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制作方法
  • 发明者
    海因里希·门策尔特
  • 公开日
    2009年9月9日
  • 申请日期
    2008年8月22日
  • 优先权日
    2007年8月23日
  • 申请人
    利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D04B35/00GK101525808SQ200810191058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用于制造间隔针织物,所述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具有针织位置,在所述针织位置上,导入导纱针的经纱、针织纱和绒头纱和位于它们对面的织针配合且在两个梳栉之间形成且输出所产生的间隔针织物的织物幅,以及所述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还具有在所述针织位置两侧通向导纱针列与织针列之间的工作区域的纬纱供给装置,其中,纬纱被分别织入在纬纱供给装置侧部产生的间隔针织物表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针织位置的两侧各布置了一个带有输线装置(12h、v)和各带有一对环状纵向传送带(13h、v)的纬纱梭库(8h、v),其中,由所述输线装置(12h、v)放置在所述纵向传送带(13h、v)上的纬纱(11h、v)连续输送给所述针织位置(10),这样,所述两对纵向传送带(13h、v)具有相反的运行方向(36h、v),其在垂直面运行的移动轨道在某些区域相向穿过以及所述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的所述针织位置(10)位于穿刺区域(38)的边缘上,其中,所述穿刺区域由所述两对纵向传送带(13h、v)所围绕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 纵向传送带(13h、 v)的所述移动轨道在所述穿剌区域(38)具有一个 偏转位置(39h、 v),其意义在于以更大的倾斜角度向下移动,这样,所 述两对纵向传送带(13h、 v)的移动轨道在所述偏转位置交叉,以及所 述偏转位置(39h、 v)位于所述针织位置(10)区域内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其特征在于,-在平行的垂直面上延伸的所述环状纵向传送带(13h、 v)的移动 轨道在其运动方向(36h、 v)上依次具有下列分段a)水平的喂纱区域 (14h、 v),在所述喂纱区域中,所述纬纱(llh、 v)置于成对布置的纵 向传送带(13h、 v)上,b)相对于水平方向稍稍倾斜的喂入区域(15h、 v), c)相对于水平方向强烈倾斜的第一回送区域(16h、 v)以及d)建立与喂纱区域(14h、 V)的连接的其它回送区域(17h、 V);-从水平方向上看,所述两对纵向传送带(13h、 V)的移动轨道在所述偏转位置(39h、 v)相互交叉,在所述偏转位置,所述纵向传送带 (13h、 v)的稍稍倾斜的喂入区域(15h、 v)过渡到所述强烈倾斜的第一回送区域(16h、 V);-所述两对纵向传送带的移动轨道的交叉位置位于所述针织位置(10)的区域内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 喂入区域(15h、 v)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在6°至20°之间、优 选在10°至14°之间、再优选为12以及所述第一回送区域(16h、 v) 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在35°至55°之间、优选在40°至50°之 间、再优选为45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其特 征在于, 一对所述纵向传送带(13v)具有比另一对所述纵向传送带(13h) 更小的间距6. 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其特 征在于,在位于所述针织位置(10)区域内的每个所述纵向传送带(13h、 v)的喂入区域(15h、 v)下方布置了一个纬纱导向板(21h、 v),在所 述讳纱导向板上,输送过来的纬纱(llh、 v)巻绕起来、被拉长且被绷 紧,以及在所述纬纱导向板(21h、 v)下方,握持沉降片(24h、 v)可 控地往复移动,所述握持沉降片借助于夹纱孔(25h、 v)被同时用作纬 纱给纱器7.