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带有可延伸的转向轮的手提箱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带有可延伸的转向轮的手提箱制作方法
  • 发明者
    格莱哥·格拉夫·冯俾斯麦
  • 公开日
    2009年10月14日
  • 申请日期
    2007年12月14日
  • 优先权日
    2006年12月15日
  • 申请人
    瑞斯恩特股份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A45C5/14GK101557734SQ200780046212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手提箱,带有安装在手提箱的箱体(12)一侧的一对轮子(16,126);从箱体安装有轮子(16,126)的相反一侧伸出的手柄(14);以及可在静止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移动的面板(13,113),在静止位置时,面板被拉靠近箱体,在操作位置时,面板从箱体伸出,以承载手提箱的使用者,而安装在箱体上的轮子(16,126)在可转向状态,在手柄(14)与轮子(16,126)之间具有运动连接机构以控制转向,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轮可在靠近箱体的缩进位置与远离箱体延伸的操作位置之间移动2. 根据权利要求l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处于缩进位置的轮子 (16,126)容纳在箱体(12)的底座内3. 根据权利要求l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14)可从 手提箱的箱体滑出,并到达其操作位置4. 根据权利要求l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13,113) 可在静止位置与从手提箱伸出的操作位置之间转动,并沿着安装有转 向轮(16,126)的一侧铰接于箱体5. 根据权利要求l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运动连接机 构,通过所述连接机构连接面板(13,113)和转向轮(16,126),该连 接机构适于在面板5进入从箱体伸出的操作位置时移动转向轮至处于 延伸构型,在面板处于静止位置时,使转向轮处于缩回位置6. 根据权利要求5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所安装的转向轮带有 位于支撑件(23,123)上的旋转轴,所述支撑件(23,123)可在手提箱 的框架(22,122 )两侧沿相同方向移动,所述支撑件通过一对杆(25a,25b,45,46 )进行约束,所述杆在两个杆(25a,25b,45,46 )之间 的铰接件处串联铰接,带有被约束并又与所述面板(13,113)连接的 驱动部件(21,121),当面板(13,113)在其两个位置之间移动时,驱 动部件适于使两个杆(25a,25b,45,46 )之间的铰接点在杆延伸方向的 横向移动,所述杆连接轮子的支撑件(23,123)7. 根据权利要求4和6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 (21,121)由另外一个杆构成,该杆铰接于与面板(13,113)成一体并因此从沿垂直于面板(13,113)的方向上延伸的臂(20,120)8. 根据权利要求l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手柄包括与所述一对 转向轮的轴线几乎垂直的伸缩杆(14a,114a)9. 根据权利要求l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手柄(14)与 转向轮(16 )之间用于转向的运动连接机构包括鲍登缆线(27,28,29 )10. 