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缝纫机的剪线装置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缝纫机的剪线装置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弥永明夫, 桥本诚治
  • 公开日
    2009年4月22日
  • 申请日期
    2008年10月17日
  • 优先权日
    2007年10月17日
  • 申请人
    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 文档编号
    D05B65/00GK101413190SQ20081016671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 一种缝纫机的剪线装置,包括可动刀片,在顶端部具有捕捉面线和缝合底线的线捕捉部,并且在该线捕捉部进入到挺针板与弯针之间的前进位置和从该前进位置退避后的后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及固定刀片,通过上述可动刀片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的移动,使被捕捉到上述可动刀片的线捕捉部上的面线和缝合底线从缝制时的张挂位置退避,并与上述可动刀片协同动作进行剪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可动刀片上,在比上述线捕捉部靠顶端一侧的区域,形成有将缝合底线引导到上述线捕捉部的分线引导部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线引导部,在可动刀片的顶端部,在相对于包含可动刀片的轴线的虚拟平面的、与形成有上述线捕捉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向从后退位 置朝向前进位置的前进方向的下游一侧突出地形成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线引导部,在可动刀片的顶端部,在相对于包含可动刀片的轴线的虚拟平面的、形成有上述线捕捉部的一侧,从可动刀片的面对上述挺 针板的上表面向内凹地形成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线引导部,在可动刀片的顶端部,在相对于包含可动刀片的轴线的虚拟平面的、与形成有上述线捕捉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从可动刀片 的面对上述挺针板的上表面隆起地形成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捕捉沿挺针板和弯针张挂的面线和缝合底线并将其切断的 缝纫机的剪线装置,更详细为,涉及剪线装置所具备的可动刀片的结构
  • 背景技术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缝纫机的剪线装置的制作方法图13为表示现有技术的缝纫机剪线装置1的一部分的透视图。现有技 术的缝纫机剪线装置1记载在例如日本国"实公昭63-10149"号公报中。 该现有技术采用这样的结构当与形成在被缝制物上的针迹的终端相连的 缝合底线Tl和面线T2、 T3从挺针板的落针孔沿弯针2张挂,形成一连串 的针迹时,在可动刀片3沿箭头A1的方向前进,捕捉到从上述落针孔沿弯 针2张挂的缝合底线Tl的张挂部分Tla以及各面线T2、T3的张挂部分T2a、 T2b、 T3a、 T3b之后,可动刀片3沿箭头A2的方向后退,靠近设置在该后 退位置上的固定刀片4的刃尖部4a,与固定刀片4的刃尖部4a上形成的切 割刃4b协同动作,将各线T1、 T2、 T3各自的张挂部分Tla、 T2a、 T2b、 T3a、 T3b剪断。上述可动刀片3为上表面和下表面与大致垂直于上下往复运动的缝纫 针5、 6的移动路径的虚拟平面平行地配置的板状的长的部件,上述上表面 面向挺针板配置,上述下表面面向弯针2配置。在该可动刀片3的上述前 进方向Al的下游一侧的一端部,形成朝向上述前进方向Al的下游一侧顶 端变细的顶端部分7,在比该顶端部分7靠近缝制物的进给方向B的上游 一侧,形成有缝合底线钩挂凹陷部8和面线钩挂凹陷部9。