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其特 征在于,所述织针被设计为舌针(28h、 v),所述舌针的针舌(29h、 v) 通过弹力作用针对针孔被加上预张力以及由位于所述握持沉降片(24h、 v)上的捕集断头粗纱钢丝(37h、 v)针对完整的针孔来控制8.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其特征 在于,在所述针织位置(10)的边缘一侧各布置一个分割装置(31),通 过所述分割装置,将位于所述两对纵向传送带(13h、 v)上的纬纱(llh、 v)在针织进程中分割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其特征 在于,每个环状纵向传送带(13h、 V)通过本身的具有变矩器后行星式变速器的伺服电机驱动,所述纵向传送带(13h、 v)的折转由所述连杆装置单独实现,以及为所制造的间隔针织物的出布设置一种特殊驱动的出布辊组(18)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用于制造间隔针织物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这种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具有一个针织位置,在针织位置上,导入导纱针的经纱、针织纱和絨头纱与其对面的织针配合且在两个梳栉之间形成及输出所产生的间隔织物幅,这种经编机还具有在针织位置两侧通向导纱针与织针的针列之间的区域的纬纱供给装置,其中,纬纱分别被织入在其供给装置一侧产生的间隔针织物的上层
  • 背景技术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的制作方法很久以来,间隔针织物以"毛纺"的名称被公知;它由两个织物层组成,这两个织物层通过绒头纱相互联结。双层长毛绒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已经被公知,其中,织物幅通过一种剪带刀被沿着纵向切断且产生丝绒针织物,公知的还有完整的间隔针织物在服装、家具外套、垫子面料和织网方面的应用(参见LIBA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有关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DGDPLM的公司宣传册)。在服装系统中,间隔针织物可以实现对微气候的调节(参见K. Machowa、 G. Hoffmann和C. Cherif所著Melliand-纺织品报告,第818/819页)。另外,还推荐了带有二轴强化的双面针织物表面的工程间隔针织物,其中,针织物表面被称作覆盖面。二轴的强化通过地经纱和/或经纱形成,它们被额外地供给到针织物;这里,格子结构总是有利的。覆盖面将通过绒头纱支撑固定在间隔上,这样就产生了所谓的间隔材料或夹层结构。特别值得强调的应用领域是建造材料和水泥产品,比如具有间隔针织物的轻隔离墙,其被用作夹层板,参见A. Roye和Th. Gries在《经织物实践》2004年第3期第26/27页的论述。上面提到的论述中还提及了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的单一制造工艺,它被用作科研用途且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作为现有技术被考虑到。这种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针织单元,其中,在针织位置的两侧各设有一个纬纱供给元件,该元件被用于引入90°粗纱。在A. Roye和Th. Gries的论述中,有关的示意图和简短的文字都不能保证对此处所应用的纬纱供给元件的技术细节的可靠推论。对于用于批量制造平织物的经编机来说,在所谓的梭库系统中向针织位置中输送纬纱的过程己经被公知。这里,前进中的纬纱被放置在成对布置的环状纵向传送带(一般来说是输送链条)上且暂时保持在那里。纬纱可以作为抻长了的纱线束或单条纱线连续输送给纵向传送带,或者作为环形纱线束或单条纱线暂时存放,为此,导纱器可以结合移位耙使用。梭库系统允许如此设计的经编机以较高的速度工作。对于上述形式的经编机,比如根据DE 198 16 440 Cl的经编机,纵向传送带与纵向传送带上面放置的纬纱在水平方向传送至经编机的针织位置,且在卸下纬纱之后空的传送带在没有改变的水平方向上继续传送,直到它转弯及向回输送。