入部50向转动输入部40传递第二驱动力。第二传递部84具有缠绕而连接于转动输入部40的第一带轮44、48的输入线85、86。输入线85、86将输入到了倾倒输入部50的第二驱动カ传递到转动输入部40。输入线85、86例如是进ー步呈线状形成的挠性的线。作为输入线85、86的材质,例如能够采用不锈钢。输入线85卷绕在第一摆动机构54的第二带轮60上。另外,输入线86卷绕在第二摆动机构69的第二带轮60A上。由于圆板构件43与第一带轮44相固定,圆板构件47与第一带轮48相固定,因此利用第二传递部84的输入线85、86从倾倒输入部50传递的第二驱动カ被第一传递部20传递到弯曲部13。即,弯曲部13能够利用第一驱动カ与第二驱动カ中的任意一者进行弯曲动作。另外,在第二传递部84上设有用于使输入线85、86的方向朝向第一带轮44、48的角辊部87。角辊部87具有形成有圆柱面形状的外周面的角辊88、89。在角辊88的外周面上挂有输入线85,在角辊89的外周面上挂有输入线86。在本实施方式中,角辊88、89分别形成为圆柱形状。对以上说明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I在使用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使用内窥镜装置I吋,首先,通过操作者的手动操作将内窥镜装置I的插入部10从顶端IOA侧插入体腔内。然后,使用设置在插入部10的顶端IOA的观察部件14(參照图I)拍摄体腔内的影像,使用被观察部件14拍摄而显示在外部的显示装置(未图示)上的影像对处理对象部位进行观察。此时,操作者使用转动输入部40的第一角度旋钮42及第ニ角度旋钮46使弯曲部13弯曲,能够使插入部10的顶端IOA朝向处理对象部位。如图2和图8所示,若处理对象部位的观察结束,则操作者从处理部101侧向倾倒输入部50的操作杆51的内部插入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插入部102。此时,借助于设置在操作杆51内部的定心构件53A,使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插入部102在连结轴56C的贯穿孔56D内沿着操作杆51的中心轴线03前进,插入到处理器具通道12的内部。操作者使处理部101通过处理器具通道12的内部从插入部10的顶端IOA突出。另外,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操作部103的一部分插入到操作杆51的内部。一旦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安装在内窥镜装置I上,操作者就用一只手把持内窥镜装置I的把持部31,用另ー只手把持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把持部104。在该状态下, 操作者ー边把持把持部104 —边使操作杆51从中立位置倾倒。于是,第一摆动机构54及第二摆动机构69与使操作杆51倾倒的方向相应地进行摆动。例如,若操作杆51倾倒,则第一摆动机构54绕转动轴04摆动。于是,如图3和图7所示,离合器机构63的离合器弹簧64通过紧固离合器配合部57、61而连结摆动构件56与第二带轮60。由此,由操作者通过操作杆51输入的第二驱动カ能够从摆动构件56传递到第二带轮60。若操作者在离合器弹簧64连结摆动构件56与第二带轮60时使操作杆51倾倒,则操作者使操作杆51倾倒的力经由离合器机构63的离合器弹簧64转换为使第二带轮60转动的力。由此,第二带轮60绕转动轴04转动。若第二带轮60绕转动轴04转动,则使第二带轮60转动的カ转换为牵引输入线85的力。于是,输入线85被第二带轮60牵弓I。若输入线85被牵引,则缠绕有输入线85的第一带轮44绕转动轴02转动。在此,由于带轮部62的带轮直径d2小于转动输入部40中的第一带轮44的带轮直径,因此当带轮部62绕转动轴04转动了预定角度时,第一带轮44转动比第二带轮60所转动的上述预定角度小的角度。另外,若第一带轮44转动,则固定在第一带轮44上的圆板构件43也一体地绕转动轴02转动。由此,缠绕在圆板构件43上的驱动线24移动而牵引操作线22。若操作线22被牵引,则弯曲部13向与所牵引的操作线对应的弯曲方向弯曲。同样,若使操作杆51绕转动轴07倾斜,则操作线23被牵引,弯曲部13向与所牵引的操作线对应的弯曲方向弯曲。此时,当使操作杆51倾倒了预定角度时牵引操作线22、23的长度小于使转动输入部40中的第一角度旋钮42及第ニ角度旋钮46转动了上述预定角度时牵引操作线22、23的长度。其结果,在使用操作杆51使弯曲部13弯曲时,与使用第一角度旋钮42及第ニ角度旋钮46使弯曲部13弯曲时相比弯曲角度减小,能够使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处理部101相对于处理对象部位细微移动。若操作者将手离开操作杆51或者放松施加到操作杆51上的力,则操作杆51利用固定在操作杆51上的螺旋弹簧52而返回原来的中立位置。此时,弯曲部13与操作杆51返回至中立位置相对应地改变弯曲状态。若操作杆51返回中立位置,则离合器打开构件68与抵接突起67相接触并绕转动轴06转动。于是,离合器弹簧64的两端部64A、64B之间的距离被按压而宽于距离wl,从而使离合器配合部57与离合器配合部61之间的连结被解除(參照图6)。