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横编机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横编机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山野浩稔
  • 公开日
    2010年8月4日
  • 申请日期
    2008年9月4日
  • 优先权日
    2007年9月5日
  •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文档编号
    D04B15/82GK101796233SQ200880105740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一种横编机,其中,一对针床夹着齿口地前后对向,在各针床的针槽中收容复合针,该复合针包括在齿口侧的前头具有针钩的针主体和在齿口侧的前头附近具有舌片的导针片,通过导针片相对于针主体的相对移动开闭针钩,并且该复合针能够进行舌片超过针钩、前出到齿口而增圈的动作,在导针片上隔开间隔设置距齿口近的第一压脚和距齿口远的第二压脚,其特征在于,在沿针床往复行走的滑架上装载操作复合针的针主体及导针片的三角系统,三角系统包括导针片操作用三角,其引导导针片的第二压脚,且具有分路部,该分路部根据第二压脚是否沉入针槽内,分路为导针片和针主体一起从齿口后退的路径、和即使针主体从齿口后退也能够将导针片留在齿口而进行增圈的动作的路径;切换用压针板,其在导针片操作用三角的附近,配置在导针片的第二压脚作用于导针片操作用三角的分路部时能够按压导针片的第一压脚的位置,能够切换按压的作用状态和不按压的不作用状态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用压针板在所述不作用状态下,即使所述针主体从所述齿口后退,也能够将所述导针片留在齿口 ,进行所述增圈的动作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针具有按压用的压脚,该压脚在所述齿口侧的相反侧的基端部侧,受到装载于所述滑架的选针机构的选针作用,并通过根据选针结果预先设定的多个路径中之一,当该压脚由面对该路径配置的按压用压针板按压时,所述针主体驱动用压脚、及所述导针片的至少第二压脚沉入针槽内,该按压用压针板中的至少之一为根据是否对按压用的压脚进行按压而能够对于针主体的编织动作进行切换的可动式的压针板,在该可动式的压针板对按压用的压脚进行按压的范围内,包含所述导针片的第二压脚作用于所述导针片操作用三角的分路部的位置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式的压针板为使所述针主体进行有关集圈的动作的切换的集圈用的压针板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装载于所述滑架的三角系统能够将所述针主体从所述齿口后退时的密度值区分大小,所述按压用压针板含有区分密度的大小的密度不同用的可动式的压针板6. 如权利要求3 5中任一项所述的横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用的可动式的压针板仅配置于根据所述选针结果预先设定的多个路径中的一个路径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横编机,使用通过导针片的操作能够增圈的复合针作为编织针
  • 背景技术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横编机的制作方法目前,具有夹着齿口且前后对向的一对针床的横编机,能够进行包含在前后的针床间移圈的多种编织。作为收容于各针床的针槽且进行编织动作的编织针,使用针舌针或复合针。复合针由在齿口侧的前头附近具有舌片的含有两枚板的导针片和在前头具有针钩的针主体构成。这样的复合针通过导针片的相对移动开闭针钩,且导针片的舌片超过针钩前出到齿口而能够进行增圈的动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对于使用复合针的增圈的动作,同时进行通过针主体形成新线环的动作、将旧线环通过导针片的舌片保持在齿口内的动作。保持于导针片的舌片的旧线环由对向的针床的针主体的针钩接收。增圈时利用由对向的针床接收的旧线环,能够从内侧增加编幅。如果将相对于进行增圈的编织针卡止于配置在编幅一侧的编织针的线圈,通过移圈和针床的振