地经纱从上面输送且斜着向下穿过针织位置,其中,成品平织物也首先具有同一方向,前提是它穿过经编机输送且再从经编机中运送出来。在经过针织位置输送的纵向传送带上方还布置有带有经纱的导纱针,而在纵向传送带的下方可移动地放置了用于滑针的针钩、锁止翻转扁条和纬纱预置扁条(出处同上,特别是图4和图10)。用于制造平织物的这种公知建造形式的经编机在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且能够在可靠的持续运转中实现较高的产量。然而,通过在针织位置区域聚集很多移动部件存在较大的设计上的问题;不确定的是,公知的实施形式、特别是带有纬纱梭库的实施形式如何能够被考虑用来比较经济地制造间隔针织物。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提出一种上述形式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这种经编机适于生产且在持续生产中以较高的工作速度及较好的可靠性实现高质量的间隔针织物的制造。
上述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整体性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来实现。因此,针对按照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如此设置,在针织位置两侧各布置了带有输线装置和带有一对环状纵向传送带的纬纱梭库,其中,由输线装置放置在纵向传送带上的纬纱连续输送给针织位置,这样,两对纵向传送带具有相反的运行方向,其在垂直面运行的移动轨道在某些区域相向穿过且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的针织位置位于穿刺区域的边缘上,其中,该区域由两对纵向传送带所包围。
对于按照本发明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都存在两对环形纵向传送带,其移动轨道在某些区域相互穿过。纵向传送带以相反的运行方向分别运行到位于穿刺区域边缘上的针织位置。因此,实现了紧凑的建造方式的前提,还能够在性能上可靠地安置针对针织进程的功能所必要的设备和单个的组件。
根据有利的实施形式,纵向传送带的移动轨道在穿刺区域具有一个偏转位置,其意义在于以更大的倾斜角度向下移动。"以更大的倾斜角度向下移动"表示,移动轨道的倾斜在运行方向上不断加大。移动轨道在一定程度上向下折转;如果它本来已经是倾斜的,倾斜在偏转位置之后更加强烈。两对纵向传送带的移动轨道应该恰好在该偏转位置或折转点交叉,其中,偏转位置位于针织位置区域内。
按照进一步有益的设计,每个纵向传送带都在其运动方向接连首先具有一个水平的喂纱区域,在该喂纱区域中放置了讳纱,在其上面是相对于水平方向稍稍倾斜的喂入区域,在该区域上面是已经提到的偏转位置,然后是相对于水平方向强烈倾斜的第一回送区域。偏转位置位于针织位置区域内,其中,纵向传送带在偏转位置交叉。
通过这种特殊的布置,也就是输送链条分两级向机器中央向下倾斜的布置, 一方面产生了一个针对梳栉的足够的建造空间,另一方面也针对握持沉降片座的放置产生了足够的空间。如果纬纱从上面输送,对于针织进程来说无疑是有利的。这样,纬纱以近似落纱的方向移动,这样也使得裁剪更加容易,这是因为两个机器区域的纬纱交替地相对裁剪方向移动。同样,外部的纬纱也可以以这种方式容易地输送到针织位置。
对于按照本发明的、其纵向传送带在喂纱区域水平运转的双针床拉舍
尔式经编机来说,如果喂入区域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在6。至20°之间、优选在IO。至14°之间、再优选为12°且第一回送区域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在35。至55°之间、优选在40°至50°之间、再优选为45° ,这被证实为是有利的。在机器支臂参数有改变的情况下,比如如果喂入区域由于其它原因已经倾斜,可以改变这些值。
为了使两对纵向传送带的移动轨道可以在垂直平面上相向穿过,以有利的方式设置, 一对纵向传输带比另一对纵向传送带具有更小的间距。
另外,为了有利地实施针织进程,对于按照本发明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来说十分有利的实施形式是,在位于针织位置区域内的每个纵向传送带喂入区域的下方布置了一个纬纱导向板,在该纬纱导向板上,输送过来的纬纱巻绕起来、被拉长且被绷紧;这里有利地是,在纬纱导向板下方,握持沉降片可控地往复移动,该握持沉降片借助于夹纱孔被同时用作纬纱给纱器。