由此,摆动构件56与第二带轮60再次绕转动轴04自由转动。当由操作者进行的第二驱动カ向操作杆51的输入传递到第二摆动机构69时,使操作杆51倾倒的力经由延长构件70转换为使第二摆动机构69的摆动构件65绕转动轴07(參照图2)转动的力。由此,第二带轮60A利用与第一摆动机构54相同的作用进行转动,第一带轮48借助缠绕在第二带轮60A上的输入线86绕转动轴02转动。其結果,圆板构件47利用第一带轮48而绕转动轴02转动,且弯曲部13借助驱动线25而利用操作线23进行弯曲。若操作者使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操作部103向操作杆51的中心轴向(图8所示的Z1、Z2方向)进退移动,则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从内窥镜装置I的插入部10的顶端
IOA突出的量发生变化。另外,若使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操作部103绕操作杆51的中心轴(图8所示的Y1、Y2方向)转动,则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处理部101绕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插入部102的轴转动。如此,利用倾倒输入部50及安装在倾倒输入部50上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能够进行内窥镜装置I的弯曲部13的弯曲动作、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突出及转动动作。以往,在使用内窥镜装置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理的情况下,有时用ー只手握持内窥镜装置、用相反侧的手握持内窥镜用处理器具而同时使用内窥镜装置与内窥镜用处理器具。此时,有时为了使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处理部相对于处理对象部位移动而使内窥镜装置的弯曲部弯曲,但是在以往的内窥镜装置中,由于通过使两个角度旋钮转动而输入相互正交的双轴方向的各个弯曲操作,因此有时难以掌握角度旋钮的转动与弯曲部的弯曲方向。与此相对,根据具有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机构32的内窥镜装置1,由于除了转动输入部40以外还具有倾倒输入部50,因此能够使用倾倒输入部50比转动输入部40中的转动直观地操作弯曲部13。另外,相对于转动输入部40能够绕转动轴02自由旋转,倾倒输入部50能够在ー定的可动范围内使操作杆51倾倒,但是由于倾倒输入部50具有离合器机构63,因此即使转动输入部40绕转动轴02转动,只要操作杆51位于中立位置,操作杆51就不会动。其结果,能够抑制操作杆51的不需要的动作,而且,操作杆51能够与可动范围无关地操作转动输入部40。另外,由于通过使操作杆51倾倒操作预定角度而牵引操作线22、23的长度比通过使转动输入部转动预定角度而牵引操作线22、23的长度短,因此能够使用操作杆51高精度地进行弯曲部13的细微的弯曲动作。另外,当在操作杆51上安装使用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时,有时使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处理部101相对于处理对象部位稍微移动,但是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处理部101相对于处理对象部位高精度地移动。另外,由于设有朝向中立位置对操作杆51施力的螺旋弹簧52,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操作杆51定位在中立位置。另外,由于操作杆51形成为筒状而与处理器具通道12的内部相连通,因此能够向操作杆51内插入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操作部103,ー边把持操作部103、把持部104 —边使操作杆51倾倒。其結果,即使用与握持内窥镜装置I的把持部31的手相反侧的手也能够进行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00的操作与内窥镜装置I的操作,以往由辅助者进行的处理器具操作部的操作也能够由操作内窥镜装置I的手术者自身来进行。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g的范围内,能够实施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換及其他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操作机构32也能够适当地应用于没有观察部件14的医疗设备。例如,长条筒状的、在内部具有供医疗设备贯穿的内腔、并在向体腔内插入的方向的顶端设有进行弯曲动作的弯曲部的导引导管也能够适用与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机构32相同的结构。