缝制动作停止后,当可动刀片3前进时,上述可动刀片3的顶端部分7 进入配置在最靠后退位置上的一根面线T3的各张挂部分T3a、 T3b之间, 然后穿过比缝合底线Tl的张挂部分Tla靠缝制物的进给方向B的上游一 一即穿过与图13的图面垂直的靠身边一侧,用从上述顶端部分7向上述缝 制物的进给方向B的下游一侧延伸的引导面10,将缝合底线Tl的张挂部分Tla引导到上述缝合底线钩挂凹陷部8内加以捕捉,并且,用上述引导 面10将各面线T2、 T3的张挂部分T2a、 T3a引导到上述面线钩挂凹陷部9 内加以捕捉,由像上述那样可动刀片3向箭头符号A2方向的退避动作将连 接在被缝制物上的全部线Tl、 T2、 T3各自的张挂部分Tla、 T2a、 T2b、 T3a、 T3b拉到退避位置,与固定刀片4协同动作将线T1、 T2、 T3各自的 张挂部分Tla、 T2a、 T2b、 T3a、 T3b切断。上述现有技术存在这样的问题当像上述那样可动刀片3沿箭头Al 的方向前进、捕捉到缝合底线Tl的张挂部分Tla后,可动刀片3沿箭头 A2的方向后退、将上述缝合底线Tl的张挂部分Tla和各面线T2、 T3各 自的张挂部分T2a、 T2b、 T3a、 T3b —起切断,此时虽然能够使上述缝合 底线Tl的张挂部分Tla基本可靠地穿过近似U字形地包绕在弯针2上的 一根面线T2的各张挂部分T2a、 T2b之间和T3a、 T3b之间,但在缝合底 线Tl的张挂部分Tla因可动刀片3向箭头Al的方向前进时产生的振动及 其他原因而变成移动到比顶端部分7移动的路径更靠缝制物进给方向B的 上游一侧的状态下,会出现不能将缝合底线Tl引导到缝合底线钩挂凹陷部 8内加以捕捉的情况,因此不能切断缝合底线T1。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切断缝合底线的缝纫机的剪 线装置。本发明为一种缝纫机的剪线装置,包括可动刀片,在顶端部具有捕 捉面线和缝合底线的线捕捉部,并且在该线捕捉部进入到挺针板与弯针之 间的前进位置和从该前进位置退避后的后退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及固定 刀片,通过上述可动刀片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的移动,使被捕捉到上述 可动刀片的线捕捉部上的缝合底线和面线从缝制时的张挂位置退避,并与 上述可动刀片协同动作进行剪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可动刀片上,在比 上述线捕捉部靠顶端一侧的区域,形成有将缝合底线引导到上述线捕捉部 的分线引导部。根据本发明,当可动刀片向前进方向移动时,利用在可动刀片的比线 捕捉部靠顶端一侧形成的分线引导部将缝合底线的张挂在挺针板与弯针之间的张挂部分引导到线捕捉部内,用线捕捉部可靠地捕捉缝合底线,然后 使可动刀片向后退位置移位,由此能够与固定刀片协同动作可靠地剪断捕 捉到的缝合底线的张挂部分。
并且,本发明中,上述分线引导部最好是,在可动刀片的顶端部,在 相对于包含可动刀片的轴线的虚拟平面的、与形成有上述线捕捉部的一侧 相反的一侧,向从后退位置朝向前进位置的前进方向的下游一侧突出地形 成。
根据本发明,由于上述分线引导部向从后退位置朝向前进位置的前进 方向的下游一侧突出地形成在可动刀片的顶端,因此即使缝合底线的张挂 部分因弯针振动或其他原因而向比可动刀片的顶端更靠近相对于包含上述 轴线的虚拟平面的与上述线捕捉部相反的一侧移动,也能够将该张挂部分 引导向相对于上述虚拟平面的线捕捉部一侧,能够可靠地捕捉缝合底线将 其剪断。
而且,本发明中,上述分线引导部最好是,在可动刀片的顶端部,在 相对于包含可动刀片的轴线的虚拟平面的、形成有上述线捕捉部的一侧, 从可动刀片的面对上述挺针板的上表面向内凹地形成。
根据本发明,由于上述分线引导部在可动刀片的顶端部,在相对于上 述虚拟平面的形成有线捕捉部的一侧,从上表面向内凹地形成,因此能够 用分线引导部将缝合底线的张挂部分从可动刀片的顶端引导到线捕捉部 内,能够可靠地捕捉缝合底线将其剪断。
而且,本发明中,上述分线引导部最好是,在可动刀片的顶端部,在 相对于包含可动刀片的轴线的虚拟平面的、与形成有上述线捕捉部的一侧 相反的一侧,从可动刀片的面对上述挺针板的上表面隆起地形成。