动每一圈向编幅的一侧滑动,则能够使与一侧邻接的编织针成为空针。如果将由对向的针
床接收的旧线环向形成的空针移圈,则能够将编幅增加一圈。为了这样的增圈,在针主体上
形成新线环后从齿口后退时,需要将导针片留在齿口 。在专利文献2中,在导针片上设置第
二压脚,防止针主体从齿口后退时,导针片也追随后退的妄动。第二压脚以导针片留在齿口
进行增圈动作的方式被选择后,被设置用于承受以防止妄动的方式引导的引导三角机构的作用。 专利文献1 :(日本)特许第29171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许第3292836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使用的复合针也具有在齿口的相反侧选针用的选针 器、及与选针对应的按压用的选针片。在各复合针中,在向选针器的二阶段的选针时,将选 针片设定为A位置、H位置或B位置的三个位置中的任一个。该三个位置基本上设定成每 个编织针都能够选择成圈、集圈及浮线三个基本的编织动作。驱动针主体的三角以进行成 圈的编织动作为前提。集圈的编织动作通过在成圈的编织动作中在针主体前出到齿口的区 间按压选针片的压脚而实现。浮线通过在全区间按压选针片的压脚而实现。在按压选针片 的压脚的区间,由于选针片的作用,针主体或选针器的驱动用压脚等沉入针槽,因此针主体 或选针器不接收三角的驱动。 在专利文献2中,在进行三个基本的编织动作时,在设定为成圈的位置,设置按压 选针片的压脚的压针板,在增圈中移动到选针器承受引导三角机构的作用的路径。作为成 圈的编织动作,在将导针片和针主体一起拉入的编织动作中,不进行压针板的按压。即使压 针板为可动式,也不能对每个编织针进行作用和不作用的切换,因此增圈需要在与成圈不 同的位置进行。如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示,增圈通过与成圈相同的编织过程进行。因 此,在基本的编织动作中留在与成圈对应的位置时,在与集圈对应的位置配置增圈用的压 针板。该情况下,在增圈中,针主体不集圈而进行成圈的编织动作,因此为了切换成圈和集圈,需要设置集圈用的可动式的压针板。即使在与成圈对应的位置设置增圈用的压针板时,
为了在成圈中使用与集圈对应的位置,也必须将集圈用的压针板做成可动式。 S卩,为了根据是否按压选针片的压脚而相对于导针片切换成圈或增圈,必须增加
专用的可动式的压针板,需要将集圈用的压针板也做成可动式。目前,集圈用时使用可动式
的压针板,除此之外设置可动式的压针板,能够实现多种编织动作。但是,可动式的压针板
需要收容执行器等的空间,用于配置压针板的滑架内空间受到限制。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横编机,其即使不在按压选针片的压脚上设置增圈的切
换专用的可动式的压针板,也能够可靠地切换导针片的路径。 本发明的横编机, 一对针床夹着齿口地前后对向, 在各针床的针槽中收容复合针,该复合针包括在齿口侧的前头具有针钩的针主体 和在齿口侧的前头附近具有舌片的导针片,通过导针片相对于针主体的相对移动开闭针 钩,并且该复合针能够进行舌片超过针钩、前出到齿口而增圈的动作, 在导针片上隔开间隔设置距齿口近的第一压脚和距齿口远的第二压脚,其特征在 于, 在沿针床往复行走的滑架上装载操作复合针的针主体及导针片的三角系统,
三角系统包括 导针片操作用三角,其引导导针片的第二压脚,且具有分路部,该分路部根据第二 压脚是否沉入针槽内,分路为导针片和针主体一起从齿口后退的路径、和即使针主体从齿 口后退也能够将导针片留在齿口而进行增圈的动作的路径; 切换用压针板,其在导针片操作用三角的附近,配置在导针片的第二压脚作用于 导针片操作用三角的分路部时能够按压导针片的第一压脚的位置,能够切换按压的作用状 态和不按压的不作用状态。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横编机的特征为,所述切换用压针板在所述不作用状态 下,即使所述针主体从所述齿口后退,也能够将所述导针片留在齿口 ,进行所述增圈的动 作。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横编机的特征为,所述复合针具有按压用的压脚,该压脚
在所述齿口侧的相反侧的基端部侧,受到装载于所述滑架的选针机构的选针作用,并通过