另外,圆板构件43、47也可以是链轮齿轮。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驱动线24及驱动线25呈与链轮齿轮相啮合的链状。若圆板构件43、47为链轮齿轮,则能够抑制圆板构件43,47与驱动线24、25打滑。其結果,能够借助驱动线24、25可靠地牵引操作线22、23而高精度地使弯曲部13弯曲。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操作机构32并不限于通过转动动作输入驱动カ的机构与通过倾倒动作输入驱动カ的机构的组合。例如,在至少任意一者上同时具有受到可动范围的限制的两个输入部件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应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操作机构。此外,本发明并不被上述说明所限定,而仅由添加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限定。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机构及医疗设备。以下,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的例子,參照

以人体等为被检体、并在被检体的消化管内、体内对生物体组织进行观察、处理的内窥镜装置105。图9是表示内窥镜装置105的主视图。另外,图10是图9的X I向视图。另外,图11是图10的X2 — X2线的剖视图。另外,图12是图11的X3 — X3线的剖视图。另外,图13是表示内窥镜装置105中的操作部305的内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图14是表示内窥镜装置105中的操作机构405的结构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内窥镜装置105具有插入被检体的消化管、体腔内的插入部205、与插入部205的基端相连接并用于针对插入部205进行操作的操作部305、以及设置在操作部305内部的操作机构405 (參照图13)。插入部205具有设置在插入部205的顶端的顶端结构部505、与顶端结构部505的基端连续设置的弯曲部605、以及分别与弯曲部605的基端和操作部305的顶端连续设置的可挠管状的可挠部705。如图10所示,顶端结构部505具有例如具有图像传感器并拍摄顶端结构部505的前方的图像的摄像部805、用于使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理的处理器具从顶端突出的第一突出开ロ部905及第ニ突出开ロ部1005、以及为了进行送气、送水或抽吸而开ロ的端ロ 1105。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摄像部805侧作为上侧U、将端ロ 1105侧作为下侧d、将第一突出开ロ部905侧作为左侧I、将第二突出开ロ部1005侧作为右侧r而确定上下左右来进行说明。这与从基端朝向顶端观察插入部205时(參照图12)的上下左右相对应地进行标记。另外,摄像部805及端ロ 1105的配置并不限于此。如图11所示,弯曲部605具有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排列设置的多个节环构件1205和覆盖多个节环构件1205的外周的可挠管状的覆盖构件1305,井形成为筒状。多个节环构件1205中配置在最靠顶端侧的顶端节环构件1205A固定在顶端结构部505的基端,多个节环构件1205中配置在最靠基端侧的基端节环构件1205B固定在可挠部705的顶端。多个节环构件1205中除顶端节环构件1205A与基端节环构件1205B以外的其他节环构件1205在各自的顶端与基端具有转动轴线位于与弯曲部605的径向剖面平行的面内的转动轴部,并以相互自由转动的方式相连结。在多个节环构件1205的每ー个中,位于顶端的转动轴线与位于基端的转动轴线垂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节环构件1205中相互垂直的这些转动轴线分别向弯曲部605的上下方向(在图12中用附图标记U、d表示的侦彳)和左右方向(在图12中用附图标记l、r表示的侧)延伸。通过使多个节环构件1205相互绕转动轴线转动,使弯曲部605能够分别自由地上下及左右弯曲。而且,通过组合弯曲部605中的上下方向与左右方向的弯曲,使弯曲部605能够向任意方向自由弯曲。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弯曲部605的内部设有第一通道护套1405及第二通道护套1505、与端ロ 1105的内部相连通的管1605、以及后述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ニ角 度操作线4105。第一通道护套1405及第二通道护套1505分别由具有挠性的筒状构件形成。如图12所示,在弯曲部605的内部,第一通道护套1405及第二通道护套1505左右排列配置,通过可挠部705的内部向操作部305的内部延伸设置。第一通道护套1405及第二通道护套1505的各个顶端分别固定在顶端结构部505的第一突出开ロ部905及第ニ突出开ロ部1005的基端,第一通道护套1405及第二通道护套1505的各个基端与设置在操作部305上的后述的插入开ロ部2005、2105相连接(參照图9)。