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d-核糖发酵过程的调控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d-核糖发酵过程的调控方法
  • 发明者
    高润香, 李文濂, 梁是森, 王威
  • 公开日
    2004年6月30日
  • 申请日期
    2002年12月18日
  • 优先权日
    2002年12月18日
  • 申请人
    诚志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C12P19/00GK1508256SQ0215649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D-核糖发酵过程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发酵过程集散控制系统-FPC型集散控制系统(DCS)在线控制D-核糖发酵的培养湿度、搅拌转速、罐压以及发酵不同阶段的pH值、溶氧量,并定时取样测定发酵过程中菌体细胞浓度、底物浓度以及产物生成量,在糖浓度低于临界值时流加补糖(葡萄糖),保持发酵过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2.按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说的发酵过程是芽孢杆菌属菌株的发酵过程3.按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中所说的发酵过程中的培养温度在36~38℃范围内,罐压在0.5~0.8kg/cm2范围内,搅拌转速在180~220转/分范围内4.按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中所说的发酵不同阶段的最佳pH值范围分别为发酵前期(0~18小时)6.50~7.0;发酵中后期(18小时以后)6.00~6.505.按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中所说的发酵不同阶段的最佳溶氧范围分别为发酵前期(0~18小时)18~30%;发酵中后期(18小时以后)20~35%6.按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中所说的糖浓度的临界值为2.5%,流加补糖的方式是以100-130升/小时的流速流加葡萄糖溶液,使发酵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含量恒定在2.5%-3.0%的范围内,所流加的葡萄糖溶液的浓度为30-50%,体积为发酵罐体积的10-20%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D-核糖发酵过程的调控方法
  • 背景技术
  •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芽孢杆菌属微生物所进行的D-核糖发酵过程的有效调控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一种d-核糖发酵过程的调控方法D-核糖的制备方法包括从天然物质中提取分离、化学合成和微生物发酵等方法。从天然物中提取分离D-核糖,提取过程繁杂、制造成本高,不适合规模化生产。就合成法而言,人们先后尝试了从D-阿拉伯糖(Gehrke and Aichner,1927)、D-葡萄糖酸(Steiger,1936)、D-葡萄糖(Korczynski A et al.1979)、L-谷氨酸和D-木糖(Lacourt Gadras,et al.1992)合成D-核糖,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由葡萄糖化学合成法进行D-核糖的工业化生产,即由葡萄糖经氧化、置换、转化、再置换、酸化、内酯化、还原等七步反应制得D-核糖,该法不仅步骤复杂、所用设备多、收率低、制造成本高,而且其所涉及的贡电极还原反应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后,人们开始使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D-核糖,发酵法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原材料来源广泛,又避免了化学合成法的环境污染,被称为生产D-核糖的最佳方法,也是具有很大的工业化生产潜力的方法。