根据权利要求9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在手柄(14) 的杆与两个转向轮子(16)中一个轮子之间连接的两条鲍登缆线(27,28),还有在两个轮子(16)之间连接的第三鲍登缆线(29),连 接至手柄的杆(14a)的缆线连接在手柄(14a)的两侧凸缘上,连接 至轮子(16)的缆线端部连接每个轮子的对置凸缘(33-36),所述凸 缘(33-36)与轮子(16)的轴成一体,位于垂直销的两侧,垂直销用 于使轮子(16)连接至其支撑件(23)11. 根据权利要求6和10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在与轮子(16) 结合的端部,鲍登缆线具有固定于轮子的可平移支撑件(23)的外套12. 根据权利要求l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用于转向的运动连 接机构包括杆和铰接件的组合13. 根据权利要求12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对于每个轮子而言, 转向连接机构包括一对杆(43-46),所述杆通过铰接串联连接在与轮 子(126)的轴成一体的部件(133)与滑轨(42)之间,所述滑轨在 引导件(40)上沿轮子的轴的横向行进,所述引导件铰接于手提箱的 框架(122),且与手柄(114a)成一体,所述滑轨(42)与面板(IO) 连接,沿引导件(40)移动,因此,在操作位置,杆(43-46)与面板 几乎对阵3,最靠近轮子的那对杆被约束成与框架(122 )有特定距离, 从而使杆能够在被约束至框架的套筒(60,61)的内部运行14. 根据权利要求13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每个轮子 的套筒(60,61)铰接于与轮子的各平移支撑件(123)成一体的支撑 件(62,63)上15. 根据权利要求13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62)上 铰接有杆(49,50),用于在轮子处于缩进位置与轮子处于伸出位置的 构型之间移动轮子(126)的支撑件(123)16. 根据权利要求13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42)通 过杆(121)连接于面板(113),杆(121)铰接于与从横向伸出的面 板(113)成一体的臂(120)17. 根据权利要求5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在面板与转向轮之 间用于它们延伸的运动连接机构包括拉杆的组合18. 根据权利要求4和5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转向轮安装在 支撑件(223)上,该支撑件可在手提箱框架(222)的两侧沿相同方 向移动,每个支撑件均通过杆(261,262)连接于轮子(260),所述杆 在支撑件(223)延伸方向的横向上铰接于轮子(260)的两侧,轮子(26 )以回转方式连接于框架(222 ),并有一对拉杆作用在轮子(260 ) 的两侧,所述拉杆(263,264)以反方向巻绕的方式固定于面板(213) 的铰接销和框架(260),因此,当面板下降时,轮子(216)是伸出的, 而当面板(213)上升时,轮子是缩进的19. 根据权利要求l的手提箱,其特征在于,面板带有轮子,当 面板处于操作位置时,所述轮子位于远离箱体的一端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带有可延伸的转向轮的手提箱的制作方法带有可延伸的转向轮的手提箱本发明涉及一种创新的手推式手提箱,其带有可延伸的转向轮。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实现了手推式手提箱,其带有位于手提箱底 部的一对轮子和位于上部的可延伸手柄,通过轮子的转动不用过于费 力就能推动手提箱。在手提箱的框架上安装一个面板从而用于将手提箱转变成滑行 车,也是已知的。该面板在安装轮子的一侧铰接在行李车上,并且在 贴附于手提箱表面的静止位置与从手提箱伸出以支持使用者的另一位 置之间可转动。该面板在其远离手提箱的一端带有轮子,使用者可握 持手柄并乘在其上,从而可当作滑行车行进。但是,在已知的产品中, 当保持面板处于滑行车构型时,可能被证明很难控制前行方向。而且,已经有建议需要方向控制转向系统,然而,其需要占用很 大的空间,这样就不可接受地减少了手提箱的容量。此外,已知的转向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本发明的首要目的是通过提供可转变成推行车的手推型手提箱来 克服上述缺陷,非常有效并且没有笨重的转向系统。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带有转向轮的手提箱,结构简单、经 济实用。鉴于该目的,根据本发明试图实现一种手提箱,其带有安装在手 提箱的箱体一侧的一对轮子;从箱体安装有轮子的相反一侧伸出的手柄;以及可在静止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移动的面板,在静止位置时,