根据选针结果预先设定的多个路径中之一,当该压脚由面对该路径配置的按压用压针板按
压时,所述针主体驱动用压脚、及所述导针片的至少第二压脚沉入针槽内, 该按压用压针板中的至少之一为根据是否对按压用的压脚进行按压而能够对于
针主体的编织动作进行切换的可动式的压针板, 在该可动式的压针板对按压用的压脚进行按压的范围内,包含所述导针片的第二 压脚作用于所述导针片操作用三角的分路部的位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横编机的特征为,所述可动式的压针板为使所述针主体进 行有关集圈的动作的切换的集圈用的压针板。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横编机的特征为,装载于所述滑架的三角系统能够将所述 针主体从所述齿口后退时的密度值区分大小,
所述按压用压针板含有区分密度的大小的密度不同用的可动式的压针板。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横编机的特征为,所述按压用的可动式的压针板仅配置于
根据所述选针结果预先设定的多个路径中的一个路径。 根据本发明,在横编机的齿口前后对向的一对针床的各针槽中含有针主体和导针 片,收容能够进行增圈动作的复合针。在导针片上隔开间隔设置距齿口近的第一压脚和距 齿口远的第二压脚。在沿针床往复行走的滑架上装载含有导针片操作用三角和切换用压针 板的三角系统。导针片操作用三角引导导针片的第二压脚,且具有分路部,该分路部根据第 二压脚是否沉入针槽内,分路为导针片和针主体一起从齿口后退的路径和针主体即使从齿 口后退也能够将导针片留在齿口而进行增圈的动作的路径。切换用压针板在导针片操作用 三角的附近,配置在导针片的驱动用的压脚作用于导针片操作用三角的分路部时能够按压 导针片的辅助的压脚的位置。由于切换用压针板能够切换按压的作用状态和不按压的不作 用状态,所以根据对导针片的第一压脚有无按压,能够切换是否在分路部进行分路,且为了 对增圈进行切换,不需要设置按压选针片的压脚的压针板。由于没有选针片,而直接按压导 针片进行切换,所以在对针主体等影响小的状态下能够可靠地进行切换。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增圈中,使切换用压针板为不作用状态,即使针主体从齿口 后退,也能够将导针片留在齿口 。 另外,根据本发明,复合针具有按压用的压脚,该压脚受到装载于滑架的选针机构 的选针作用,并通过根据选针结果预先设定的多个路径中之一。按压用的可动式的压针板 中的至少之一在导针片的第二压脚作用于导针片操作用三角的分路部时,按压按压用的压 脚。如果设定切换用压针板为不作用,选针为按压用的压脚通过设置该按压用的压针板的 路径,则能够将导针片与针主体一起从齿口后退。如果设定切换用压针板为不作用,选针为 按压用的压脚不通过设置该按压用的压针板的路径,则导针片能够进行增圈的动作。即,如 果设定切换用压针板为不作用,则根据选针,能够切换增圈和使按压用压针板作用的编织 动作。 另外,根据本发明,作为按压用的可动式的压针板,通过用于集圈的压针板,也能 够进行导针片的切换。 另外,根据本发明,作为按压用的可动式的压针板,通过区分密度大小的密度不同 用的压针板,也能够进行导针片的切换。 另外,根据本发明,将按压用的可动式的压针板仅集中配置于根据选针结果预先 设定的多个路径中的一个路径,能够切换编织动作,其它的路径能够分配给固定的编织动 作。


图1是组合部分侧面图及平面图以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横编机1的主 要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横编机1的动作的部分平面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横编机1的动作的部分平面图; 图4是组合部分侧面图及平面图以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编织机51 的主要构成的 图5是表示图4的编织机51的动作的部分平面图; 图6是表示图4的编织机51的动作的部分平面图。 