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三腔二囊管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三腔二囊管制作方法
  • 发明者
    葛梅, 高毅, 李阳
  • 公开日
    2015年4月15日
  • 申请日期
    2014年10月31日
  • 优先权日
    2014年10月31日
  • 申请人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 文档编号
    A61B17/12GK204260780SQ201420649216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三腔二囊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中空形成贯通其首末两端的胃管,该内管的管壁自其首端起,沿纵长方向设置有食管腔和胃腔,该食管腔和胃腔分别以通孔穿出该内管的外壁设置,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的外壁上,且外管在对应所述内管管壁上的两个通孔处,分别设置用于形成食管囊和胃囊的弹性膨胀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导丝,所述内导丝设于所述胃管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腔二囊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胃管的内径,自其首端向末端缩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腔二囊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丝的末端设有套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腔二囊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帽的外径稍大于胃管末端的内径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三腔二囊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丝的材料为硅胶、塑料、橡胶或金属材料
  • 技术领域
    】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腔二囊管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方式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腔二囊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中空形成贯通其首末两端的胃管,该内管的管壁自其首端起,沿纵长方向设置有食管腔和胃腔,该食管腔和胃腔分别以通孔穿出该内管的外壁设置,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的外壁上,且外管在对应所述内管管壁上的两个通孔处,分别设置用于形成食管囊和胃囊的弹性膨胀部,还包括内导丝,所述内导丝设于所述胃管中。通过在胃管中设有内导丝,增加了内管的硬度,从而使得三腔二囊管具有较大的硬度,便于插置入患者体内,利于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
  • 附图说明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三腔二囊管的制作方法 三腔二囊管【 【 [0002]三腔二囊管是抢救门静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用品,顾名思义,其具有一管体,并且该管体设有胃管、胃囊、食管囊及分别与胃囊、食管囊连接的胃囊注气管、食管囊注气管。三腔二囊管在临床应用时,通过对食管囊注气管充气,食管囊便会膨胀,以便充涨食管而阻止食管出血;通过对胃囊注气囊充气,胃囊便会膨胀,以便充涨胃底而阻止胃出血,食管囊相对于胃囊更靠近三个气腔(胃管、胃囊注气管及食管囊注气管)的充气口,是依据人类身体结构而定的,而胃管由于其具有首尾贯通(也即胃囊之后的管体末段具有开口)的特点,可用于为胃部减压。 [0003]常规的三腔二囊管,由于其所采用的胃囊和食管囊均以额外增设的方式附加在管体外围,使得其连接处凹凸不平,且在胃囊和食管囊与管体连接成型后,胃囊和食管囊所形成的直径较为粗大,远大于三腔二囊管的管体本身(胃管)的直径,如此,胃囊和食管囊处较粗,临床应用时,在塞入病人上消化道的过程中,一方面难以插入,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强行插入的过程中产生的摩擦会加大病人的出血量,起到一定的副作用。 [0004]申请号为201020106200.2的实用新型专利文件公开了本 申请人:研发的一种三腔二囊管,其由内管和套设在内管管壁并与之紧密连接的外管组成。其中,内管充当胃管,并且胃管管壁上还设有胃腔和食管腔,胃腔和食管腔各以通孔穿出内管的管壁,外管在与胃腔和食管腔相应的通孔的位置处设有弹性膨胀部,以在充气后形成相应的胃囊和食管囊。 [0005]该三腔二囊管将胃囊和食管囊与胃管一体成型,使得外管整体上呈平滑状,食管囊和胃囊在未充气状态时,外表较为平滑,易于插入上消化道,大大提高了插管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且由于外管表面光滑,不会导致摩擦出血的现象,从而在插入过程中降低病人的痛苦,因而在临床急救运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0006]然而,三腔二囊管的管体一般由乳胶等材料制成,其质地较软,导致插入困难,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因而一次插管成功率较低,往往会延长了插管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和痛苦。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因具有较大硬度而便于插入的三腔二囊管。