面板被拉靠近箱体,在操作位置时,面板从箱体伸出,以承载手提箱 的使用者,安装在箱体上的轮子处于可转向状态,在手柄与轮子之间 具有运动连接机构,以控制转向。所述转向轮可在靠近箱体的缩进位 置与离开箱体延伸的操作位置之间移动。
为了清楚的解释本发明的创新原理和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
5点,下面参照附图所示的使用本发明原理的非限制性实施例进行介绍。
附图中
图l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手提箱的视图2表示上述附图中的手提箱处于滑行车构型的第二视图3表示轮子处于缩进构型时转向轮延伸运动机构的细节图4表示转向轮处于伸出位置时与上述相似的视图5表示根据上述附图的实施例的转向系统的俯视图6表示根据本发明可替代的实施例的转向机构的透视图,其滑
行车面板被拆除,转向轮处于缩进位置;
图7表示上述相似的视图,其转向轮处于伸出的操作位置,滑行
车面板以虚线图示;
图8表示图6和7的可替代实施例的转向系统的俯视图;以及 图9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透视图,其使用鲍登缆线实现转向,
并具有不同的转向轮的延伸机构。参照

图1至5,表示根据本发明第
一实施例的手提箱11。
手提箱ll设有实现手提箱容器的箱体12,和面板13,以及优选
是可延伸的手柄14。
手提箱的箱体12接近于平行六面体,并且在其底部17 —侧具有
一对转向轮16。所述转向轮设置在手提箱的相对两侧,并具有沿手提
箱底部17取向的轴。手柄14从箱体12上侧可相对转向轮16拆卸,
如图2所示。
面板13在底部17设有平行于转向轮16的轴的铰链18。面板13 在其远离铰链18的一端具有自由轮15,并且可在贴附于箱体表面(图 1)的静止位置5与另一个位置之间转动,在另一位置时面板13从箱 体12延伸(图2),优选基本垂直于手提箱的较宽延伸表面。
当处于图2中的延伸位置时,面板13适合承载手提箱的使用者, 并可提供锁定件,其保持面板相对于手提箱的箱体12固定在可操作的 位置。该锁定件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类型,因此不再做进一 步的介绍。轮子16可在拉近箱体的缩进位置(图1)与从箱体伸出的能转向 位置(图2)之间移动。在图l中的缩进位置时,轮子16容纳在箱体 12两侧的凹口 19中。
手柄14是字母T形的,带有伸缩杆14a,当面板13从箱体12伸 出处于工作位置时,该伸缩杆14a几乎垂直于该面板13。
轮子16的转向通过手柄14来控制,其具有连接手柄和轮子的运 动转向连接。
有利地是,在面板13与转向轮16之间具有第二运动连接,这样, 当面板从静止位置移向从箱体12伸出的操作位置时,轮子从靠近箱体 12的缩进位置移向从箱体12伸出的延伸位置5。
图3至图5详细示出了转向系统的实施例和一旦面板13放低轮子 16就伸出的运动连接机构的实施例。
手提箱11包括设计成固定于箱体12的框架22(图3中未示出), 轮子16的一对支撑件23可在该框架上转动。
支撑件23固定在杆24a、 24b上,这些杆容纳在框架22两侧的引 导孔中。有利地是,为每个支撑件23提供两个杆24a、 24b。
轮子16的轴铰接在支撑件23上,当轮子16处于伸出位置时,其 可绕垂直轴转动。
框架22是细长的、几乎是矩形的架结构形式,被设置成平行于箱 体的底部17,并带有杆24a、 24b,这些杆在设置于框架22两个短侧 的孔内运动。
在朝框架22的内部转动结束时,杆24a通过一个部件连接在一起, 该部件通过垂直铰接件70紧固于杆25a (见图4)。相似地,杆24b 通过铰接于杆25b的部件连接在一起。
两个杆25a和25b串联设置,在紧固于杆24a和24b的相反端铰 接在一起。