如图9所示,操作部305的外径形状呈大致柱状,且该操作部305具有中空构造的外壁构件1705,在操作部305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进行从顶端结构部505的端ロ 1105进行送气、送水或抽吸的操作的送气送水开关1805、为了输入使弯曲部605弯曲的操作而从操作部305的基端突出设置的大致棒状的倾倒输入部1905、以及为了向第一通道护套1405及第二通道护套1505内插入处理器具而贯穿操作部305的外壁构件1705形成的第一插入开ロ部2005及第ニ插入开ロ部2105。在本实施方式中,送气送水开关1805与倾倒输入部1905之间的各个位置关系处于当操作内窥镜装置105的操作者把持操作部305的外表面时手指到达送气送水开关1805与倾倒输入部1905这两者的位置关系。另外,操作部305的外壁构件1705的基端例如由橡胶等构成并具有伸縮性。倾倒输入部1905的基端成为内窥镜装置105的操作者为了使倾倒输入部1905倾倒而能够使手指抵接,并形成为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状。另外,在操作部305上能够连接通用线缆C,该通用线缆C用于向摄像部805供给电カ或者向外部发送在摄像部805中拍摄的影像。如图13所示,操作部305的内部与可挠部705的内部相连通,在操作部305的内部引入有从可挠部705延伸的第一通道护套1405和第二通道护套1505。第一通道护套1405的基端与第一插入开ロ部2005的顶端相连接。虽未图示,但是第二通道护套1505的基端与第二插入开ロ部2105的顶端相连接。由此,从第一插入开ロ部2005到第一突出开ロ部905与从第二插入开ロ部2105到第二突出开ロ部1005的各个内腔成为供使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理的处理器具等向插入部205的顶端伸出的管路。
在操作部305的内部设有固定有倾倒输入部1905顶端的操作机构405。操作机构405具有固定在操作部305的外壁构件1705上的可动支承部2305、支承在可动支承部2305上的摆动构件2405、以及与摆动构件2405相连结的传递部2505。如图13和图14所示,可动支承部2305具有第一支承体2605与第二支承体2705。第一支承体2605通过一端固定在操作部305的外壁构件1705上、从操作部305的外壁构件1705的内表面朝向内侧突出并且另一端分为两支而形成。在第一支承体2605的上述另一端的每一个上形成有以自由摆动的方式连结第二支承体2705的两个第一摆动连结部2805。利用两个第一摆动连结部2805限定第二支承体2705相对于第一支承体2605摆动的第一摆动轴01。第二支承体2705形成为包围摆动构件2405的框状,与第一支承体2605的第一摆动连结部2805相连结。由此,第二支承体2705相对于第一支承体2605绕第一摆动轴01自由摆动。另外,在第二支承体2705上形成有以自由摆动的方式连结摆动构件2405的两 个第二摆动连结部2905。利用两个第二摆动连结部2905限定摆动构件2405相对于第二支承体2705摆动的第二摆动轴02。第二摆动轴02与第一摆动轴01正交。摆动构件2405以绕第二摆动轴02自由摆动的方式与第二支承体2705相连结。摆动构件2405形成为第一摆动轴01与第二摆动轴02的交点成为球心的大致球状。在摆动构件2405上形成有隔着摆动构件2405的球心相对配置并且具有以第二摆动轴02为中心的圆柱面的第一滑轮部3005及第二滑轮部3105、和夹着摆动构件2405的球心相对配置并且具有以第一摆动轴01为中心的圆柱面的第一操作线引导件3205及第二操作线引导件3305。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如图14所示将从摆动构件2405的球心朝向第一滑轮部3005的方向设为上方向U、将从摆动构件2405的球心朝向第二滑轮部3105的方向设为下方向D、将从摆动构件2405的球心朝向第一操作线引导件3205的方向设为右方向R、将从摆动构件2405的球心朝向第二操作线引导件3305的方向设为左方向L地标记倾倒输入部1905的倾倒方向。第一滑轮部3005形成为圆板状,具有形成有以第二摆动轴02为中心的圆柱面状的外周面的第一圆弧部3405和形成为直径大于比第一圆弧部3405的外径的第一防脱部3505。第一圆弧部3405位于比第一防脱部3505靠摆动构件2405的球心侧的位置。另外,第二滑轮部3105形成为与第一滑轮部3005相同的圆板状,具有形成有以第二摆动轴02为中心的圆柱面状的外周面的第二圆弧部3605和形成为直径大于第二圆弧部3605的外径的第二防脱部3705。第二圆弧部3605位于比第二防脱部3705靠摆动构件2405的球心侧的位置。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圆弧部3405的直径与第二圆弧部3605的直径C彼此相等。第一操作线引导件3205及第二操作线引导件3305在靠近第一圆弧部3405的一侧形成有与第一圆弧部3405的直径A相等的圆柱面,在靠近第二圆弧部3605的一侧形成有与第二圆弧部3605的直径相等的圆柱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圆弧部3405与第二圆弧部3605的各个直径彼此相等,第一操作线引导件3205及第二操作线引导件3305成为具有中心位于与第一摆动轴01同轴上的圆柱面的圆板形状。