符号说明 1、51横编机 2复合针 3、53三角系统 IO针主体 10a针钩 ll导针片 12导针片基体 12a第一压脚 12aA、 12aH、 12aH&A、 12bA、 12bH、 12b H&A、 14bA、 14bH、 14bH&A、 15aA、 15aH轨迹 12b第二压脚 13板 13a舌片 14挺针片 14b、15a压展卩 15选针片 20、50针主体操作用三角 21导针片操作用三角 22、52压针板部 23成圈压针板部 23a、23b成圈压针板 39a、39b导针片分路三角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一方式的横编机1的主要部分的构成。横编机1在省略 图示的针床的针槽内收容作为编织针的复合针2。针床夹着齿口,至少在横编机l的前后 对向地配置一对针床。复合针2通过三角系统3驱动,该三角系统3装载于沿针床向与针 槽垂直的方向行进的滑架的底板上。三角系统3能够进行基本的成圈、集圈以及浮线(S 》)的编织动作,和用于增圈的导针片的动作。三角系统3以中心线3a的两侧成对称的方 式构成,即使向图的左右两侧的任何一侧移动,也能够使复合针2进行同样的动作。在滑架 上,在三角系统3的两侧也配置用于进行有关移圈的动作的三角系统,但是图示省略。
另外,之所以将复合针2排列在三角系统3的左方图示,是为了说明上的方便。横 编机1配置成装载三角系统3的滑架的底板面对收容复合针2的针槽。图1纸面的上方为 接近齿口的方向,下方为远离齿口的方向。复合针2在针槽内浮起的方向为纸面的右方,沉 入的方向为左方。三角系统3的高低相当于从纸面向垂直突出的方向的高低,相当于相对 于针槽沉入的方向。 复合针2表示以左方为底部的方式收容于针槽的状态的顶端侧。复合针2含有针主体IO和导针片11。针主体IO在齿口侧的顶端具有针钩10a,在尾部侧具有凹部10b。导 针片11通过导针片基体12和两个板13的组合而构成。在导针片基体12上,第一压脚12a 和第二压脚12b隔开间隔地被立设。第一压脚12a设置在比第二压脚12b更靠针钩10a侧, 即距齿口近的一侧,从针槽突出的高度低于第二压脚12b。第二压脚12b相当于在导针片 基体12上只设置一个压脚时的压脚。在板13的顶端侧形成舌片13a,与导针片基体12联 动,在顶端进行针钩10a的开闭。导针片11也能够前出直到舌片13a在比针钩10a更靠顶 端侧出来。 在针主体10的尾部侧的凹部10b中嵌合挺针片14的顶端突起14a。挺针片14在 大致中间的位置具有从针槽突出的压脚14b,成为尾部侧弯曲抵接于针槽的底部的弹性腿 部14c。通过弹性腿部14c的弹性力,压脚14b在针槽内以从底部浮上的方式被施力。导针 片基体12的尾部侧收容在以从挺针片14的压脚14b向顶端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的臂部和弹 性腿部14c的延长部之间的空间,经由设于延长部的突起,以第一压脚12a及第二压脚12b 从针槽浮上的方式进行施力。挺针片14在针槽内沉入时,导针片基体12的尾部侧也因挺 针片14的臂部的按压而挠曲,至少第二压脚12b也沉入针槽内。 挺针片14的弹性腿部14c受到来自选针片15的顶端部的按压。只表示顶端侧部 分的选针片15受到对设于复合针2的更尾部侧的选针器等的选针作用,按压用的压脚15a 的位置为A、 B、 H三个位置中的任一个。 三角系统3包含针主体操作用三角20、导针片操作用三角21、压针板部22及成圈 压针板部23。针主体操作用三角20包含压花三角30、天山31、针脚三角32a、32b,驱动挺 针片14的压脚14b 。 压花三角30使针主体10前出到齿口侧。压花三角30的顶部30a、30b分成两个。 两个顶部30a、30b在相对于中心线3a对称的位置,从平坦的肩部30c向天山31侧突出而 形成。肩部30c、顶部30a、30b外侧的部分在从滑架底板的表面面对针床的方向,具有作为 三角系统3的最大的高度即最大限高度。对具有最大限高度的部分画上正交的斜虚线表 示。顶部30a、30b对向的内侧的部分从滑架的底板到最大限高度,成为高度变化的倾斜面, 因此画上斜线表示。右下降的斜线表示左侧高、右侧低。左下降的斜线表示左侧低右侧高。 在肩部30c的内侧设置比最大限高度低的一半高度的中间部30d。具有一半高度的部分作 为点分散的区域表示。在压花三角30的底部设置最大限高度的基部30e。