根据本发明,由于上述分线引导部在相对于上述虚拟平面的与形成了 线捕捉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从上表面隆起地形成,因此能防止缝合底线 的张挂部分向比顶端更靠近相对于上述虚拟平面的与上述线捕捉部相反的 一侧移动,能够被分线引导部引导到上述线捕捉部一侧,因此能够将缝合 底线的张挂部分引导到上述线捕捉部一侧,能够可靠地捕捉缝合底线将其 剪断。
这样一来,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缝合底线的张挂部分因弯针振动或其他原因而向比可动刀片的顶端更靠近相对于包含上述轴线的虚拟平面的 与上述线捕捉部相反的一侧移动,将该张挂部分引导到相对于上述虚拟平 面的线捕捉部一侧,能够可靠地捕捉缝合底线将其剪断。


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和附图,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应该能够更 加明了。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剪线装置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2为表示可动刀片的顶端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图3为表示可动刀片的整体的俯视图。 图4为可动刀片顶端附近的放大透视图。
图5为表示缝合底线被分线引导部引导到缝合底线捕捉部一侧的途中 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6A及图6B为用来说明剪线装置的动作的图,图6A表示弯针向前 进位置移动,捕捉到面线的状态;图6B表示可动刀片向前进位置移动,刚 刚将缝合底线引导到缝合底线捕捉部一侧之后的状态。
图7A及图7B为用来说明剪线装置的动作的图,图7A表示向前进位 置移动了的可动刀片的缝合底线捕捉部捕捉到缝合底线的状态,图7B表示 可动刀片向后退方向移动,将缝合底线和各面线一起拉向退避位置的即将 剪切前的状态。
图8A及图8B为用来说明剪线装置的动作的图,图8A表示缝合底线 和各面线被剪断的状态,图8B表示剪断后的各面线被拉到被缝制物上的状 态。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剪线装置所使用的可动刀 片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IO为用来说明缝合底线被分线引导部引导到缝合底线捕捉部的状态 的后视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另外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剪线装置所使用的 可动刀片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12为用来说明缝合底线被可动刀片的分线引导部引导的动作的后视图。
图13为表示现有技术的缝纫机剪线装置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剪线装置20的一部分的透 视图。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剪线装置20设置在双线锁缝缝纫机或平式连锁 缝缝紉机的挺针板下,采用能够在缝制动作停止时,用缝合底线捕捉部26 捕捉缝合底线Tl和各面线T2、 T3的张挂在挺针板21的落针孔22、 23与 弯针28之间的各张挂部分Tla、 T2a、 T2b、 T3a、 T3b中的、与被缝制物 相连的各张挂部分Tla,用面线捕捉部27捕捉T2a、 T3a,在从落针位置退 避的退避位置将它们剪断的结构。
上述剪线装置20包括可动刀片30和固定刀片31,所述可动刀片30 在顶端25上具有捕捉缝合底线Tl和各面线T2、 T3的缝合底线捕捉部26 和面线捕捉部27,并能够沿箭头Al、 A2的方向在这些线捕捉部26、 27 进入挺针板21与弯针28之间的前进位置和从该前进位置退避后的后退位 置之间往复移动;所述固定刀片31通过上述可动刀片30沿从前进位置到 后退位置的箭头A2的方向移动,使被可动刀片30的线捕捉部26、 27捕捉 到的缝合底线T1和各面线T2、 T3从缝制时的张挂位置退避,与上述可动 刀片30协同动作将缝合底线Tl及各面线T2、 T3剪断。