通过这种设置可以实现的是,在单个针织进程结束时可靠地进行退绕且同时将纬纱精确地输送到针织位置,即便是可供使用的结构空间非常小。
对于按照本发明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来说,选择正确的织针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有利的是,织针被设计为带有弹力针舌的舌针,因此,舌针的针舌通过弹力作用总是向较轻的断开位置被加上预张力。在舌针的向前运动中,弹力针舌由位于握持沉降片上的捕集断头粗纱钢丝如此操纵,即针舌总是可靠地张开较远。弹力针舌的作用是,针舌在退绕后自动从针头处取下。通过取下针舌,针舌捕集断头粗纱钢丝更靠近、尤其是更深地布置到针钩处。这种设计是实现简单的建造方式的另一个重要的设计方案。
有利的还有,在针织位置的边缘一侧分别布置一个分割装置,该分割装置在针织进程需要进行分割的时刻将两对纵向传送带的纬纱分割。这种分割装置可以是一种分割板或根据针织纱材料的不同还可以是一种热作用的分割装置。起决定作用的是,在针对两对纵向传送带所产生的经编织物幅的边缘上各有一个分割装置就足够了。这里,两对纵向传送带的纬纱交替地且在分割装置的不同位置与分割装置作用。
最后,对于纵向传送带的驱动有利的是,每个纵向传送带通过本身的具有变矩器后行星式变速器的伺服电机驱动,其中,纵向传送带的折转由^连杆装置单独实现。总体来说,这导致了能够精确调控的驱动及其节省空间地传送纵向传送带。通过为所制造的间隔针织物的出布设置一种出布辊组形式的特殊驱动装置,复杂地两次输送纬纱不再与经编织物幅的出布相关联,其中,在经编织物幅的出布过程中,两个纬纱组被概括到遮盖面中。


下面,借助于附图在实施例中详细阐述本发明。其中,
图1是按照本发明设计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及其所属经轴悬吊支
、图2示出了按照图1的拉舍尔式经编机上的两个纵向传送带的输送路线。
图3示出了按照图1的拉舍尔式经编机的针织位置及其单个的针织工
具的放大图,不过没有示出纵向传送带。
图4是两个纵向传送带在针织位置上的交叉区域的放大立体图。
图5至图7描述了按照本发明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上的针织工具
的功能。
图8是由按照本发明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所制造的间隔针织物的立体图。

图l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的侧视图,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在下面被简要称作拉舍尔式经编机。视图在外观上通过经轴悬吊支架1来界定,经轴悬吊支架1从三面把所属经编机9围绕起来。在经轴悬吊支架上各设置了两个地经纱轴2h、 v、两个针织纱轴3h、 v和两个绒头纱轴4h、 v。附加字母h和v在这里及在下面代表相同的或镜像设计的部件,镜像设计的部件对称建造在经编机9的后侧或前侧。在图1中可以清楚识别的是在经轴悬吊支架1与经编机9之间的两个间隙35h、 v。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此类间隙35h、 v进入经编机9的操作端。
地经纱5h、 v、针织纱6h、 v和绒头纱7h、 v从不同的经纱轴2h、 v、3h、 v和4h、 v送往针织位置10,在针织位置10上,各种不同的纱线通过经编工具进行编制,参见图3。向针织位置IO输送纬纱llh、 v在所谓的梭库系统中实现。两个纬纱梭库以其整体的形式在图1中用附图标记8h、 v示出;纬纱梭库包括环形纵向传送带13h、 v和输线装置12h、 v。在图3以及图5至图7中也可以很好地识别以llh、 v标出的纬纱。
讳纱llh、 v在环状纵向传送带13h、 v上输送到针织位置10,纵向传送带13h、 v总是成对布置、通常被设计为传送链条且具有用于纬纱llh、 v的固定装置。纵向传送带的运行方向通过方向箭头36h、 v表示。在纵向传送带13h、 v的上方布置有输线装置12h、 v,输线装置12h、 v由导纱器和移位耙组成。输线装置12h、 v可以按照申请人的德国专利申请(L83208DE)的特殊优点设计。炜纱llh、 v通过输线装置12h、 v从纬纱梭芯8h、 v中抽取出来且与成对布置的纵向传送带13h、 v相垂直移动地放置在纵向传送带13h、 v上。这样,放置在纵向传送带13h、 v上的纬纱llh、 v在图1的描述中具有与制图平面垂直的运动方向。纬纱llh、 v通过固定套钩、夹持装置或类似装置暂时固定在纵向传送带13h、 v上,这样,纬纱llh、 v在纵向传送带13h、 v之间还以一定的机械纵向应力被固定。