如图13和图14所示,传递部2505具有从操作部305延伸至弯曲部605的基端并设置在操作部305与可挠部705的各个内部的两个第一引导线圈3805及两个第二引导线圈3905、贯穿于两个第一引导线圈3805的各个内部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以及贯穿于两个第二引导线圈3905的各个内部的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第一引导线圈3805及第二引导线圈3905由呈螺旋状卷绕的线材构成,并具有挠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线圈3805及第二引导线圈3905沿着可挠部705的内壁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线圈3805及第二引导线圈3905由不锈钢构成。后面与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的配置一起进行说明可挠部705内的第一引导线圈3805及第二引导线圈3905的配置 。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由具有挠性的线材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的材质为不锈钢。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设置成中间部分别挂在第一圆弧部3405及第二圆弧部3605上、各自的两端分别贯穿于第一引导线圈3805及第二引导线圈3905内部并延伸至弯曲部605的顶端。另外,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各自的两端固定在顶端节环构件1205A上。具体而言,在节环构件1205中,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左右离开距离a地配置在第一通道护套1405及第二通道护套1505的上侧(图11和图12所示的u侧),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左右离开距离c地配置在第一通道护套1405及第二通道护套1505的下侧(图11和图12所示的d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距离a与距离c彼此相等。而且,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与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上下离开距离b地进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距离b设定为比距离a及距离c长。如图14所示,在弯曲部605及可挠部705的内部,贯穿于第一引导线圈3805及第二引导线圈3905内部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设置成分别离开距离a及距离c而平行延伸。而且,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与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设置成离开距离b而平行延伸。如此,在弯曲部605及可挠部705的内部,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配置在不会干扰左右排列配置的第一通道护套1405及第二通道护套1505的位置。通过设为这种位置关系,能够不改变插入部205的外径地进一步增大第一通道护套1405及第二通道护套1505的内径,或者能够不改变第一通道护套1405及第二通道护套1505的内径地使插入部205细径化。接着,详细说明第一圆弧部3405和第二圆弧部3605的各自的形状及配置位置、以及插入部205内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的配置位置之间的关系。在上述结构的操作机构405中,第一圆弧部3405的直径A、第二圆弧部3605的直径C、第一圆弧部3405与第二圆弧部3605之间的距离B根据弯曲部605的顶端的节环构件1205中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的两端之间的距离a、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的两端之间的距离c以及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与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之间的距离b确定其比值。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直径A、直径C、距离B与距离a、距离C、距离b之间的关系为距离a :距离b =距离A :直径B且距离a :距离c =直径A :直径C。