这样的剪线装置20所具备的上述可动刀片30上,在比上述缝合底线 捕捉部26靠顶端的一侧——即箭头Al方向的下游一侧(图1的左边)的 区域,形成有将缝合底线Tl引导到上述缝合底线捕捉部26的分线引导部 32。
图2为表示可动刀片30的顶端部34附近的放大俯视图,图3为表示 可动刀片30的整体的俯视图。上述分线引导部32形成在可动刀片30的顶 端部34,而且是在相对于包含可动刀片30的中心轴线Ll且与可动刀片30 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垂直(即与图2的图面垂直)的虚拟平面、向与形成上 述缝合底线捕捉部26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图2的下侧)偏移AL距离的偏心位置上,向从后退位置朝向前进位置的前进方向Al的下游一侧突出地 形成在可动刀片30的顶端部34。
固定在缝纫机机体上的上述固定刀片31层叠在可动刀片30上,从该 固定刀片31向后退方向A2突出的根部35上连接有图中没有表示的驱动 杆,由该驱动杆使可动刀片30向前进方向Al或后退方向A2移位驱动。 压线弹簧36的活动端弹性地抵接在可动刀片30的下表面上,压线弹簧36 的根部固定在图中没有表示的固定刀片安装台上。被上述可动刀片30和固 定刀片31剪断的缝合底线Tl的下一个针迹的开始端部分,由该压线弹簧 36保持。
图4为可动刀片30的顶端部34附近的放大透视图,图5为表示缝合 底线Tl被分线引导部32引导向缝合底线捕捉部26 —侧的途中的状态的后 视图。如上所述,由于在可动刀片30的比缝合底线捕捉部26靠顶端的一 侧形成有分线引导部32,因此当可动刀片30向前进方向A1移动时,通过 该分线引导部32,将缝合底线Tl的张挂在挺针板21与弯针28之间的张 挂部分Tla引导向缝合底线捕捉部26 —侧,能够用缝合底线捕捉部26可 靠地捕捉缝合底线T1。因此,当可动刀片30向箭头A2的方向移动、向后 退位置移位时,能够与固定刀片31协同动作,可靠地将捕捉到缝合底线捕 捉部26上的缝合底线Tl的张挂部分Tla剪断。
图6A、图6B、图7A、图7B、图8A及图8B为用来说明剪线装置20 的动作的图,图6A表示弯针28向前进位置移动,捕捉到面线T2、 T3的 状态;图6B表示可动刀片30向前进位置移动,刚刚将缝合底线Tl引导 向缝合底线捕捉部26 —侧的状态。并且,图7A表示缝合底线Tl被向前 进位置移动了的可动刀片30的缝合底线捕捉部26捕捉的状态;图7B表示 可动刀片30向后退方向A2移动,缝合底线Tl和各面线T2、 T3 —起被拉 向退避位置的即将剪断之前的状态。而且,图8A表示缝合底线Tl和各面 线T2、 T3被剪断的状态;图8B表示剪断后的各面线T2、 T3的T2b、 T3b 被拉到被缝制物上的状态。
当形成一连串的针迹时,弯针28沿箭头A1、 A2的方向前后往复的动 作停止,如图6A所示那样,可动刀片30从重叠在固定刀片31下面的退避 位置向前进方向Al移动,经过被弯针28捕捉的各面线T2、 T3的近似U字形的各张挂部分T2a、 T2b之间以及各张挂部分T3a、 T3b之间,即使如 图6B所示那样缝合底线Tl的张挂部分Tla比可动刀片30的中心轴线Ll 向上述送进方向B的上游一侧(图6B的身边一侧)移位一些,通过分线 引导部32向比该张挂部分Tla靠上述送进方向B的上游一侧弯回,能可靠 地将张挂部分Tla引导到缝合底线捕捉部26 —侧,像图7A所示那样张挂 部分Tla嵌入到缝合底线捕捉部26内,可靠地被捕捉。
这样捕捉到的缝合底线Tl的张挂部分Tla如图7B所示因可动刀片30 向后退方向A2移动而与各面线T2、 T3 —起被拉到退避位置,像图8A所 示那样在各面线T2、 T3被剪断后,缝合底线Tl被剪断,该缝合底线Tl 的下一个针迹的开始部分被上述压线弹簧36的弹性地按压在可动刀片30 的下表面保持着,像图8B所示那样各面线T2、 T3被拉到被缝制物上。
这样一来,由于上述分线引导部32向前进方向Al的下游一侧突出地 形成在可动刀片30的顶端,因此能够可靠地捕捉缝合底线Tl将其剪断。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剪线装置所使用的可动刀片30a 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10为用来说明由分线引导部32将缝合底线Tl引导 向缝合底线捕捉部26—侧的状态的后视图。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对应 的部分添加相同的参照符号。本实施方式的剪线装置中上述分线引导部32 形成在可动刀片30a的顶端部,而且是在相对于包含可动刀片30a的中心 轴Ll的虚拟平面的形成了上述缝合底线捕捉部26的一侧,在可动刀片30a 的面对上述挺针板21的上表面向内凹地形成在可动刀片30a的顶端部。
