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茶树菇培养框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茶树菇培养框制作方法
  • 发明者
    曾令钢
  • 公开日
    2015年2月4日
  • 申请日期
    2014年10月31日
  • 优先权日
    2014年10月31日
  • 申请人
    曾令钢
  • 文档编号
    A01G1/04GK204132029SQ201420641094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茶树菇培养框,包括对称设置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对称设置的前侧面和后侧面,所述左侧壁、前侧面、右侧壁和后侧面依次首尾相接组成侧框体,所述侧框体的下部连接有底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体和底面均设有若干个呈矩阵式排列的通孔,所述左侧壁、前侧面、右侧壁和后侧面的连接处均为弧形的无孔过渡面,所述前侧面和后侧面的中部均对称设有一个无孔矩形区,所述底面的中部设有无孔正方形区,所述无孔正方形区的四个顶角分别延设有无孔承载区,四个所述无孔承载区呈放射状排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树菇培养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孔矩形区的长为所述前侧面或后侧面的长度的1/6-1/5,所述无孔矩形区的宽为所述前侧面或后侧面的宽度的 1/4-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树菇培养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体的上端部设有水平突出的上凸缘,所述侧框体的下端部设有水平突出的下凸缘,所述上凸缘的宽度为所述下凸缘宽度的两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树菇培养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孔正方形区的长度为所述底面宽度的1/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树菇培养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孔承载区为矩形,所述无孔承载区的宽度等于所述通孔的直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树菇培养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为所述底面宽度的1/25-1/24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茶树菇培养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的上部均对称设有提手方孔,所述提手方孔的中部垂直设有提手柱,所述提手方孔的上方与所述上凸缘之间沿着所述侧框体的圆周设有无孔加强区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树燕培养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体的外表面设有若干纵向肋条和横向肋条,所述底面的外表面沿圆周设有凸起的环形加强条,环形加强条的环内分布有呈经纬线交叉排布的直线型加强条,对应于所述无孔承载区的底面的外表面设有放射型加强条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茶树菇培养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孔过渡面的外表面的下端部与所述下凸缘之间设有加强筋
  •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茶树菇培养框,包括对称设置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对称设置的前侧面和后侧面,所述左侧壁、前侧面、右侧壁和后侧面依次首尾相接组成侧框体,所述侧框体的下部连接有底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体和底面均设有若干个呈矩阵式排列的通孔,所述左侧壁、前侧面、右侧壁和后侧面的连接处均为弧形的无孔过渡面,所述前侧面和后侧面的中部均对称设有一个无孔矩形区,所述底面的中部设有无孔正方形区,所述无孔正方形区的四个顶角分别延设有无孔承载区,四个所述无孔承载区呈放射状排布,其具有结构稳固,质量轻,透气透光性能好的特点,可实现茶树菇袋装培养的工业化生产,搬运便利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树菇培养中培养基的放置框【专利说明】
