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制作方法
  • 发明者
    付文兵, 邵鸿飞, 唐德权
  • 公开日
    2014年10月8日
  • 申请日期
    2014年3月27日
  • 优先权日
    2014年3月27日
  • 申请人
    广州浩雅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A21B1/26GK203860330SQ201420144444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 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包括炉体、热风循环装置、用于传输待烘焙产品的输送带、 用于加热待烘焙产品的加热装置,输送带贯穿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循环装置包括热 风发生器、风机、四通接头、上风盒和下风盒,所述热风发生器与风机相连且均位于炉体外, 所述四通接头包括一横向的进风壳和由进风壳两端坚向延伸的两分风壳,进风壳的顶面开 有入口,进风壳的底面开有第一出口,两分风壳的上端均与入口连通,分风壳的下端分别开 有第二出口,风机的出口与所述入口连通,第一出口与上风盒连通,第二出口与下风盒连 通;所述上风盒位于输送带上方且沿着输送带的长度方向水平延伸,下风盒位于所述输送 带下方且沿着输送带的长度方向水平延伸;所述上风盒的盒底开有多个第一出风孔,下风 盒的盒顶开有多个第二出风孔;所述炉体内还设有回风道,第一出风孔和第二出风孔均经 回风道与热风发生器相连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风盒的顶面开 有与所述第一出口对接的第一进风口,上风盒内设有多条相互间隔的第一弧形板,各第一 弧形板的上缘与上风盒的盒顶连接,各第一弧形板的下缘与上风盒的盒底连接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弧形板由 第一进风口的正下方向上风盒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延伸,形成沙漏状的第一分风板组件,该 第一分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弯曲部、位于第一进风口正下方的第一聚拢部和位于第一进风口 两侧的第一拓宽部,所述第一拓宽部经第一弯曲部与第一聚拢部连接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拢部的各 第一弧形板沿第一风盒的宽度方向等间隔排列,所述第一拓宽部的各第一弧形板沿第一风 盒的宽度方向等间隔排列;所述第一聚拢部的各第一弧形板的间距小于第一拓宽部的各第 一弧形板的间距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风盒的宽度方 向的两侧壁开有分别与两第二出口对接的第二进风口,下风盒内设有多条第二弧形板,各 第二弧形板的上缘与下风盒的盒顶连接,各第二弧形板的下缘与下风盒的盒底连接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形板分为 两组,分别由两第二进风口向下风盒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发散状弯曲延伸,形成两个发散状 的第二分风板组件,各第二分风板组件包括第二弯曲部、位于第二进风口内侧的第二聚拢 部和位于两第二进风口中心连线的两侧的第二拓宽部,所述第二拓宽部经第二弯曲部与第 二聚拢部连接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二分风板组件 中的第二弧形板为奇数个,所述第二拓宽部中位于第二进风口内侧中部的相邻两第二弧形 板贴合,第二拓宽部中的其它第二弧形板沿下风盒的长度方向等间隔排列;两第二分风板 组件相邻第二拓宽部中的第二弧形板贴合,第二拓宽部中的其它第二弧形板沿下风盒的宽 度方向等间隔排列8. 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壳、 两分风壳和下风盒围成炉腔,所述上风盒位于炉腔内,上风盒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壁 均与两分风壳相间隔,并形成两个所述回风道,回风道沿上风盒的长度方向延伸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道上水平置 有风量调节机构,该风量调节机构均沿回风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固定板和调节板,固定板 和调节板上均沿回风道的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调节口,所述调节板与固定板沿回风道的长 度方向滑动配合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 风孔在上风盒的盒底均匀分布,所述第二出风孔在下风盒的盒顶均匀分布
  •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炉,具体涉及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 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