在两个杆25a、 25b之间的铰接点处,紧固有小块38,从而该小 块又铰接于操作部件21,当面板13转动时,操作部件21用于通过杆 25a、 25b向5支撑件23传递运动。
7有利地是,操作部件21由杆21形成,其一端紧固于小块38,另 一端紧固于与面板13成一体的臂20。
面板13通过水平铰接件18紧固于固定在框架22上的搁板26。 臂20固定在与面板13成一体的铰接件18的局部。
当面板位于升起位置时(图3),杆21通过臂20被推动离开铰接 件18,使板25a、 25b向支撑件23的延伸方向倾斜。在这种情况下, 转向轮处于靠近框架22的缩进位置,因此靠近箱体12。
当面板处于降落的操作位置时(图4),杆25a、 25b被杆21拉动, 直至与杆24成直线,转向轮处于离开框架22的位置。
手柄的杆14a用于控制轮子16的转向,并以转动方式安装在部件 37上,该部件37固定于框架22的一侧,该侧与面板13的铰接件18 相对。
使用鲍登缆线(Bowden cable)来实现转向系统被发现是特别有 利的。
如图5的俯视图所示,运动转向连接包括三根鲍登缆线。第一缆 线27连接在手柄的杆14a与右转向轮16之间,第二缆线28在5杆 14a与左转向轮16之间,而第三缆线29连接在两个轮子16之间。
特别地,缆线27、 28的一端紧固于杆14a两侧的径向凸缘30、 31。缆线27、 29的一端紧固于凸缘33、 34的两侧,这两个凸缘33、 34从与右轮16的轴成一体的部件伸出并铰接于支撑件23。缆线28、 29紧固于相对的凸缘35、 36,这两个凸缘35、 36从支撑左轮16的轴 的部件伸出。
缆线27的外套27a固定在垂直凸出于部件37的部件32和与右轮 结合的支撑件23的侧凸缘之间。鲍登缆线28的外套28a固定在部件 32和与左轮结合的支撑件23的侧凸缘之间。缆线29具有外套29a, 其固定在两个轮子16的支撑件23的侧凸缘之间。
向左转动手柄14,缆线27进行牵引,并拉动右轮,如图5所示。 右轮的转动通过缆线29对左轮施加一致的转动。当向左转向时, 鲍登缆线形成的运动连接以相反方向起作用。当面板13处于降落的位置并且轮子处于伸出位置时,轮子16能 够转向。但是,当面板处于升起的位置时,轮子贴附于框架22和手提 箱的箱体,没有空间进行转动。
事实上,轮子的可伸出性避免了手提箱容器的容量损失,不必在 箱体上安排足够的空腔来容纳具有转向性能的轮子。
此外,处于滑行车构型的手提箱的稳定性随转向轮彼此的距离更 大而增加。
图6至图8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手提箱的转向系统的替代实施例。 必须注意,连接面板113与轮子126以控制轮子侧部延伸的运动
机构,与图1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相似。
当然,即使在该替代实施例中,框架122被设计地相对于箱体(未
图示)固定,在其上移动杆124,杆124支持两个转向轮126的支撑
件123。
与左轮结合的杆124在向框架122内部转动的一端紧固在一起, 在那里它们固定于连接件47。相似地,与右轮结合的连接杆124在向 框架122内部转动的一端紧固在一起,在那里它们固定于连接件48。 框架122的连接件47和48朝框架内部转动的端部通过两个杆49、 50 连接在一起,杆49、 50是串联铰接的,如图所示。
在与连接件47、 48相反的一端,杆49、 50铰接于滑轨42,该滑 轨42以运转方式连接在引导件40上,引导件40设置成基本横贯于框 架122,并可相对于后者绕一垂直轴转动,下面将详细介绍。
如图7和图8所示,滑轨42通过杆121沿引导件40移动,杆121 通过臂120以铰接形式紧固于面板113。如图所示,臂120能够固定 在与面板113成一体的铰接件118的局部,与上述实施例的臂20相似。
当面板113处于升起位置时,杆121相对于框架122被推动前行, 滑轨42平移,直到它到达图6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杆49、 50相 对于杆124弯曲,轮子126处于缩进位置。
当面板113处于降落位置(图7和图8),杆121推动滑轨进入离 开位置,杆40和50几乎平行于杆124,轮子处于伸出位置。用于轮子延伸的运动连接与图l至图5所述的实施例基本相似。
引导件40以回转方式安装在框架122上,于是可绕与手柄的柱
114a的轴线重合的轴线转动,并通过连接件41接收手柄的转动运动,
