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植物栽种的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植物栽种的方法
  • 发明者
    苗伯霖
  • 公开日
    2005年1月19日
  • 申请日期
    2003年7月4日
  • 优先权日
    2003年7月4日
  • 申请人
    穆桢子
  • 文档编号
    A01G23/00GK1565165SQ0314816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植物栽种的方法,该方法是按下述步骤完成的(1)挖种植坑,截面积为圆形或多边形;(2)在种植坑的底部设置隔离锥;(3)在隔离锥的内部回填土壤与肥料的混合土形成深植区;(4)在隔离锥的周围填加蓄水层;(5)将植物插在隔离锥的顶部并在植物周围回填土壤与肥料的混合土形成浅植区;(6)在浅植区上填加颗粒性材料作为渗水区至填满种植坑;(7)浇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栽种方法,其特征为所述的种植坑的上部可挖成斜坡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栽种方法,其特征为所述的种植坑的底部、壁部铺设有防水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栽种方法,其特征为,所述的种植坑深度H=200~1500mm,底部直径D=300~100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栽种方法,其特征为所述的隔离锥的顶部放置一吸水片;所述的浅植区的混合土上加盖有渗水膜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植物栽种方法,其特征为所述的斜坡斜度为10~60度,斜坡的高度=1/10H~1/5H.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栽种方法,其特征为所述的隔离锥可由1~2mm的硬纸板或植物肥料压制而成的锥形筒;其直径为1/3D~2/3D,高度为1/4H~1/2H.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植物栽种方法,其特征为所述防水膜为0.01~0.08mm厚的聚丙烯塑胶薄膜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栽种方法,其特征为所述的深植区与浅植区中回填土壤与肥料混合土中的肥料可为各种有机、无机、生物菌肥等适于植物生长的肥料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植物栽种方法,其特征为斜坡中填加的颗粒材料可选用粒径5~30mm的小石子11.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植物栽种方法,其特征为所述的生物菌肥为外生菌根肥(EMC)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栽种的方法,特别是涉及提高干旱多风地区植树造林成活率的植物栽种方法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 野外种植实施例(1)参见附图1,在土地上中挖出种植坑2,坑2深H=0.8m,底部直径D=0.5m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一种植物栽种的方法 植树造林是改善自然环境,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风沙干旱地区更加希望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改变风沙干旱的自然环境。大多数地区人们在种植树苗时均是采用一般的方法,即在土地上挖适当的坑,将树苗种下,再将挖出的原土除去石块等回填到坑中,浇水、压实即完成了种植树苗的工作。由于用这种方法将树苗栽种后无法保持足够的水份,特别是在干旱多风的地区无法及时经常人为的浇水,因此很难保持足够的水份,因而造成树苗成活率低,年年栽树不见树,大大增加了植树造林的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改变传统的栽种方法,提供一种提高在干旱多风地区植树造林成活率的新的栽种方法。本发明方法具体技术内容如下1、挖种植坑在土地上挖出用于种树的坑,截面可为圆形或多边形,坑的深度H=200~1500mm,底部直径D=300~1000mm,深度与底部直径的大小可因种苗的大小而选择。