在压花三角30的顶部30a、30b的上缘和天山31的下缘之间形成引导挺针片14 的压脚14b的成圈用的路径。该路径沿压花三角30两侧的倾斜下降。在针脚三角32a、32b 内侧的倾斜面引导压脚14b而进行沿该路径的针主体10的拉下。针脚三角32a、32b也称 作度山,能够通过改变密度值调节针主体10的拉下量。 导针片操作用三角21包含导针片导向三角35、36a、36b ;导针片上升三角37 ;导 针片保持三角38a、38b ;导针片分路三角39a、39b。导针片导向三角35在中央配置,导针片 导向三角36a、36b在左右配置,分别具有最大限高度。在导针片导向三角35下方的中央,设 置导针片上升三角37,具有最大限高度的部分和倾斜面。沿两侧的最大限高度部分的外周, 导针片上升三角37以使导针片基体12的第二压脚12b向齿口侧上升的方式进行引导。在 左右的导针片导向三角36a、36b的下方,分别设置最大限高度的导针片保持三角38a、38b。 在导针片导向三角35的下方,在导针片上升三角37的两侧分别设置相对于第二压脚12b成为分路部的导针片分路三角39a、39b。 导针片分路三角39a、39b在横向延伸的最大限高度部分的上侧具有沿外周引导 第二压脚12b的一半高度的分路部和与分路部相连的倾斜面。当沿分路部的外周引导第二 压脚12b时,进一步沿倾斜面的外周向侧方移动,被导向导针片导向三角36a、36b和导针片 保持三角38a、38b之间的通路。 如图的上下方向的双点划线所示,在导针片基体12的第二压脚12b作用于导针片 分路三角39a、39b的分路部的位置的同相位的直线上,分别配置作用于第一压脚12a的成 圈压针板部23的成圈压针板23a、23b。在左右的成圈压针板23a、23b上使用能够至少在后 行侧在实线所示的作用位置和虚线所示的不作用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可动式的压针板。在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源共用一个电磁线圈,联动左右的成圈压针板23a、23b进行切换。 在成圈压针板23a、23b上设置最高限高度的部分,在作用位置按压第一压脚12a。当按压 第一压脚12a时,第二压脚12b沉入针槽,越过导针片分路三角39a、39b的一半高度的分路 部。第二压脚12b不沿导针片分路三角39a、39b的外周引导,而以向倾斜面移动的方式分 路。移动到倾斜面的第二压脚12b沿形成于导针片保持三角38a、38b下侧的倾斜的引导部 被引导,以从齿口后退的方式被拉下。 压针板部22在B位置的路径上具有固定的浮线压针板40,在A位置的路径上具 有可动式的集圈压针板41a、41b。在H位置的路径上未设置压针板。可动式的集圈压针板 41a、41b配置在中心线3a的两侧,为在实线所示的作用位置和虚线所示的不作用位置之间 分别能够进行切换的独立的可动式的压针板。当选针片15在B位置选针时,压脚15a由浮 线压针板40按压,选针片15沉入针槽内。挺针片14的压脚14b及导针片基体12的第二 压脚12b也沉入针槽内,压脚14b或第二压脚12b不受针主体操作用三角20或导针片操作 用三角21的作用,作为复合针2进行浮线的编织动作。 图2及图3表示滑架左行时的图1的横编机1的动作。在滑架右行时也进行同样 的动作。 图2表示通过选针能够切换成圈和增圈的动作。实线的轨迹表示共用部分和与增 圈相对应的部分。虚线的轨迹表示与成圈相对应的部分。成圈通过对A位置的选针而选 择。增圈通过对H位置的选针而选择。沿A位置的路径设置的两个集圈压针板41a、41b中 先行侧的集圈压针板41b设定为不作用,后行侧的集圈压针板41a设定为作用。成圈压针 板23a、23b设定为不作用。 当将选针片15在H位置选针时,压脚15a在通过轨迹15aH期间不受压针板的按 压。挺针片14的压脚14b,如轨迹14bH&A所示,沿包含先行侧的顶部30b的压花三角30的 外周被引导,通过山型的路径。通过沿顶部30b外周的引导,针主体10的针钩10a与板13 的舌片13a相比前出到齿口。如果针钩10a卡住线圈环,则线圈环从针钩10a内被清除,向 舌片13a移动。 当经过顶部30b时,挺针片14的压脚14b沿天山31的下部中央向下的山的外周下 降。压花三角30的后行侧的顶部30a作用于倾斜面,因此不沿外周引导压脚14b,而是越过 倾斜面向右方移动。当压脚14b作用于天山下部两侧的腿部或针脚三角32a的引导部时, 在向下方倾斜的路径中被引导,针钩10a从齿口后退。如果供线器等给线部件追随滑架,则 在针钩10a从齿口后退前,将编织线供给针钩10a内。当压脚14b通过针脚三角32a的引导部拉下,以使针钩10a从齿口后退时,由供给针钩10a的编织线形成新的线圈环。在针钩 10a上形成新线环,移动到舌片13a的线圈环成为旧线环。 当将选针片15在A位置选针时,压脚15a受到集圈压针板41a的作用,将挺针片 14的压脚14b沉入针槽。