发酵法生产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化学变化和生理变化综合过程,提高发酵水平有两条途径,一是筛选出优良的菌种,二是得出与目的菌株相匹配的最佳培养条件、控制手段。前者是建立在代谢控制发酵研究上的菌种选育技术,后者是建立在生化反应工程基础上的发酵控制技术。只有两者紧密地结合才能最终实现高水平的发酵生产。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地将工作重点放在高产菌株的选育上,有关发酵过程进行优化与控制的研究较少。实际生产中所需的一些培养控制条件、技术指标往往在摇瓶条件下获得,这种低水平的研究方法客观上制约了菌种潜力的进一步发挥。不仅如此,由于在摇瓶条件下无法对目的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营养供给及操作、发酵设备三方面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当反应器规模发生变化时,发酵结果常常不能重复。而这一点也正是有些发酵产品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从摇瓶到中试至大生产)过程发酵水平降低的根本所在。对发酵过程进行优化控制的目的,是同时获得最高的产物浓度、最高的生产强度(通常为每立升发酵液每小时转化为产物的量,常以g/L·h为单位)和最高的转化率。而当试图用分批发酵获得更高的产物浓度时,必然意味着转化率和生产强度的进一步下降。近年来发酵行业中关于发酵参数优化控制和流加发酵最优化的研究,为提高分批发酵的生产水平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在一定的初糖浓度下发酵,在发酵参数优化控制条件下,通过流加方式提高总糖浓度,并维持发酵过程的糖浓度于合适的水平,就有可能同时获得高的转化率、高的生产强度和高的产物浓度。对D-核糖发酵而言,多年来人们的目光多集中在优良菌株的筛选、培养基配方的改进等方面,对于需要通过氧化磷酸化途径才能形成的D-核糖发酵显得尤其重要的发酵参数(如溶氧、通气量与pH值、罐压及搅拌转速)的综合控制,在以往的文献中只是很模糊地提及,或只是对其中的某个参数进行报道。如发酵过程中pH的控制,多为只控制发酵培养基起始pH值或只提及某个最佳pH值(Asain and Kono 1984;Asain et al1978;Sasajima and Yoneda 1989),而对整个发酵过程的pH控制,未见论述;又如阐述了在发酵过程中控制高溶氧水平有利于D-核糖的积累,但并未揭示出发酵各阶段对氧的需求(P.De Wulf E.J.Vandamme,J ApplMicrobiol 1997);现有核糖高产菌株的发酵周期比较长,一般在60~90小时,有的甚至超过了100小时(P.De Wulf E.J.Vandamme,ApplMicrobiol Biotechmol 1997,48141~148),见表一。尽管有些菌株在发酵培养基中积累的D-核糖含量高达90g/L以上,由于对发酵过程没有有效的控制,多数发酵周期长达72小时以上,甚至144小时(见表1),其生产强度不能令人满意。表一不同菌株的核糖发酵周期 目前D-核糖发酵生产法中,多采用的微生物为芽孢杆菌属的菌株,其中以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属和短小芽孢杆菌属的菌株居多。而关于这些菌株D-核糖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尚未出现成熟的方法。D-核糖发酵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对其发酵过程进行优化控制研究,确定其最佳的优化控制条件,是发酵工业实现高效稳定生产的前提。


技术方案影响D-核糖发酵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酵过程的环境参数,如温度、罐压、搅拌转速、pH值、溶氧等,另一类是关键变量,如菌体生长量、底物消耗速率、产物形成速率等。
本发明采用先进的发酵过程集散控制系统-FPC型集散控制系统(DCS),对第一类环境参数进行在线控制和监测,并结合定时取样测定发酵过程第二类关键变量的方式,对核糖发酵过程的控制进行系统研究,确定核糖发酵不同阶段各个参数的最佳控制条件,在此基础上对流加补糖的控制条件进行了探索,确定了一种以溶氧、pH值控制为主线,综合控制发酵过程中各种参数、并适时流加补糖的有效调控方法。