纬纱llh、 v在纵向传送带13h、 v上与针织进程相协调输送给针织位置10。这表示,纵向传送带13h、 v不是以同样的速度工作。根据按照本发明的拉舍尔式经编机的对称结构,设置了两对纵向传送带13h、 v,这两对纵向传送带13h、 v的轨道在图1的描述中在针织位置10区域交叉且在回送区域(参见图2)分区域地位于平行相邻的位置。为了使上述描述成为可能,必须使得前面这对纵向传送带13v具有与后面那对纵向传送带13h不同的工作宽度。在所示实施例中,前面这对纵向传送带13v具有相对更小的工作宽度,这在图4中有清晰的描述。
为了更好的可识别性,在图2中单独示出了纵向传送带13h、 v的传送路线或两个移动轨道,其中,其它的机械部件被去掉(在图中包括的两个移动轨道的轻微位移只被用作在制图上将两个轨道区分开,在实际情况下是不存在的)。所示附图将单独针对前面这对纵向传送带13v做描述。后面那对纵向传送带13h的传送路线是相应镜像布置的;所以没有必要用附加字母h来特别说明附图编号。
环形纵向传送带13v围绕运行方向36v运动。这里,纵向传送带13v穿过水平的喂纱区域14v,其中,纬纱llv与运行方向39v垂直在移动状态下从喂入单元12v置于纵向传送带13v上。稍稍倾斜的喂入区域15v与喂纱区域14v相连,喂入区域15v在所示实施例中从水平方向向下倾斜大约12° 。现在,纬纱llv到达针织位置10,在此处,纬纱llv从纵向传送带13v中落纱。在针织位置10区域,前面的纵向传送带13v的轨道路线再一次向下折转,且与强烈倾斜的第一回送区域16v相连接。纵向传送带13v在这里相对于水平方向大约倾斜45° 。在强烈倾斜的第一回送区域16v上连接有其它的回送区域17v,回送区域17v首先平行地、然后再次稍稍倾斜地向前对准设置。
如此设计的纵向传送带13h、 v由于其反向的贯穿或重叠以纵向传送带13h、 v的移动轨道组成了近似三角形的穿刺区域38,穿刺区域38在图2中以阴影部分来明确表示。
在针织位置10的下方布置了出布辊组18,通过出布辊组18将所制造的间隔针织物的经编织物幅19卸下。纱线张紧元件以20标出。这里,结构上的细节可以公知的为前提。按照本发明的拉舍尔式经编机在运行中以尽可能相同的纬纱llh、 v纱线张力工作。有利的还有,按照申请人的德国专利申请(L83209DE)的输线装置12h、 v的实施形式。
图3以放大的尺寸示出了图1中的针织位置10以及单个经编工具,其中,为了获得更好的一目了然性,没有画出纵向传送带13h、 v的传送路线。纬纱导向板被标记为21h、 v,在纬纱导向板上放置了在纵向传送带13h、 v上输送过来的纬纱llh、 v,其前提是纬纱靠近针织位置10。在纬纱导向板21h、 v的下方布置有握持沉降片座22h、 v,在握持沉降片座22h、v上,借助于握持沉降片座边框23h、 v固定握持沉降片24h、 v。握持沉降片24h、 v在其前侧末端被设计为用于获取纬纱llh、 v的夹纱孔25h、 v。另外,握持沉降片24h、 v还具有捕集断头粗纱钢丝37h、 v,用于与舌针28h、 v的针舌29h、 v配合工作。
梳禾节26h、 v确定了所产生的间隔针织物的绒头高度。沿着梳栉26h、 v还同时运行着固定在针钩27h、 v上的舌针28h、 v以及舌针28h、 v的移动针舌29h、 v。另外,在图3中可以识别到套钩30h、 v,它们中的每两个在侧部位于与每个针钩28h、 v相邻的位置且有益于剪切进程,其前提是,固定在纵向传送带13h、 v上的纬纱llh、 v的尾部被分离。用于进行分离过程的是分割板31,它根据丝线材料的不同还可以用热作用的分割装置替换。
在纬纱导向板21h、 v的上方布置了三对导纱针列。它们是
用于地经纱5h、 v的地经纱导纱针32h、 v、
用于针织纱6h、 v的针织纱导纱针33h、 v以及
用于绒头纱7h、 v的绒头纱导纱针34h、 v,
其中,梳柿26h、 v、导纱针32h、 v、 33h、 v、 34h、 v的布置和它们与握持沉降片22h、 v配合的功能基本上符合现有技术,不过很大的区别在于,讳纱llh、 v以两对的形式持续地与针织进程相对应从纵向传送带13h、 v输送到针织位置10。为此,两对纵向传送带13v和13h交错地在针织位置10的区域内(即在一个总是会产生较大的空间紧张性的位置)获取纬纱。因此,纵向传送带13h、 v必须具有不同的工作宽度,以便能够真正实现交错地获取纬纱。
另外,所有纵向传送带13h、 v的移动轨道在交错获取位置以同样的方式向下折转。纵向传送带13h、 v在装有纬纱llh、 v的情况下从两侧相向传动且传动到针织位置10 (方向箭头36h、 v),如果纬纱llh、 v巻绕到纬纱导向板21h、 v上,纵向传送带13h、 v通过分割板31不再被纬纱llh、 v填充且因此在空的状态下在折转之后继续向下运行。通过折转,纵向传送带13h、 v在开始时的较缓倾斜状态在喂入区域15h、 v (参见图2)