但是,该区间为压脚15a挂住后行侧的顶部30a的区间,即使压 脚15a沉入针槽,压脚14b也通过与作为轨迹14bH&A所示的H位置相同的路径。S卩,针主 体10无论在H位置,还是在A位置,都进行相同的编织动作。 当通过A位置及H位置的任一位置的选针,挺针片14的的压脚14b经由压花三角 30向齿口侧上升时,导针片基体12也向上突出。导针片基体12的第二压脚12b通过导针 片分路三角39b和导针片向上三角37之间,且沿导针片向上三角37左侧的外周向齿口侧 上升。第二压脚12b在导针片导向三角35的下缘中央稍微下降,且横跨导针片向上三角37 右侧的倾斜面,到达导针片分路三角39a的分路部。 在分路部,H位置的选针片15的压脚15a不受压针板的按压。导针片基体12的 第一压脚12a也不受成圈压针板23a的按压,因此第二压脚12b沿导针片分路三角39a的 分路部的外周被引导,导向导针片导向三角36a和导针片保持三角38a之间的路径,导针片 11保持使舌片13a沿实线所示的轨迹12bH前出到齿口的状态,在舌片13a前出到齿口的状 态下保持旧线环。将保持于舌片13a的旧线环从在后续的编织线路中对向的针床侧移动到 前出到齿口的针钩10a,并且从舌片13a脱离,能够进行增圈。 当选针片15的压脚15a在A位置选针时,压脚15a被集圈压针板41a按压,其结 果是,沿虚线所示的路径12b A引导导针片基体12的第二压脚12b,并与成圈的编织动作相 对应,从齿口后退。导针片基体12从齿口后退时,保持于舌片13a上的旧线环从舌片13a 的顶端脱离,进行脱圈。导针片基体12的第一压脚12a分别与第二压脚12b的轨迹12bH、 12bA相对应,沿轨迹12aH、12aA移动。 如图2所示,当在A位置只使得后行侧的集圈压针板41a作用,而将成圈压针板 23a设定为不作用时,能够切换编织和增圈。即,对每个编织针通过A位置的选针能够切换 成圈的编织动作,通过H位置的选针能够切换增圈的动作。另外,当将导针片基体12的第 二压脚12b切换成增圈的路径时,沿导针片分路三角39a、39b上侧的外周被引导,因此在针 主体10从齿口后退时,也能够防止因妄动而导致的后退。 图3表示不进行增圈而能够切换成圈和集圈的动作。在A位置,使两个集圈压针 板41a、41b双方都作用。也使成圈压针板23a作用。将选针片15在H位置选针时的挺针片 14的压脚14b的轨迹14bH沿压花三角30的先行侧的顶部30b,通过山型的路径。在A位 置的压脚14b的轨迹14bA越过顶部30b,维持肩的高度。压脚14b越过后行侧的顶部30a, 沿针脚三角32a的倾斜下降的轨迹14bH&A相同。 根据有无集圈压针板41b的按压,在压花三角30的先行侧的顶部30b,将挺针片 14的压脚14b的路径切换为轨迹14bH和轨迹14bA。与此对应,也将导针片基体12的第二 压脚12b的路径切换为轨迹12bH和轨迹12bA。在虚线所示的轨迹12bA上,针主体10在清 除卡止于针钩10a的线圈环前,不前出到齿口,因此导针片11也以前出到齿口的方式而不 被驱动。在实线所示的轨迹12aH上,导针片11也随着针钩10a以清除线圈环的方式前出 到齿口而前出到齿口 ,此后,在导针片分路三角39a的分路部,由成圈压针板23a按压第一 压脚12a,导针片11根据从齿口后退的轨迹12bA而下降。
S卩,如果选针为H位置,则进行成圈的编织动作,如果选针为A位置,则进行集圈的 编织动作。由于在B位置进行浮线的编织动作,所以通过使成圈压针板23a作用,能够切换 成圈、集圈、浮线三个基本的编织动作。只要切换三个编织动作,作为集圈压针板41a、41b, 也可以使用固定式的压针板。但是,为了也能够切换增圈,需要至少将相对于集圈的压针板 做成可动式。另外,当不将可动式的集圈压针板41a、41b和可动式的成圈压针板23a、23b 一起使用时,如图2所示,通过成圈能够切换增圈,如图3所示,不进行增圈,不能切换成圈 和集圈。 图4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的其它形式的横编机51的主要部分的构成。在图4 中,与图l对应的部分使用相同的参照符号,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 横编机51也使用与横编机1相同的复合针2。在横编机51中,针主体操作用三角 50及压针板部52与横编机1不同,也能够进行密度不同的切换。因此,在装载于滑架的三 角系统53的针脚三角60a、60b上, 一半高度的基部61和最大限高度的密度不同部62使用 可动的部件。