更具体地说,本发明的D-核糖发酵过程的调控方法具有以下特征以发酵过程集散控制系统-FPC型集散控制系统(DCS)在线控制D-核糖发酵的培养温度、搅拌转速、罐压以及发酵不同阶段的pH值、溶氧量,并定时取样测定发酵过程中菌体细胞浓度、底物浓度以及产物生成量,在糖浓度低于临界值时流加补糖,保持发酵过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该方法是一种以控制溶氧、pH值为主线,以控制菌体生长量、底物消耗速率及产物生成速率等关键变量为主要内容,并适时流加补糖的发酵控制方法。
该方法通过使用发酵过程集散控制系统-FPC型集散控制系统(DCS)在线综合控制溶氧、pH值以及发酵过程中其它参数(如培养温度、罐压、搅拌转速),确定并保持最佳发酵条件;通过测定菌体细胞浓度、底物浓度以及产物生成量,取得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速率、底物消耗速率和产物生成速率等关键变量的变化规律,并结合不同初糖浓度发酵试验结果,确定最佳发酵初糖浓度、流加补糖时机和补糖方式。在此基础上,以最佳发酵条件,最佳发酵初糖浓度进行发酵,并在发酵过程中适时补糖(葡萄糖),由此完成优化控制的核糖发酵过程。
以上所说的发酵过程包括使用各种微生物发酵制备D-核糖的过程,其中优选的是使用芽孢杆菌属菌株的发酵制备D-核糖的过程。
在上述方法中,其中所说的发酵过程中的培养温度在36~38℃范围内,罐压在0.5~0.8kg/cm2范围内,搅拌转速在180~220转/分范围内。
在上述方法中,其中所说的发酵不同阶段的最佳pH值范围分别为发酵前期(0~18小时)6.50~7.0;发酵中后期(18小时以后)6.00~6.50。
在上述方法中,其中所说的发酵不同阶段的最佳溶氧范围分别为发酵前期(0~18小时)18~30%;发酵中后期(18小时以后)20~35%。
在上述方法中,其中所说的糖浓度的临界值为2.5%,流加补糖的方式是以100-130升/小时的流速流加葡萄糖溶液,使发酵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含量恒定在2.5%-3.0%的范围内,所流加的葡萄糖溶液的浓度为30-50%,体积为发酵罐体积的10-20%。
发酵过程控制包括稳定操作条件和优化发酵参数两个方面,前者可通过常规调节回路来实现,而系统的优化控制需根据发酵过程的关键变量的变化规律,对罐温、罐压、pH、溶氧等进行寻优计算,以确定这些变量的最优控制策略。对此,采用常规仪表无法实现。而采用集散控制系统进行生化过程自动控制具有简单、可靠、高性能的特点。
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的FPC型集散控制系统(DCS)(如图1所示)由上位机和智能仪表、远程I/O模块构成,通过过程总线取得联系。控制软件是在WIN98环境下用VISUAL BASIC6.0开发的组态控制软件。其中使用的上位机是工控机,控制柜直接通过智能仪表进行控制。
智能仪表的功能是变送、数显、PID自整定控制、手操、无扰动切换、RS485通讯;远程I/O模块的功能是A/D变换、I/O输入输出、RS485通讯;智能仪表和远程I/O模块主要完成各参数实时测定和控制。通过测量变送器对发酵过程搅拌电流、罐温、罐压、进气流量、pH、溶氧、泡沫等进行实时测量,所有数据通过现场总线送上位机分析、储存。同时上位机根据控制要求按设定值进行连续控制,主要控制量有罐温、罐压、进气流量、pH、溶氧、消泡、补料等,并通过分析定时存储,并及时在显示器上显示,如果有异常立即报警,实现对发酵过程环境参数进行全面监测和闭环控制,使发酵生产的可再现性提高。
FPC型集散控制系统(DCS)具有如下功能(1)、数据采集和处理对罐温、罐压、进气流量、pH、溶氧、消泡、补料等发酵参数,实现可靠的在线测量,并通过分析定时存储,及时在显示器上显示,如果有异常立即报警,实现对发酵过程环境参数进行全面监测和闭环控制。
(2)、发酵过程顺序控制按逻辑功能完成发酵过程灭菌、接种培养、进出料等相应阀门的开、关,搅拌电机的启停等操作,使之既安全又减低劳动强度,从而提高运行可靠性。
(3)、直接数字控制和设定值控制对罐温、罐压、进气流量、pH值等参数可很方便地实现各种反馈控制(如PID控制、串接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并可根据优化操作要求去改变设定值。
(4)、优化控制通过罐温的优化、pH值的优化及氧传递过程的优化等,确定发酵优化控制的条件,实现发酵生产的可控性操作,提高发酵产率、缩短发酵时间。
该系统的主要仪表选型如下温度防水型铂热电阻Pt100;