只要满足该关系,则距离a与距离c也可以相互不同。对以上说明的结构的内窥镜装置I的作用进行说明。图15是用于说明内窥镜装置105中的操作机构405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在使内窥镜装置105的弯曲部605弯曲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对倾倒输入部1905的基端施加力而使倾倒输入部1905倾倒。例如,若使倾倒输入部1905向下方向D倾倒,则倾倒输入部1905的基端相对于顶端相对处于下侧,倾倒输入部1905的顶端相对于基端相对处于上侧。若倾倒输入部1905倾倒,则固定在倾倒输入部1905的顶端的摆动构件2405分别以第一摆动轴01及第二摆动轴02为摆动中心摆动。若使倾倒输入部1905向下方向D倾倒,则当沿着第一摆动轴01从第一操作线引导件3205侧向第二操作线引导件3305侧观察时,摆动构件2405以第一摆动轴01为转动中心逆时针(图15所示的Pl方向)转动。由此,第一圆弧部3405及第二圆弧部3605以第一摆动轴01为转动中心向Pl方向移动。于是,挂在第一圆弧部3405上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被第一圆弧部3405向基端侧牵引,挂在第二圆弧部3605上的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松弛。另外,当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被牵引时,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与第一操作线引导件3205及第二操作线弓I导件3305的外周面相接触而支承在第一操作线弓I导件3205及第二操作线引导件3305上。此时,如图14所示,在弯曲部605中,顶端节环构件1205A被固定在顶端节环构件1205A的上侧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向基端侧牵引,由此,弯曲部605向上方向(在图14中用附图标记u表示的一侧)弯曲。另外,通过向上方向弯曲弯曲部6,使下侧的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被向顶端侧牵引,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维持挂在第二圆弧部3605上的状态。反之,若使倾倒输入部1905向上方向U倾倒,则摆动构件2405绕与上述Pl方向相反的方向(图15所不的P2方向)转动。由此,第一圆弧部3405与第二圆弧部3605绕第一摆动轴01向P2方向移动。于是,挂在第一圆弧部3405上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松弛,挂在第二圆弧部3605上的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被第二圆弧部3605向基端侧牵引。另外,当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被牵引时,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与第一操作线引导件3205及第二操作线引导件3305的外周面相接触而支承在第一操作线引导件3205及第二操作线引导件3305 上。此时,如图14所示,在弯曲部605中,与使倾倒输入部1905向下方向倾倒时相反地,顶端节环构件1205A被固定在顶端节环构件1205A的下侧的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向基端侧牵引,由此,弯曲部605向下方向(在图14中用附图标记d表示的侧)弯曲。另外,通过向下方向弯曲弯曲部605,使上侧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被向顶端侧牵引,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维持挂在第一圆弧部3405上的状态。如此,若使倾倒输入部1905向上方向倾倒,则弯曲部605向下方向弯曲,若使倾倒输入部1905向下方向倾倒,则弯曲部605向上方向弯曲。另外,若使倾倒输入部1905向左方向L倾倒,则当沿着第二摆动轴02从第一圆弧部3405侧向第二圆弧部3605侧观察时,摆动构件2405以第二摆动轴02为转动中心顺时针(图14所示的Ql方向)转动。由此,挂在第一圆弧部3405上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和挂在第二圆弧部3605上的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分别与第一圆弧部3405及第二圆弧部3605摩擦配合,沿着第一圆弧部3405及第二圆弧部3605向上述Ql方向移动。此时,在弯曲部605中,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各自的两端中固定在顶端节环构件1205A的右侧的端部分别被牵引。