有利地是,连接件41作用在引导件40相对于框架122的最大距离处。 随着面板113下降,杆121与滑轨42的紧固点基本上位于后者和
手柄114a的转动轴线上。
运动转动机构包括用于左轮的杆43和45和用于右轮的杆44和
46 (图8 )。
杆43、 45在支撑轮126左的轴的部件133与滑轨42之间通过铰 接串联连接。相似地,杆44、 46联系与右轮126的轴成一体部件133 和滑轨42。
杆43还紧固地相对于套筒60与框架122保持预定的距离,套筒 60以此方式安装即可绕与杆124成一体的支撑件62的垂直轴转动, 杆124与左轮125结合。转向时,杆43能在套筒60内部运动。
相似地,杆44连接于套筒61,以回转方式安装在支撑件63上, 支撑件63与和右轮结合的杆124成一体。
杆43和44连接于部件133,从后者的垂直铰接轴至支撑件123 有适当的距离,由此,当滑轨42如图8所示转动时,保证轮子必须的 转动。
当面板处于降落位置时,杆45和46处在与杆43与44几乎成直 线的位置。作用于手柄114a,轮子126随滑轨42转向,滑轨42通过 杆121保持在离开位置。
当面板处于升起位置时,杆45和46相对于杆43、 44弯曲(见图 6),轮子126处于缩进位置,被拉近框架122。
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具有与图l至5所示相同的转向 系统,但是,具有不同的用于轮子的伸出机构。转向部件使用与第一 实施中的相应部件相对应的附图标记,只是数值上增加200。
用于转向轮216的伸出机构包括轮子260,其以回转方式约束于 框架222,并位于与处在操作位置的面板213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内。
10在轮子260的两侧使用拉杆263和264,它们固定于与面板213成一 体的铰接件218两侧的销218a。
拉杆263和264以反方向的巻绕方式缠绕在销218a上,于是,当 面板下降时,轮子260被拉杆264拉动,并顺时针转动(从上面看), 而且当面板213上升时,轮子26(H皮拉杆263拉动,并逆时针转动。
轮子260上铰接有两个杆261和262,这两个杆沿与轮子的支撑 件223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位于轮子的两侧。杆261和262铰接在 支持转向轮216的支撑件223的所述延长杆的相反一端。
杆261和262将轮子260的旋转运动分别转变成支撑件223的伸 出或缩进的平移运动,取决于轮子260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动。这 样,随着面板213下降,轮子216处于伸出位置,而随着面板上升, 轮子216处于缩进位置。
如果需要,缆线262和263可被导入某些点,或使用鲍登缆线。
现在可清楚的看到,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实现了。
事实上,可得到可延伸的转向轮系统,可节省手提箱内部的宝贵 空间,而不需要在手提箱的箱体上提供大量空腔,使轮子在转向过程 中转动。
此外,可获得轻便、有效和经济的系统,以实现转向。该手提箱 处于滑行车构型时,由于轮子之间的距离更大,还能提高稳定性。
自然,应用本发明创新原理的上述实施例是以所述原理的非限制 性实例在要求保护的专有权力的范围内进行说明的。
例如,可在手提箱中使用连接至转向轮的电动机,驱动它们转动。 此外,转向轮可具有通过握持手柄来控制的制动器。 在所示附图中,转向手柄的杆和面板安装在手提箱的两侧,但是, 可以理解,手柄还可以安装在与铰接面板相同的一侧。
ii


一种手提箱,带有安装在手提箱的箱体(12)一侧的一对轮子(16,126);从箱体安装有轮子(16,126)的相反一侧伸出的手柄(14);以及可在静止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移动的面板(13,113),在静止位置时,面板被拉靠近箱体,在操作位置时,面板从箱体伸出,以承载手提箱的使用者,安装在箱体上的轮子(16,126)处于可转向状态,在手柄(14)与轮子(16,126)之间具有运动连接机构,以控制转向。所述转向轮可在靠近箱体的缩进位置与离开箱体延伸的操作位置之间移动。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