压力电容式压力变送器、隔膜式压力表;流量旋涡流量变送器(抗震型)、玻璃浮子流量计;泡沫电容式数字物位开关;pH耐高温pH值测量系统(瑞士Mettler Toledo公司传感器、新加坡EUTECH INSTRUMENTS公司产的送变器)溶氧耐高温溶氧测量系统(瑞士Mettler Toledo公司传感器、新加坡EUTECH INSTRUMENTS公司产的送变器)搅拌电流电流互感器控制仪表带RS485通信的小型智能调节仪表调节阀气动薄膜调节阀、耐高温耐腐蚀的电磁阀按照中国专利法和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本发明的短小芽孢杆菌P8069和枯草芽孢杆菌S6023已于2002年12月5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号分别为CGMCC0845和CGMCC0846。
有益效果通过对D-核糖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包括以溶氧和pH值的控制为主线,对发酵过程各种参数进行综合参数、并适时补糖等控制方法,D-核糖产糖水平可提高20~34%,发酵周期缩短至42~50小时,发酵罐的装填系数由70%提高至80%以上,并且发酵过程易于控制、重复性增强。


图1是本发明的集散控制系统总体结构图。

以下以非限制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以下各实施例中使用的葡萄糖含有1分子结晶水,折纯含量为90%。
实施例1使用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CGMCC0845。在由山梨醇2.0%(w/w),玉米浆2.0%,酵母膏0.1%,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组成的350L种子培养基(pH7.0)中,控制种子罐罐压1.0kg/cm2,转速200转/分,培养温度36℃,培养16小时后接入由葡萄糖16.0%(w/w),玉米浆2.6%,酵母膏0.1%,硫酸铵0.7%,硫酸锰0.005%,碳酸钙2.2%组成的3200L发酵培养基(pH7.0)中控制搅拌转速180转/分,培养温度36℃。在发酵前期0~18小时,控制在pH6.5~7.0、溶氧20~25%;发酵中后期控制在pH6.3~6.5、溶氧25~30%。发酵前18小时,葡萄糖消耗缓慢,主要是菌体生长阶段。发酵18小时后,葡萄糖消耗开始加快,D-核糖开始积累,菌体生长速度略有下降。到24小时时,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菌体生长量达到15g湿菌体/100ml发酵液。随着葡萄糖消耗速度的加快,产物积累,进入快速产糖期,这一阶段的糖耗速度很快约为每小时0.6~0.8%,产物形成进入高峰期,转化率约可达到50~55%(重量转化率)有时甚至达到60%以上。在发酵培养32小时,发酵液中的葡萄糖降至2.5~3.0%,此时,控制发酵液中的糖浓度在2.5~3.0%范围内,以120升/小时流速开始流加补糖,流加的糖浓度为40%,体积550L。流加补糖结束后,维持上述控制条件,继续培养45小时,葡萄糖耗尽,pH值和溶氧直线上升,发酵结束,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为90.60g/L,发酵液体积为4050L。
比较实施例1-1(不补糖,控制条件相同,初糖浓度提高)使用短小芽孢杆菌CGMCC0845。用与实施例1培养基组成相同、培养条件相同的350L种子培养基,36℃培养18小时后,接入由葡萄糖21.88%(w/v),玉米浆2.5%,干酵母0.1%,硫酸铵0.6%,硫酸锰0.005%,碳酸钙2.2%组成的3200L发酵培养基(pH7.0)中。发酵不同阶段各个参数的控制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发酵培养45小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为73.65g/L,发酵液体积为3500L。
比较实施例1-2(不补糖,控制条件简化,初糖浓度提高)使用短小芽孢杆菌CGMCC0845。用与实施例1培养基组成相同、培养条件相同的350L种子培养基,36℃培养18小时后,接入由葡萄糖21.88%(w/v),玉米浆2.5%,干酵母0.1%,硫酸铵0.6%,硫酸锰0.005%,碳酸钙2.2%组成的3200L发酵培养基(pH7.0)中。控制搅拌转速180转/分,培养温度36℃,按1∶0.9的通风量,在36℃下通气搅拌培养52小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为69.60g/L,发酵液体积为3500L。