  • 发明内容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一种茶树菇培养框的制作方法一种茶树薛培养框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茶树菇培养中培养基的放置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树菇培养框。 [0002]茶树菇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喜爱的菜肴之一。现有技术中,茶树菇的栽培一般是采用袋料栽培的方法。袋料栽培茶树菇的方法存在费时费工、劳动效率低、出菇期长、占用场地时间长、产量低、栽培设施、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低的缺点。而且,现有技术中,茶树菇的栽培一般使用固体菌种。使用固体菌种存在以下缺点:(1)固体菌种的生产周期长;(2)栽培种需用数量大,无法在使用前全部检测,不能确保使用的菌种是优良的;(3)固体菌种有发菌速度、菌龄不一致的缺点,导致生产上的产量差巳 [0003]发明人在此技术上发明了一种瓶装培养茶树菇的方法,其具有可进行工业化生产,茶树菇产率高的特点,但是存在的问题是,瓶装培养时的灭菌设备成本高,一般农民或者小型工作坊难以承受。而袋装培养基的灭菌设备成本要低,袋装的成本也比较低,为了能进行工业化生产,则需要使袋装培养基制备成统一的规格。由于袋装培养基在搬运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和培养基的坍塌,不能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茶树菇培养框,其具有结构稳固,质量轻,透气透光性能好的特点,可实现茶树菇袋装培养的工业化生产,搬运便利。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种茶树燕培养框,包括对称设置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对称设置的前侧面和后侧面,所述左侧壁、前侧面、右侧壁和后侧面依次首尾相接组成侧框体,所述侧框体的下部连接有底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体和底面均设有若干个呈矩阵式排列的通孔,所述左侧壁、前侧面、右侧壁和后侧面的连接处均为弧形的无孔过渡面,所述前侧面和后侧面的中部均对称设有一个无孔矩形区,所述底面的中部设有无孔正方形区,所述无孔正方形区的四个顶角分别延设有无孔承载区,四个所述无孔承载区呈放射状排布。
[0007]其中,所述无孔矩形区的长为所述前侧面或后侧面的长度的1/6-1/5,所述无孔矩形区的宽为所述前侧面或后侧面的宽度的1/4-1/3。
[0008]其中,所述侧框体的上端部设有水平突出的上凸缘,所述侧框体的下端部设有水平突出的下凸缘,所述上凸缘的宽度为所述下凸缘宽度的两倍。
[0009]其中,所述无孔正方形区的长度为所述底面宽度的1/3。
[0010]其中,所述无孔承载区为矩形,所述无孔承载区的宽度等于所述通孔的直径。
[0011]其中,所述通孔的直径为所述底面宽度的1/25-1/24。
[0012]其中,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的上部均对称设有提手方孔,所述提手方孔的中部垂直设有提手柱,所述提手方孔的上方与所述上凸缘之间沿着所述侧框体的圆周设有无孔加强区。
[0013]其中,所述侧框体的外表面设有若干纵向肋条和横向肋条,所述底面的外表面沿圆周设有凸起的环形加强条,环形加强条的环内分布有呈经纬线交叉排布的直线型加强条,对应于所述无孔承载区的底面的外表面设有放射型加强条。
[0014]其中,所述无孔过渡面的外表面的下端部与所述下凸缘之间设有加强筋。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所述侧框体和底面均设有若干个呈矩阵式排列的通孔,能够有效提高框内的空气流通和光线的透过率,并且能有效减少框体的重量,使其更容易搬运。所述左侧壁、前侧面、右侧壁和后侧面的连接处均为弧形的无孔过渡面,加强框体的强度,防止框体变形,所述前侧面和后侧面的中部均对称设有一个无孔矩形区,当人体搬运的时候,前侧面和后侧面一般都会顶着人的身体借力搬运,则此时对前侧面和后侧面的中部会施加较大的压力,此处设置一个无孔矩形区,则可加强此处的受力强度,防止长期搬运造成框体损坏。所述底面的中部设有无孔正方形区,延设所述无孔正方形区的四个顶角向侧框体放射式设有无孔承载区,有效加强底面的承载强度,有效延长框体的使用寿命。本发明通过设置茶树菇袋装培养基专用培养框,可将袋装的茶树菇培养基直接装设在框体内,然后进行灭菌、接种及培养一系列工序的机械化。由于框体将培养基紧密固定,则不容易发生变形和坍塌,适用于工业化机械生产,透气、透光性好,框体的结构强度高,不易变形损坏,使用寿命长,大大降低了生产设备成本。




[0016]利用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茶树菇培养框的立体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茶树菇培养框的俯视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茶树菇培养框的另一方位的立体图;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茶树菇培养框的仰视图;
[0021]附图标记包括:
[0022]1——左侧壁2——右侧壁3——前侧面 4——后侧面 5——底面
[0023]6——通孔 7——无孔过渡面 8——无孔矩形区9——无孔正方形区
[0024]10——无孔承载区 11——上凸缘 12——下凸缘 13——提手方孔
[0025]14——提手柱 15——无孔加强区 16——纵向肋条 17——横向肋条
[0026]18——环形加强条19——直线型加强条20——放射型加强条21——加强筋。


[0027]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28]实施例1
[0029]如图1至4所不,一种茶树燕培养框,包括对称设置的左侧壁1和右侧壁2、对称设置的前侧面3和后侧面4,所述左侧壁1、前侧面3、右侧壁2和后侧面4依次首尾相接组成侧框体,所述侧框体的下部连接有底面5,所述侧框体和底面5均设有若干个呈矩阵式排列的通孔6,所述左侧壁1、前侧面3、右侧壁2和后侧面4的连接处均为弧形的无孔过渡面7,所述前侧面3和后侧面4的中部均对称设有一个无孔矩形区8,所述底面5的中部设有无孔正方形区9,延设所述无孔正方形区9的四个顶角向四周,及向侧框体四个顶角的方向放射式设有无孔承载区10。所述无孔正方形区9的长度为所述底面5宽度的1/3。
[0030]所述侧框体和底面5均设有若干个呈矩阵式排列的通孔6,能够有效提高框内的空气流通和光线的透过率,并且能有效减少框体的重量,使其更容易搬运。所述侧框体的四个顶角设有垂直于所述底面5的弧形的无孔过渡面7,加强框体的强度,防止框体变形,所述前侧面3和后侧面4的中部均对称设有一个无孔矩形区8,当人体搬运的时候,前侧面3和后侧面4 一般都会顶着人的身体借力搬运,则此时对前侧面3和后侧面4的中部会施加较大的压力,此处设置一个无孔矩形区8,则可加强此处的受力强度,防止长期搬运造成框体损坏。所述底面5的中部设有无孔正方形区9,延设所述无孔正方形区9的四个顶角向侧框体放射式设有无孔承载区10,有效加强底面5的承载强度,有效延长框体的使用寿命。本发明通过设置茶树菇袋装培养基专用培养框,可将袋装的茶树菇培养基直接装设在框体内,然后进行灭菌、接种及培养一系列工序的机械化。由于框体将培养基紧密固定,则不容易发生变形和坍塌,适用于工业化机械生产,透气、透光性好,框体的结构强度高,不易变形损坏,使用寿命长,大大降低了生产设备成本。
[0031]所述无孔矩形区8的长为所述前侧面3或后侧面4的长度的1/6-1/5,所述无孔矩形区8的宽为所述前侧面3或后侧面4的宽度的1/4-1/3。无孔矩形区8过大会增加框体的质量,并且影响其通风透气效果,但是无孔矩形区8过小,则承载力度不足,容易受压破裂。本实用新型通过试验发现所述无孔矩形区8的长为所述前侧面3或后侧面4的长度的1/6-1/5,所述无孔矩形区8的宽为所述前侧面3或后侧面4的宽度的1/4-1/3的效果最好,优选无孔矩形区8的长为所述前侧面3或后侧面4的长度的1/6,无孔矩形区8的宽为所述前侧面3或后侧面4的宽度的1/4。
[0032]所述弧形的无孔过渡面7的长度等于所述无孔矩形区8的长度。无孔过渡面7是框体四个顶角最主要的受力位置,设置为弧形,便于袋装培养基的摆放和提高摆放后的紧密型。因为四个角的受力较大,因此设置无孔的,可提高整体框体的受力强度。
[0033]实施例2
[0034]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1的区别在于:所述侧框体的上端部设有水平突出的上凸缘11,所述侧框体的下端部设有水平突出的下凸缘12,所述上凸缘11的宽度为所述下凸缘12宽度的两倍。上凸缘11和下凸缘12是在搬运过程中受摩擦较多的部位,也是提手搬运时的重点受力点,因此设置凸缘加强上下部位的强度。
[0035]所述左侧壁1和右侧壁2的上部均对称设有提手方孔13,所述提手方孔13的中部垂直设有提手柱14,所述提手方孔13的上横线与所述上凸缘11之间沿着所述侧框体的圆周设有无孔加强区15。提手方孔13是根据人手的用力状态设置的,便于提起和放下,设置一圈无孔加强区15,提高结构强度。
[0036]所述侧框体的外表面设有若干纵向肋条16和横向肋条17,所述底面5的外表面沿圆周设有凸起的环形加强条18,环形加强条18的环内分布有呈经纬线交叉排布的直线型加强条19,所述无孔承载区10设有放射型加强条20。通过各个方向设置相应的加强条,增强框体结构的稳固性,延长培养框的使用寿命。
[0037]本实施例的其他技术特征均采用实施例1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0038]实施例3
[0039]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前两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通孔6的直径为所述底面5宽度的1/25-1/24。通孔6的大小对整体框体的构架和质量起着加大的作用,通孔6过大,则构架过于单薄容易损坏,通过过小,增加框体的重量,而且透气性不好。
[0040]所述无孔承载区10呈矩形,其宽度等于所述通孔6的直径。综合考虑框体的质量和结构稳固的特性设置。
[0041]所述无孔过渡面7的外表面的下端部与所述下凸缘12之间设有加强筋21。加强框体的结构稳固性。
[0042]本实施例的其他技术特征均采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0043]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