变成强烈倾斜的回送区域的较陡倾斜状态,直到进行再一次折转且通常或其它的回送区域17h、 v开始。
通过按照图4的示意立体图可以很好的看出相关比例。纵向传送带在这里与其壳体一道示出,纬纱llh、 v从壳体的侧部凸出。如果结合图l、图2和图4来看,空间有多紧张是一目了然的。除了针织位置10本身空间紧张之外,还必须为纬纱输线装置12h、 v提供必要的空间,这在图1中只做了示意的描述。在不改变针织进程的可靠性的情况下实质性地节省空间还可以通过使用舌针28h、 v实现,舌针28h、 v的针舌在打开时是加有弹性负荷的。
下面将描述针织进程,针织进程在针织位置10上用所描述的针织工
具结合从两侧实现的纬纱llh、 v供给实现。另外,图5至图7描述了针
织进程的其它阶段。
如上所述,纬纱llh、 v向针织位置10的输送不是以保持相同的纵向传送带13h、 v速度实现的。纵向传送带13h、 v更应该周期性地加速和延时。加速在形成网眼的进程中实现,以便将随后的纬纱llh、 v及时地输送到针织位置IO。相反,在舌针28h、 v脱落时,所属纵向传送带13h、 v被延时,因此随后的纬纱llh、 v滞后一些,以便舌针28h、 v的针舌29h、v有足够的空间实现闭合进程。因此,即使是纵向传送带13h、 v的速度较高,也可以通过在纵向传送带13h、 v上紧密的固定装置(固定套钩)的分布来工作,且通过被切断的纬纱尾部产生的废料量也较小。
炜纱llh、 v在这种方式下以精确设置的时间间隔到达纬纱导向板21h、 v,讳纱llh、 v从纵向传送带13h、 v的移动轨道被折转且被绷紧且到达面向梳栉26h、v的纬纱导向板21h、v的边缘(参见图3的前部区域)。同时,握持沉降片24h、 v在纬纱导向板21h、 v下方移动且停留在此处,直到前面的纬纱llh、 v被导入该握持沉降片24h、 v的夹纱孔25h、 v且从那里被引出。(图5和图6的前部区域)。
带有舌针28h、 v和套钩30h、 v的针钩27h、 v目前位于其下方位置(图5的前部区域)。现在,握持沉降片24h、 v继续向机器中部移动;纬纱llh、 v在握持沉降片24h、 v的协助下从纬纱纵向传送带13h、 v同样向机器中部输送且最终位于向上移动中的舌针28h、 v的另一侧(同样参见在图6的前部区域)。带有舌针28h、 v和套钩30h、 v的针钩27h、 v继续向其最高位置运动,其中,针舌29h、 v在握持沉降片24h、 v的捕集断头粗纱钢丝37h、 v上被继续打开(参见图7的前部区域)。接着进行的是通常的形成网眼的进程。
最后,两个分割板31将联结在一起的纬纱llh、 v从纬纱llh、 v在纵向传送带13h、 v上固定的尾部分离下来。在侧部与针钩27h、 v相邻的套钩30h、 v协助该分离进程,其中,套钩30h、 v勾住纬纱尾部且将纬纱llh、 v输送给分割板31。附图标记对照表
1经轴悬吊支架
2h、V地经纱轴
3h、V针织纱轴
4h、V绒头纱轴
5h、V地经纱
6h、V针织纱
7h、V绒头纱
8h、V纬纱梭库
9经编机
10针织位置
llh、V纬纱
12h、V输线装置
13h、V纵向传送带(输送链条)
14h、V喂纱区域
15h、V喂入区域,稍稍倾斜的
16h、V回送区域,强烈倾斜的
17h、V其它回送区域
18出布辊组
19经编织物幅
20纱线张紧装置
21h、V纬纱导向板
22h、V握持沉降片座
23h、V握持沉降片座边框
24h、V握持沉降片
25h、V夹纱孔
26h、V梳栉
27h、V针钩
28h、V舌针29h、V针舌
30h、V套钩
31分割板、分割装置
32h、V地经纱导纱针
33h、V针织纱导纱针
34h、V绒头纱导纱针
35h、V间隙
36h、V方向箭头
37h、V捕集断头粗纱钢丝
38穿刺区域
39h、V偏转位置


为制造表层通过附加的地经纱和/或经纱得到强化的间隔针织物,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配置了两组纬纱梭库,其配设有两组纵向传送带。两对纵向传送带以相反的运行方向相互运动。纵向传送带依次穿过放置纬纱的水平的喂纱区域,然后穿过稍稍倾斜的喂入区域、强烈倾斜的第一回送区域,最后穿过纵向传送带的其它回送区域。两对纵向传送带的移动轨道相互穿过且形成了穿刺区域。两对纵向传送带的移动轨道在稍稍倾斜的回送区域与强烈倾斜的回送区域之间的偏转位置交叉。交叉位置位于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的针织位置上。从而实现了紧凑的建造方式,纬纱可以通过纬纱梭库以较大的速度输送到针织位置。该建造方式的双针床拉舍尔式经编机具有较高的生产速度。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