实施例2使用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CGMCC0846。在由葡萄糖2.0%(w/w),酵母膏0.3%,玉米浆0.05%,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pH7.0)组成的350L种子培养基中,控制种子罐罐压1.0kg/cm2,转速200转/分,培养温度36℃,培养18小时后,接入由葡萄糖16.0%(w/w),玉米浆2.6%,硫酸铵0.7%,硫酸锰0.005%,碳酸钙2.2%组成的3200L发酵培养基(pH7.0)中。控制搅拌转速180转/分,培养温度36℃。在发酵前期0~18小时,控制在pH6.5~7.0、溶氧18~22%;发酵中后期控制在pH6.0~6.2、溶氧20~25%、;在36℃、0.60kg/cm2的下通气搅拌培养。发酵前18小时,葡萄糖消耗缓慢,主要是菌体生长阶段。发酵18小时后,葡萄糖消耗开始加快,D-核糖开始积累,菌体生长速度略有下降。到24小时时,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菌体生长量达到16g湿菌体/100ml发酵液。随着葡萄糖消耗速度的加快,产物积累,进入快速产糖期,这一阶段的糖耗速度很快约为每小时0.7~0.9%,产物形成进入高峰期,转化率约可达到50~55%(重量转化率)有时甚至达到60%以上。在发酵培养33小时,发酵液中的葡萄糖降至2.5~2.8%,这时,控制发酵液中的糖浓度在2.5~2.8%范围内,以120升/小时的速度,开始流加补糖,流加的糖浓度为45%,体积600L。补糖结束后,维持上述控制条件,发酵培养46小时,葡萄糖耗尽,发酵结束,此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为91.35g/L,发酵液体积为4100L。
比较实施例2-1(不补糖,控制条件相同,初糖浓度提高)使用枯草芽孢杆菌CGMCC0846。用与实施例1培养基组成相同、培养条件相同的350L种子培养基,36℃培养18小时后,接入由葡萄糖21.88%(w/v),玉米浆2.6%,硫酸铵0.7%;硫酸锰0.005%,碳酸钙2.2%组成的3200L发酵培养基(pH7.0)中。发酵不同阶段各参数的控制与实施例4相同,发酵培养42小时,葡萄糖耗尽发酵结束,此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为75.60g/L,发酵液体积为3500L。
比较实施例2-2(不补糖,控制条件简化,初糖浓度提高)使用枯草芽孢杆菌CGMCC0846。用与实施例1培养基组成相同、培养条件相同的350L种子培养基,36℃培养18小时后,接入由葡萄糖21.88%(w/v),玉米浆2.6%,硫酸铵0.7%,硫酸锰0.005%,碳酸钙2.2%组成的3200L发酵培养基(pH7.0)中。控制搅拌转速180转/分,培养温度36℃,按1∶0.8的通风量,在36℃下通气搅拌培养56小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为68.60g/L,发酵液体积为3500L。
实施例3使用短小芽孢杆菌ATCC31093。在由山梨醇2.0%,玉米浆2.0%,磷酸氢二钾0.3%,磷酸二氢钾0.1%,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各100μg/ml(pH7.0)组成的350L种子培养基中,控制种子罐罐压1.0kg/cm2,转速200转/分,培养温度36℃,培养16小时后接入由葡萄糖16.0%(w/w),干酵母1.2%,硫酸铵0.6%,硫酸锰0.005%,碳酸钙2.2%,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各50μg/ml组成的3200L发酵培养基(pH7.0)中,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发酵控制条件,在发酵培养33小时,发酵液中的葡萄糖降至2.5~3.0%,控制发酵液中的糖浓度在2.5~3.0%范围内,以120升/小时的流速开始流加补糖,流加的糖浓度为40%,体积550L。发酵培养48小时,葡萄糖耗尽,pH、溶氧直线上升,发酵结束,此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为89.79g/L,发酵液体积为4050L。