  •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包括炉体、热风循环装置、输送带、加热装置,热风循环装置包括热风发生器、风机、四通接头、上风盒和下风盒,四通接头包括一横向的进风壳和由进风壳两端竖向延伸的两分风壳,进风壳的顶面开有入口,进风壳的底面开有第一出口,两分风壳的上端均与入口连通,分风壳的下端分别开有第二出口,风机的出口与入口连通,第一出口与上风盒连通,第二出口与下风盒连通;上风盒的盒底开有多个第一出风孔,下风盒的盒顶开有多个第二出风孔;炉体内还设有回风道,第一出风孔和第二出风孔均经回风道与热风发生器相连。本实用新型能将热风循环装置输出热风均匀地循环导向待烘焙产品,且风温、风量、风速大小可控。
  • 专利说明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的制作方法 [0002] 食品燃气烘焙隧道炉(简称隧道炉)内一般设有加热用的多个喷火管,作为加热装 置,各个喷火管与隧道炉的长度方向垂直,多个喷火管在隧道炉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分布,输 送带沿隧道炉的长度方向贯穿隧道炉的炉体,喷火管对输送带上的待烘焙产品进行烘焙。 [0003] 为了使喷火管喷出火焰的热能能够循环利用,大多数隧道炉在烘烤隧道内(喷火 管间)加入了热风循环装置。热风循环装置由循环风机以及通过管道与循环风机连通的循 环风管,循环风管一般由分设于传动输送系统中的输送平台上、下两侧的上循环风管和下 循环风管组成,循环风管采用圆管式(或扁管式),管上钻小孔以形成循环热风,此类热风隧 道炉属于辅助式热风发生系统,可适当改善烘烤食品的质量。其缺点是由于上循环风管和 下循环风管串联,导致循环风管风量小、前后风量不相等,风温不可控,最终导致产品烘烤 的颜色不均匀,烘烤食品的质量提升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 能将热风循环装置输出热风均匀地循环导向待烘焙产品,且风温大小可控。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 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包括炉体、热风循环装置、用于传输待烘焙产品的输送 带、用于加热待烘焙产品的加热装置,输送带贯穿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循环装置包 括热风发生器、风机、四通接头、上风盒和下风盒,所述热风发生器与风机相连且均位于炉 体外,所述四通接头包括一横向的进风壳和由进风壳两端坚向延伸的两分风壳,进风壳的 顶面开有入口,进风壳的底面开有第一出口,两分风壳的上端均与入口连通,分风壳的下端 分别开有第二出口,风机的出口与所述入口连通,第一出口与上风盒连通,第二出口与下风 盒连通;所述上风盒位于输送带上方且沿着输送带的长度方向水平延伸,下风盒位于所述 输送带下方且沿着输送带的长度方向水平延伸;所述上风盒的盒底开有多个第一出风孔, 下风盒的盒顶开有多个第二出风孔;所述炉体内还设有回风道,第一出风孔和第二出风孔 均经回风道与热风发生器相连。 [0007] 在上述基础上,为进一步均匀地导出热风循环装置的输出热风,本实用新型还可 做如下改进: [0008] 所述上风盒的顶面开有与所述第一出口对接的第一进风口,上风盒内设有多条相 互间隔的第一弧形板,各第一弧形板的上缘与上风盒的盒顶连接,各第一弧形板的下缘与 上风盒的盒底连接。
[0009] 各所述第一弧形板由第一进风口的正下方向上风盒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延伸,形成 沙漏状的第一分风板组件,该第一分风板组件包括第一弯曲部、位于第一进风口正下方的 第一聚拢部和位于第一进风口两侧的第一拓宽部,所述第一拓宽部经第一弯曲部与第一聚 拢部连接。
[0010] 所述第一聚拢部的各第一弧形板沿第一风盒的宽度方向等间隔排列,所述第一拓 宽部的各第一弧形板沿第一风盒的宽度方向等间隔排列;所述第一聚拢部的各第一弧形板 的间距小于第一拓宽部的各第一弧形板的间距。
[0011] 所述下风盒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壁开有分别与两第二出口对接的第二进风口,下风 盒内设有多条第二弧形板,各第二弧形板的上缘与下风盒的盒顶连接,各第二弧形板的下 缘与下风盒的盒底连接。
[0012] 所述第二弧形板分为两组,分别由两第二进风口向下风盒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发散 状弯曲延伸,形成两个发散状的第二分风板组件,各第二分风板组件包括第二弯曲部、位于 第二进风口内侧的第二聚拢部和位于两第二进风口中心连线的两侧的第二拓宽部,所述第 二拓宽部经第二弯曲部与第二聚拢部连接。
[0013] 每个第二分风板组件中的第二弧形板为奇数个,所述第二拓宽部中位于第二进风 口内侧中部的相邻两第二弧形板贴合,第二拓宽部中的其它第二弧形板沿下风盒的长度方 向等间隔排列;两第二分风板组件相邻第二拓宽部中的第二弧形板贴合,第二拓宽部中的 其它第二弧形板沿下风盒的宽度方向等间隔排列。
[0014] 为简化结构,所述进风壳、两分风壳和下风盒围成炉腔,所述上风盒位于炉腔内, 上风盒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壁均与两分风壳相间隔,并形成两个所述回风道,回风道 沿上风盒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5] 为调节回风量进而调节进风量及炉腔内的热风温度,所述回风道上水平置有风量 调节机构,该风量调节机构均沿回风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固定板和调节板,固定板和调节 板上均沿回风道的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调节口,所述调节板与固定板沿回风道的长度方向 滑动配合。