如图4的左侧的针脚三角60b所示,当在基部61的下端设置密度不同部62 时,密度不同量为0。当密度不同量为0时,基本上与图1的针脚三角32a、32b —样,只与 一种密度值对应,进行针主体10的拉下。如作为图4右侧的针脚三角60a所示,当将密度 不同部62从基部61的下端滑下时,能够进行密度不同的编织。但是,在相对于选针片15 的压脚15a的A位置,在集圈压针板41a、41b的两侧增加可动式的密度不同的压针板63a、 63b。 图5及图6表示滑架左行时图4的横编机51的主要动作。但是,如果设定密度不 同的压针板63a、63b为不作用,设定针脚三角60a、60b为密度不同的量为O,则与图1的横 编机1 一样,能够进行包含增圈的动作。 图5表示在成圈编织中能够区分密度的大小、切换粗线圈成圈和标准线圈成圈的 动作。H位置的压针板将先行侧的密度不同的压针板63b及集圈压针板41b设定为不作用, 将后行侧的集圈压针板41a及密度不同的压针板63a设定为作用。成圈压针板23a设定为 作用。 导针片基体12的第二压脚12b如作为轨迹12aH&A所示的那样,使选针片15无论 在H位置,还是在A位置都通过相同的轨迹。S卩,导针片11的舌片13a—旦在前出到齿口 后,从齿口后退。在第二压脚12b作用于导针片分路三角39a的分路部的位置,在H位置只 进行对成圈压针板23a的第一压脚12a的按压。在A位置也对后行侧的集圈压针板41a的 选针片15的压脚15a实施按压。在任一位置,当第二压脚12b作用于导针片分路三角39a 的分路部时,越过一半高度的分路部,被引导向使导针片11下降的路径。
通过在A位置作用的密度不同的压针板63a进行变化针主体10的拉下量切换密 度的动作。在H位置,如实线所示的轨迹14bH所示,挺针片14的压脚14b沿针脚三角60a 的基部61的外周下降到下端。在A位置,如虚线所示的轨迹14bA所示,压脚14b只下降到 最大限高度的密度不同部62的下端,由此一半高度的基部61越过。 图6表示切换成圈和密度不同的集圈的动作。在A位置将先行侧的密度不同的压 针板63b设定为不作用,将先行侧的集圈压针板41b、后行侧的集圈压针板41a以及后行侧 的密度不同的压针板63a设定为作用。成圈压针板23a也设定为作用。在H位置,针主体 IO及导针片11根据实线所示的轨迹14bH、12bH进行与成圈对应的编织动作。在A位置,针主体10与虚线所示的轨迹14bA相对应,越过压花三角30的先行侧的顶部30b,进行集圈的 动作,针脚三角60a越过基部61 ,进行密度不同的动作。S卩,在A位置进行集圈密度不同的 编织动作。如实线所示的轨迹12bH那样,导针片ll在成圈中前出到齿口之后下降,如虚线 所示的轨迹12bA那样,在集圈中不前出到齿口。 图1的三角系统3及图4的三角系统53不包含有关移圈的三角。在三角系统3、 53的构成中,作为增圈的前阶段,通过导针片11的舌片13a,能够将旧线环保持在齿口,但 是,在对向的针床侧不能够接受旧线环。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续的三角系统具备移圈用的三 角,能够实现增圈或移圈的动作。与专利文献2的图5等相同,如果三角系统3、53也增加 有关移圈的三角,则能够同时使用进行增圈的三角和进行移圈的三角。
例如,在相对于选针片15的压脚15a的H位置的路径上,如果在与导针片分路三 角39a、39b相对应的相位设置压针板,则也可以不设置成圈压针板部23。但是,大多压针 板集中在压针板部22、52,会配置紧密。由于使与作用于选针片15的压脚15a的压针板部 22、52分开设置的成圈压针板23a、23b作用于导针片基体12的第一压脚12a,所以能够简 化有关增圈的压针板部22、52的构成。另外,由于成圈压针板23a、23b直接作用于导针片 基体12的第一压脚12a,所以在对挺针片14影响小的状态下,能够将b导针片基体12的第 二压脚12b沉入针槽。


本发明提供一种横编机,其即使在按压选针片的压脚的压针板中也不设置切换增圈专用的可动式的压针板,能够可靠地切换导针片的路径。当设定成在A位置只使后行侧的集圈压针板(41a)作用、成圈压针板(23a)不作用时,能够切换利用对A位置的选针的成圈和利用对H位置的选针的增圈。当将成圈压针板(23a)切换为作用,也使先行侧的集圈压针板(41b)作用时,通过对H位置的选针,不进行增圈,并且能够切换为集圈。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