比较实施例3-1(不补糖,控制条件相同,初糖浓度提高)使用短小芽孢杆菌ATCC31093。用与实施例3培养基组成相同、培养条件相同的350L种子培养基,36℃培养18小时后,接入由葡萄糖21.88%(w/v),干酵母1.2%,硫酸铵0.7%,硫酸锰0.005%,碳酸钙2.2%,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各50μg/ml组成的3200L发酵培养基(pH7.0)中。除不进行流加补糖外,发酵不同阶段各个参数的控制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发酵培养45小时,葡萄糖耗尽,pH、溶氧直线上升,发酵结束。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为75.65g/L,发酵液体积为3500L。
比较实施例3-2(不补糖,控制条件简化,初糖浓度提高)使用短小芽孢杆菌ATCC31093。用与实施例3培养基组成相同、培养条件相同的350L种子培养基,36℃培养18小时后,接入由葡萄糖21.88%(w/v),干酵母1.2%,硫酸铵0.7%,硫酸锰0.005%,碳酸钙2.2%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各50μg/ml组成的3200L发酵培养基(pH7.0)中。控制搅拌转速180转/分,培养温度36℃,按1∶0.8的通风量,在36℃下通气搅拌培养58小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为66.79g/L,发酵液体积为3500L。
实施例4使用枯草芽孢杆菌IFO13621。用与实施例3培养基组成相同、培养条件相同的350L种子培养基,培养温度36℃,培养18小时后接入由葡萄糖16%(w/v),干酵母1.0%,硫酸铵0.6%,硫酸锰0.005%,碳酸钙2.2%,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各50μg/ml组成的3200L发酵培养基(pH7.0)中,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发酵控制条件,在发酵培养32小时,发酵液中的葡萄糖降至2.5~3.0%,控制发酵液中的糖浓度在2.5~3.0%范围内,以120升/小时的流速开始流加补糖,流加的糖浓度为40%,体积400L。发酵培养48小时,葡萄糖耗尽,pH、溶氧直线上升,发酵结束,此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为85.29g/L,发酵液体积为4100L。
比较实施例4-1(不补糖,控制条件相同,初糖浓度提高)使用枯草芽孢杆菌IFO13621。用与实施例4培养基组成相同、培养条件相同的350L种子培养基,36℃培养18小时后,接入由葡萄糖21.88%(w/v),干酵母1.0%,硫酸铵0.6%,硫酸锰0.005%,碳酸钙2.2%,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各50μg/ml组成的3200L发酵培养基(pH7.0)中。发酵不同阶段各个参数的控制条件与实施例2完全相同,发酵培养45小时,葡萄糖耗尽,pH、溶氧直线上升,发酵结束,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为70.15g/L,发酵液体积为3500L。
比较实施例4-2(不补糖,控制条件简化,初糖浓度提高)使用枯草芽孢杆菌IFO13621。用与实施例4培养基组成相同、培养条件相同的350L种子培养基,36℃培养18小时后,接入由葡萄糖21.88%(w/v),干酵母1.0%,硫酸铵0.7%,硫酸锰0.005%,碳酸钙2.2%,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各50μg/ml组成的3200L发酵培养基(pH7.0)中。控制搅拌转速180转/分,培养温度36℃,按1∶0.8的通风量,在36℃下通气搅拌培养58小时,发酵液中D-核糖的含量为65.27g/L,发酵液体积为3500L。


本发明涉及一种D-核糖发酵过程优化的调控方法。该方法是一种以控制溶氧、pH值为主线,以控制菌体生长量、底物消耗速率及产物生成速率等关键变量为主要内容,并适时流加补糖的发酵控制方法,在5000l发酵罐发酵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D-核糖产糖水平可提高20~34%,发酵周期缩短至42~50小时,发酵罐的装填系数由70%提高至80%以上,并且发酵过程易于控制、重复性增强。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