[0016] 为进一步均匀扩散热风,所述第一出风孔在上风盒的盒底均匀分布,所述第二出 风孔在下风盒的盒顶均匀分布。
[0017]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 (1)本实用新型的四通接头可将由风机输出的热风同时送入上风盒和下风盒,使 第一出风孔和第二出风孔可同步出风,在上风盒和下风盒的出风风量相等,且上风盒和下 风盒相对于输送带的形状设置,使输送带的周围得到均匀的热风覆盖,而且,热风由热风发 生器生成,并经过风机运输,热风还经回风道返回热风发生器,形成热风循环,其风量、风 温、风速均可控,有助于提高待烘焙产品的烘焙质量,烘焙产品的烘烤的颜色均匀;
[0019] (2)本实用新型上风盒内的第一分风板组件、下风盒内的第二分风板组件,均大 大助于热风分别在上风盒和下风盒的风量、风温均匀性,进而均匀地将热风导向输送带周 围;
[0020] (3)本实用新型回风道具有调节机构来调节回风量,进而可进一步控制风量、以及 输送带周围的风温,大大方便了风量、风温的调节。
[0021] 下面结合附图和




[0022] 图1为实用新型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省去输送带、加热装 置、热风发生器);
[0023] 图2为本实用新型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主视视角下的热风循环原理示意图;
[0024] 图3为实用新型炉腔内侧视视角下的热风循环原理示意图;
[0025]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上风盒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风盒去除盒顶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上风盒内热风的风向示意图;
[0028]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下风盒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下风盒去除盒顶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下风盒内热风的风向示意图;
[0031]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四通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风量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中:1、炉体;2、输送带;3、热风发生器;4、风机;5、四通接头;51、进风壳;511、 入口;512、第一出口;52、分风壳;521、第二出口;6、上风盒;601、第一出风孔;602、第一进 风口;61、第一弧形板;7、下风盒;701、第二出风孔;702、第二进风口;71、第二弧形板;8、 回风道;9、第一分风板组件;91、第一弯曲部;92、第一聚拢部;93、第一拓宽部;10、第二分 风板组件;101、第二弯曲部;102、第二聚拢部;103、第二拓宽部;11、炉腔;12、固定板;13、 调节板;14、调节口;15、风量调节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如图1~3所示隧道式热风循环隧道炉,包括炉体1、热风循环装置、用于传输待烘 焙产品的输送带2、用于加热待烘焙产品的加热装置(图中未示出),输送带2贯穿炉体1,热 风循环装置包括热风发生器3、风机4、四通接头5、上风盒6和下风盒7,热风发生器3与风 机4相连且均位于炉体1外。
[0035] 如图10所不,四通接头5包括一横向的进风壳51和由进风壳51两端坚向延伸的 两分风壳52,进风壳51的顶面开有入口 511,进风壳51的底面开有第一出口 512,两分风壳 52的上端均与入口 511连通,分风壳52的下端分别开有第二出口 521,风机4的出口与入 口 511连通,第一出口 512与上风盒6连通,第二出口 521与下风盒7连通;上风盒6位于 输送带2上方且沿着输送带2的长度方向水平延伸,下风盒7位于输送带2下方且沿着输 送带2的长度方向水平延伸;如图5所示,上风盒6的盒底开有多个第一出风孔601,如图8 所示,下风盒7的盒顶开有多个第二出风孔701;炉体1内还设有回风道8,第一出风孔601 和第二出风孔701均经回风道8与热风发生器3相连。
[0036] 待烘焙产品经输送带2传送至上风盒6和下风盒7之间,加热装置对待烘焙产品 进行烘焙加热,同时,热风发生器3产生热风,经由风机4、四通接头5同步送至上风盒6和 下风盒7,在第一出风孔601和第二出风孔701中同步、均匀导出热风,使加热装置产生的 热能可通过热风来均匀地接触到待烘焙产品上,提升烘焙质量。热风的风速、风量、风温均 可用热风发生器3、风机4来直接控制;接触烘焙产品后的热风经回风道8返回热风发生器 3,遍及隧道炉内形成热风循环,即实现隧道式的热风循环。
[0037]其中,本例将炉体1设为长方体状,上风盒6和下风盒7均沿输送带2的长度方向 水平延伸,则上风盒6和下风盒7也呈长条状。进入上风盒6和下风盒7的热风遍布上风 盒6和下风盒7。热风发生器3、风机4可通过运风管来相连运风。
[0038] 输送带2的长度方向、上风盒6的长度方向、下风盒7的长度方向、回风道8的长 度方向如图2中的L向所示,输送带2的宽度方向、上风盒6的宽度方向、下风盒7的宽度 方向如图3中的W向所示。