于是,顶端节环构件1205A的右侧被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向基端方向牵引,弯曲部605向右方向(在图14中用附图标记r表示的侧)弯曲。另外,若弯曲部605向右方向弯曲,则固定在顶端节环构件1205A的左侧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被向顶端侧牵引,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维持挂在第一圆弧部3405及第二圆弧部3605上的状态。反之,若使倾倒输入部1905向右方向R倾倒,则摆动构件2405绕与上述Yl方向相反的方向(图14所示的Q2方向)转动。由此,挂在第一圆弧部3405上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和挂在第二圆弧部3605上的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分别与第一圆弧部3405及第二圆弧部3605摩擦配合,沿着第一圆弧部3405及第二圆弧部3605向上述Q2方向移动。此时,与使倾倒输入部1905向左方向L倾倒时相反地,在弯曲部605中,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各自的两端中固定在顶端节环构件1205A的左侧的端部分别被牵引。于是,顶端节环构件1205A的左侧被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向基端方向牵引,弯曲部605向左方向(在图14中用附图标记I表示的侧)弯曲。另外,若弯曲部605向左方向弯曲,则固定在顶端节环构件1205A的右侧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 度操作线4105被向顶端侧牵引,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维持挂在第一圆弧部3405及第二圆弧部3605上的状态。如此,若使倾倒输入部1905向左方向倾倒,则弯曲部605向右方向弯曲,若使倾倒输入部1905向右方向倾倒,则弯曲部605向左方向弯曲。根据以上,通过使倾倒输入部1905倾倒,弯曲部605向与使倾倒输入部1905的基端移动的侧相反的方向弯曲。另外,倾倒输入部1905能够适当地组合朝向上述的上方向、下方向、左方向及右方向的倾倒动作。即,能够分别使倾倒输入部1905向上方向且左方向、上方向且右方向、下方向且左方向及下方向且右方向倾倒,由此能够使弯曲部605向上方向且左方向、上方向且右方向、下方向且左方向及下方向且右方向弯曲。以往,在内窥镜装置中,一般在能够上下左右弯曲的弯曲部中配置沿弯曲部的周向各相隔90°的四根角度操作线。另外,一般在可挠部的内部也以相同的位置关系配置四根角度操作线。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有在内窥镜装置的弯曲部中能够使各相隔90°配置的角度操作线分别错开45°。在该情况下,若对各个角度操作线尝试成为与在弯曲部的周向上各相隔90°的位置关系不同的位置关系那样的错开,则角度操作线的牵引量与弯曲部的弯曲量根据角度操作线而不同。因而,操作部的操作量与弯曲部的弯曲量根据弯曲方向而不同,可能导致操作感降低。与此相对,根据设有具有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机构405的操作部305的内窥镜装置105,第一圆弧部3405的直径A、第二圆弧部3605的直径C及第一圆弧部3405与第二圆弧部3605之间的距离B,与固定在顶端节环构件1205A上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的两端之间的距离a、固定在顶端节环构件1205A上的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的两端之间的距离C、顶端节环构件1205A上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与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之间的距离b之间的关系成为,距离a:距离b =距离A :直径B且距离a:距离c =直径A :直径C。因而,即使将弯曲部605中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的配置设为除在弯曲部605的周向上各相隔90°的配置以外的配置,也能够与使倾倒输入部1905倾倒的方向无关地使弯曲部605弯曲的角度与使倾倒输入部1905倾倒的角度一致。其结果,能够不损害操作部305的操作感地提高配置弯曲部605及可挠部705中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的自由度。另外,由于能够提高配置弯曲部605及可挠部705的内部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的自由度,从而能够使弯曲部605及可挠部705进一步细径化。