这样一来,由于分线引导部32在相对于上述虚拟平面的形成了缝合底 线捕捉部26的一侧,在可动刀片30a的上表面向内凹地形成,因此能防止 缝合底线Tl的张挂部分Tla因弯针振动及其他原因,向比可动刀片的顶端 更靠近相对于包含上述轴线的虚拟平面的与上述线捕捉部相反的一侧移 动,能够将该张挂部分Tla引导向相对于上述虚拟平面的线捕捉部26—侧, 能够可靠地捕捉缝合底线将其剪断。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另外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剪线装置用可动刀片30b 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12为用来说明缝合底线Tl被可动刀片30b的分线 引导部32引导的动作的后视图。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对应的部分添加 相同的参照符号。本实施方式的剪线装置中,上述分线引导部32形成在可动刀片30b的顶端部,而且是在相对于包含可动刀片30b的轴线的虚拟平 面的、与形成了缝合底线捕捉部26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从可动刀片30b的 面对挺针板21的上表面隆起地形成在可动刀片30b的顶端部。
这样一来,由于分线引导部在相对于虚拟平面的与形成了缝合底线捕 捉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从上表面隆起地形成,因此能防止缝合底线T1的 张挂部分Tla因弯针的振动及其他原因而向比可动刀片的顶端更靠近相对 于包含上述轴线的虚拟平面的与上述线捕捉部相反的一侧移动,能够将该 张挂部分Tla引导向上述虚拟平面的线捕捉部26的一侧,能够可靠地捕捉 缝合底线将其剪断。
本发明的又一另外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在可动刀片的顶端部,形成图l 图5、图6A和图6B、图7A和图7B、以及图8A和图8B所示的向前进方 向Al突出的第1分线引导部32以及图9和图IO所示的从上表面向内凹的 第2分线引导部32这两者;并且也可以形成图1 图5、图6A和图6B、 图7A和图7B、以及图8A和图8B所示的向前进方向Al突出的第1分线 引导部32,和图11及图12所示的从上表面隆起的第3分线引导部32这两 者;而且还可以形成图9和图10所示的从上表面向内凹的第2分线引导部 32和图11及图12所示的从上表面隆起的第3分线引导部32这两者;还可 以形成图1 图8A和图8B所示的向前进方向Al突出的第1分线引导部 32、图9和图10所示的从上表面向内凹的第2分线引导部32、以及图ll 及图12所示的从上表面隆起的第3分线引导部32的全部。通过在可动刀 片的顶端部形成这些第1 第3分线引导部的适当组合,能够更可靠地防止 缝合底线的捕捉失误。
本发明能够以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的其他各种形态实施。因此, 上述实施方式的所有点只是示例,本发明的范围为权利要求的范围,不受 说明书文本的任何约束。而且,属于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变形或变更全部为 本发明的范围。


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切断缝合底线的缝纫机的剪线装置。可动刀片(30)在缝制动作结束后向前进位置移动将面线(T2,T3)和缝合底线(T1)捕捉后向退避位置退避,与设置在该退避位置的固定刀片(31)协同动作将上述面线(T2,T3)和缝合底线(T1)剪断,在该可动刀片(30)的顶端部(25)上形成向前进方向下游侧突出的分线引导部(32),可靠地将缝合底线(T1)引导至缝合底线捕捉部(26)。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