[0039] 如图5所示,为进一步均匀扩散热风,第一出风孔601在上风盒6的盒底均匀分 布,第二出风孔701在下风盒7的盒顶均匀分布。
[0040] 为进一步均匀地导出热风循环装置输出的热风,如图4飞所示,本例的上风盒6的 顶面开有与第一出口 512对接的第一进风口 602,上风盒6内设有多条相互间隔的第一弧形 板61,各第一弧形板61的上缘与上风盒6的盒顶连接,各第一弧形板61的下缘与上风盒6 的盒底连接。第一弧形板61可对热风产生间隔、疏导的作用,利于热风均匀地从第一出风 孔601导出。
[0041] 各第一弧形板61由第一进风口 602的正下方向上风盒6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延伸, 形成沙漏状的第一分风板组件9,该第一分风板组件9包括第一弯曲部91、位于第一进风口 602正下方的第一聚拢部92和位于第一进风口 602两侧的第一拓宽部93,第一拓宽部93 经第一弯曲部91与第一聚拢部92连接。该沙漏状的第一分风板组件9,使较为密集的热风 经第一进风口 602进入上风盒6后,可依次沿着第一聚拢部92、第一弯曲部91和第一拓宽 部93缓和、均勻地扩散疏导,利于各个第一出风孔601导出的热风风量、风温一致。
[0042] 而为了使各个第一出风孔601导出的风量、风温更加严格的相同,进而使整条输 送带2得到更加均匀的热风,第一聚拢部92的各第一弧形板61沿第一风盒6的宽度方向 等间隔排列,第一拓宽部93的各第一弧形板61沿第一风盒6的宽度方向等间隔排列;第一 聚拢部92的各第一弧形板61的间距小于第一拓宽部93的各第一弧形板61的间距。热风 在第一聚拢部92和第一拓宽部93均得到均勻的疏导。
[0043] 相应地,在对上风盒6作出改进后,本例对下风盒7也作出以下改进:
[0044] 如图7、所示,下风盒7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壁开有分别与两第二出口 521对接的 第二进风口 702,下风盒7内设有多条第二弧形板71,各第二弧形板71的上缘与下风盒7 的盒顶连接,各第二弧形板71的下缘与下风盒7的盒底连接。第二弧形板71对通入下风 盒7内的热风起到一定间隔、疏导效果。
[0045] 第二弧形板71分为两组,分别由两第二进风口 702向下风盒7的长度方向的两侧 发散状弯曲延伸,形成两个发散状的第二分风板组件10,各第二分风板组件10包括第二弯 曲部101、位于第二进风口 702内侧的第二聚拢部102和位于两第二进风口 702中心连线 的两侧的第二拓宽部103,第二拓宽部103经第二弯曲部101与第二聚拢部102连接。较 为密集的热风经过两第二进风口 702后将依次经过第二聚拢部102和第二弯曲部101匀性 疏导、扩散,并在两第二分风板组件10相对的弯曲部得到混合,均匀风温后再朝向下风盒7 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被第二拓宽部103均匀导出,使由第二出风孔701导出的风温、风量更均 匀。
[0046] 而为了使各个第二出风孔701导出的风量、风温更加严格的相同,每个第二分风 板组件10中的第二弧形板71为奇数个,第二拓宽部103中位于第二进风口 702内侧中部 的相邻两第二弧形板71贴合,第二拓宽部103中的其它第二弧形板71沿下风盒7的长度 方向等间隔排列;两第二分风板组件10相邻第二拓宽部103中的第二弧形板71贴合,第二 拓宽部103中的其它第二弧形板71沿下风盒7的宽度方向等间隔排列。
[0047] 上述的第一拓宽部93和第二拓宽部103可在输送带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遍布整 个上风盒6、整个下风盒7,也可仅在第一进风口 602处设置一小段第一拓宽部93,在第二进 风口 702处设置一小段第二拓宽部103。
[0048] 如图f3所示,进风壳51、两分风壳52和下风盒7围成炉腔11,上风盒6位于炉 腔11内,上风盒6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壁均与两分风壳52相间隔,并形成两个上述的 回风道8,回风道8沿上风盒6的长度方向延伸。回风道8的空间利用了上风盒6和分风壳 52的间隔空隙,大大简化了结构,也使热风可在输送带2的长度方向上都可被输出,进一步 利于保持输送带2周围热风的风量、风速、风温的均匀一致。当然,分风壳52的长度也可短 于炉体1的长度,分风壳52则相当于一小段,炉腔11的同侧其它围合部分可用炉体1的内 侧壁来替代,同样可围成炉腔11。回风道8也相应具有了分风壳52与上风盒6的间隔段和 炉体1内壁与上风盒6的间隔段。
[0049] 为调节回风量进而调节进风量及炉腔11内的热风温度,回风道8上水平置有风量 调节机构15。如图11所示,该风量调节机构15均沿回风道8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固定板12 和调节板13,固定板12和调节板13上均沿回风道8的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调节口 14,调 节板13与固定板12沿回风道8的长度方向滑动配合。通过滑动调节板13,进而调节固定 板12的调节口 14和调节板13的调节口 14相互交错的面积大小,从而限制进入调节口 14 回风量。本例的调节口 14设为矩形,也可设为其它任意几何形状。
[0050]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 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 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