[0008]为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三腔二囊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中空形成贯通其首末两端的胃管,该内管的管壁自其首端起,沿纵长方向设置有食管腔和胃腔,该食管腔和胃腔分别以通孔穿出该内管的外壁设置,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的外壁上,且外管在对应所述内管管壁上的两个通孔处,分别设置用于形成食管囊和胃囊的弹性膨胀部,还包括设于所述胃管中的内导丝。
[0010]优选地,所述胃管的内径,自其首端向末端缩小。
[0011 ] 优选地,所述内导丝的末端设有套帽。
[0012]优选地,所述套帽的外径稍大于胃管末端的内径。
[0013]优选地,所述内导丝的材料为硅胶、塑料、橡胶或金属材料。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三腔二囊管,由于在胃管内设有内导丝,从而增加内管的硬度,进而使得三腔二囊管具有较大的硬度,能降低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将之插置于人体上消化道时的难度,利于一次插管成功,也有利于在医护人员实施操作时减小患者的痛苦。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腔二囊管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其中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全部指的是相同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
[0017]参见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三腔二囊管100,用于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者压迫止血。其包括内管2、外管4及内导丝3,所述外管4紧密配合地套设在内管2上,以防止内管2与外管4之间出现缝隙导致泄漏;所述内导丝3设于内管2中,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三腔二囊管具有一定的硬度,便于该三腔二囊管插置入患者体内。所述外管4与内管2所进行的紧密配合,可以采用多种公知的方式实施,如两者套接后加热熔接,或者两者以粘妝粘合等。
[0018]为了便于描述,定义内管2 (或外管4)位于图1左侧的部位为其末端,右侧部位为其首端,并推及三腔二囊管的末端和首端。内管2末端被加工成平滑状,以利于插置入人体上消化道,避免出现锐利部位刺伤体内组织,内管首端被引出三个操纵部(分别为胃管操纵部52、食管囊操纵部72及胃囊操纵部92)。
[0019]所述内管2中空形成贯通其首末两端的胃管50,可以在三腔二囊管100被插置入人体后,经该胃管50导流,从胃管操纵部52排出胃气、液、渣等,实现为胃部减压的目的。该内管2的管壁沿纵长方向设置有两个气腔,其一为用于向食管囊注气的食管腔70,其二为用于向胃囊注气的胃腔90,并且二者各以通孔78,98穿出内管2的外壁设置,相对而言,食管腔70的通孔78较胃腔90的通孔98更靠近操纵部,从而使得食管囊81比胃囊82更靠近操纵部,以符合人体上消化道器官的位置关系。众所周知,所述胃腔90、食管腔70与胃管50相互不连通,以实现各自的功能。由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胃腔90、食管腔70的通孔98,78的数量、大小及通孔在内,2管壁上的位置等。
[0020]所述外管4紧密贴合在所述内管2的外壁上,并且该外管4在对应于所述食管腔70、胃腔90相应的通孔78,98处的位置处,各设有弹性膨胀部43,42。所述弹性膨胀部43,42均成型于外管4本体41,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食管腔70和胃腔90对其注气,可弹性变形(膨胀)形成相应的食管囊81和胃囊82,实现压迫止血效果。
[0021]所述内导丝3,其由不锈钢制成,被设于所述胃管50中,以增加内管2的硬度,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三腔二囊管100具有较大的硬度,便于医护人员将其插置入患者的上消化道进行止血。
[002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导丝3也可以由硅胶、塑料、橡胶或其他金属材料制成。
[0023]进一步地,所述胃管50的内径自其首端向末端减小,所述内导丝3的末端设有一套帽6,并且该套帽6的外径稍大于胃管50末端的内径,以避免在向患者插置该三腔二囊管100的过程中,所述内导丝3突出胃管50的末端而刺伤患者的体内组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将胃管50的首端和末端的内径设为合适的尺寸,以便于插拔内导丝3,并且具有足够的空间以排除胃部的渣、液、气,但不容许该内导丝3的末端突出胃管50的末端为准。
[0024]此外,为使内导丝3的末端不至于在使用过程中突出胃管的末端,还可以将内导丝3设置为稍短于胃管,并且在内导丝的首端设有一个外径大于胃管内径的限位塞,从而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0025]进一步地,所述内导丝3被覆以一层润滑材料例如石蜡后,设于所述胃管50内,以便于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顺利地将该内导丝3从胃管50中抽出,从而保证胃管内具有较大的空间,供医护人员排出患者胃部的渣、气、液,实现减压的目的。
[002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三腔二囊管100具有内导丝3,具有较大的硬度,能降低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将之插置于人体上消化道时的难度,利于一次插管成功,也有利于在医护人员实施操作时减小患者的痛苦。
[0027]虽然上面已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或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