另外,由于摆动构件2405呈在第一摆动轴01上具有球心的大致球状,因此能够使摆动构件2405绕球心摆动而牵引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另外,由于具有圆柱面形状的外周面并分别形成为圆板状的第一操作线引导件3205与第二操作线引导件3305设置在摆动构件2405上,因此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与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支承在第一操作线引导件3205及第二操作线引导件3305的各个外周面上,由此,能够抑制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从摆动构件2405脱落。 另外,由于第一操作线引导件3205和第二操作线引导件3305呈直径与第一圆弧部3405和第二圆弧部3605的各个直径相等的圆板状,因此能够将牵引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时的操作感设为与沿着带轮的外周牵引操作线的情况相同的操作感。另外,由于第一圆弧部3405与第二圆弧部3605分别设置在摆动构件2405上,且第一圆弧部3405与第二圆弧部3605隔着摆动构件2405的球心相对设置,因此若第一圆弧部3405与第二圆弧部3605中的一者向顶端侧移动,则第一圆弧部3405与第二圆弧部3605中的另一者向基端侧移动,因此,即使弯曲部605弯曲,也能够抑制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以压曲的方式弯折。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机构405的变形例的结构。图16是表示本变形例的操作机构的一部分结构的侧视图。如图16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取代摆动构件2405而具有摆动构件1240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操作机构405的结构不同。与形成为大致球状的第I实施方式的摆动构件2405不同,摆动构件1240形成为第二摆动轴02成为中心轴线的圆柱形状。另外,在摆动构件1240的圆柱部分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两端设有上述第一圆弧部3405及第二圆弧部3605。在本变形例中,未设有上述第一操作线引导件3205及第二操作线引导件3305。另外,以分别挂在第一圆弧部3405与第二圆弧部3605上的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与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不会从第一圆弧部3405及第二圆弧部3605脱落的方式,在第一圆弧部3405与第二圆弧部3605的各个外周面上设有分别供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及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嵌入的槽。即使是这种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机构405的另一变形例的结构。图17是表示本变形例的操作机构的一部分结构的侧视图。如图17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取代摆动构件2405而具有摆动构件2240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操作机构405的结构不同。本变形例的摆动构件2240形成为大致球状,具有隔着第一圆弧部3405形成在与摆动构件2240的球心相反一侧的大致半球状的第三操作线引导件2350、以及隔着第二圆弧部3605形成在与摆动构件2240的球心相反一侧的大致半球状的第四操作线引导件2370。摆动构件2240没有上述第一操作线引导件3205和第二操作线引导件3305,摆动构件2240的球状的外表面具有与第一操作线引导件3205及第二操作线引导件3305相同的功能。具体而言,在摆动构件2240的球状的外表面中、中心位于第一摆动轴Ol上且与第一圆弧部3405和第二圆弧部3605的直径相等的圆周Rl的部分,摆动构件2240的球体的外表面分别支承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与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另外,圆周Rl设定在第一摆动轴01方向上的摆动构件2240的两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球状的摆动构件2240中比球心靠第一圆弧部3405侧的外表面是支承第一角度操作线4005的曲面部,摆动构件2240中比球心靠第二圆弧部3605侧的外表面是支承第二角度操作线4105的第二曲面部。第三操作线引导件2350是在靠近摆动构件2240的球心的侧形成直径与摆动构件2240的球的直径相等的球面的一部分,且是构成向与上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