2、 在种植坑的底部设置隔离锥隔离锥要求有一定的强度,要能够承受回填土时的压力不至于破碎,可由1~2mm厚的硬纸板或植物肥料压制成圆锥形的筒,其直径为坑底部直径的1/3~2/3,即1/3D~2/3D;高度为种植坑深度的1/4~1/2,即1/4H~1/2H。3、深植区在隔离锥的内部加满原土壤与肥料的混合土形成深植区。肥料可为各种有机、无机、生物菌肥等。4、在隔离锥的周围填加一层蓄水层,要求有一定的渗水性,例如可填加粒径1-2mm的细粒砂。5、将种苗(或适于栽种的植物均可)插在隔离锥上部,并在树苗四周填加原土壤与肥料的混合土形成浅植区,肥料可为各种有机,无机、生物菌肥等适于植物生长的肥料。
6、将浅植区上填满透水性较好的颗粒性材料至填满种植坑作为渗水区,例如粒径5~30mm的小石子等等。
7、按照常规的办法浇水后至此树苗即栽种完成。
本发明方法还可将种植坑的上部挖成斜坡,斜度约10~60度,斜坡高度为种植坑深度的1/10~1/5,即1/10H~1/5H。
还可在种植坑的底部和坑壁上铺设一层防水膜,要求不透水、柔软,不易破损,例如采用0.01~0.08mm厚的聚丙烯塑胶薄膜等。
本发明方法还可在隔离锥的顶部放置一吸水片,要求吸水性强柔软,中间有洞,便于植物根部通过,例如可采用麻布片等。
还可在混合土上加盖一层渗水膜,要求透水、柔软,例如麻布片或打有很多小洞的塑料薄膜均可。然后在渗水膜上再形成渗水区。
本发明植树的方法,由于种植坑的上部呈斜坡状,扩大了积水的面积可较多的吸收天然的降水,斜坡中加入的是易于透水的砂石,使水份很容易渗入下部,另外由于坑底和壁部铺设有防水膜,可保持水份不向周围及地下渗散,再加上浅植区低于周围土壤表面,渗水膜减低了水份蒸发的速度,因而在风沙干旱的地区,有效的保持了可贵的水份以供给树苗生长发育。
再有浅植区与深植区的回填土壤中均混合有肥料,特别是在种苗根部使用了菌类生物肥料,可有效地将水份吸收到植物根部,也逐步改变了土壤环境,适于植物生存。
本发明坑底设置的隔离锥可以避免坑内积水太多,同时也便于植物根部深入土壤。
本发明植树造林方法可使有限的水分充分利用于植物根部,有效地增加了干旱多风地区植物的栽种成活率,经初步试验数据证明,针叶松的成活率由传统方法的51%提高到93~99%;枫树由39%提高到89~91%,杨树由23%提高到83~91%,成活率提高效果明显。同时由于生物菌肥的使用可改变土壤环境,适于植物生存,真正达到防风治沙的目的。本发明的种植方法,不仅适合于在野外植树造林,也可应用于室内盆栽。


图1为本发明植树造林方法野外种植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植树造林方法盆内种植实施例示意图。

(2)坑的上部挖出斜坡3,斜度=30度,斜坡高度=0.1m。
(3)在坑底部设置由1.5mm厚度的硬纸板制成的锥形筒状隔离锥4,其底部直径=0.35m,上部直径0.25m,高度=0.3m。
(4)在种植坑底和壁部加设由0.05mm聚丙烯塑料薄膜作成的防水膜5。
(5)在隔离锥4的顶部架设吸水片6。
(6)在隔离锥4内加满土壤和外生菌根肥(EMC.英文名称为Ectomycorrhizae)混合土形成深植区7。
(7)在隔离锥4外回填粒径1-2mm的细砂形成蓄水层8。
(8)将树苗9插在隔离锥4的上部,并在周围回填原土壤与肥料(EMC)的混合土形成浅植区10。
(9)在浅植区的混合土上加盖一层渗水膜11,渗水膜11与防水膜5材质相同,带有直径为2mm小洞,间距20mm。
(10)在斜坡内填满粒径5~30mm的小石子作为渗水区12。
(11)浇水。
实施例2 室内盆栽实施例本发明方法也可应用于盆内种植,见附图2。
(1)在花盆1的底部设置隔离锥2,隔离锥2是1mm厚塑料锥筒,花盆与隔离锥之间需充分粘合不透水。
(2)在隔离锥2内回填土壤与肥料(肥料同实施例1)的混合土形成深植区9。
(3)在隔离锥2上部加设吸水片3,如麻布片。
(4)在隔离锥2的外部回填细砂形成蓄水区4。
(5)将植物5插入隔离锥2的顶部并在周围回填土壤与肥料(EMC)的混合土形成浅植区6。
(6)在浅植区的混合土上加盖一层麻布片形成渗水膜7,(7)在渗水膜7上加满粒径5~30mm的颗粒材料作为渗水区8。
(8)浇水。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栽种的方法,特别是涉及提高干旱多风地区植树造林成活率的植物栽种方法。本发明方法是在种植坑中设置隔离锥,其内回填土壤与肥料形成深植区,其周围填加蓄水层,将植物插在隔离锥的上部并回填土壤与肥料形成浅植区,在浅植区上填加颗粒性材料作为渗水区。本发明方法可使有限的水分充分利用于植物根部,有效地增加了干旱多风地区植物的栽种成活率。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