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溢流式平板玻璃成型器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溢流式平板玻璃成型器制作方法
  • 发明者
    余襄程, 郑建德
  • 公开日
    2013年5月22日
  • 申请日期
    2012年10月18日
  • 优先权日
    2012年10月18日
  • 申请人
    富荞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C03B17/06GK202945148SQ201220534859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溢流式平板玻璃成型器,应用于成型平板玻璃的制造工艺中,使一玻璃液进入后,再由其上方溢出,其特征包括 一座体,两侧分别成型有一挡墙,其中一端成型有一流道口,另一端成型有一挡止部;一溢流槽,成型于两该挡墙之间,与该流道口呈连通,底部成型有一流道;以及一广位部,成型于邻近该流道口的两该挡墙之间,使该广位部之间的宽度相对于该溢流槽的宽度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溢流式平板玻璃成型器,其特征在于,该广位部呈斜边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溢流式平板玻璃成型器,其特征在于,该广位部由该流道口向该溢流槽方向呈渐缩状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溢流式平板玻璃成型器,其特征在于,该广位部由该流道口向该溢流槽方向呈渐缩状
  • 技术领域
    一种溢流式平板玻璃成型器,应用于平板玻璃的成型作业,本实用新型尤指一种可有效改善流道口端成型的玻璃厚度较薄的问题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一种溢流式平板玻璃成型器,应用于平板玻璃的成型制造工艺,其具有一溢流槽,且溢流槽的两侧分别具有一挡墙,而溢流槽的两端则分别成型有一挡止部及一流道口,又,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是在邻近流道口的两挡墙之间成型有一广位部,以使邻近流道口一端的溢流槽可容置较多量的玻璃液,有效改善流道口一端所成型的玻璃厚度较薄的问题。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溢流式平板玻璃成型器的制作方法请参阅图1,图中所示为现有的一种玻璃液溢流装置,如图中所示的玻璃液溢流装置10,其主要具有一座体101,在座体101的两侧分别成型有一挡墙102,且两挡墙102之间形成有一溢流槽103,所述的溢流槽103底部成型有一流道1031,而座体101相对于溢流槽103的其中一端成型有一注入口 104,可供以注入呈熔融态的玻璃液,而另一端成型有一挡止部105。请参阅图2,图中所示为现有的玻璃液溢流装置的实施示意图(一),如本图所示,常态下玻璃液11由注入口 104流入至溢流槽103内部,并沿着流道1031往前流动,然而,当玻璃液11流动时,因流道1031为曲面设计,是以,持续注入的玻璃液11会不断的往挡止部105的方向流动,进而产生推挤的情况,如此,较早进入至流道1031之中的玻璃液11,因受到后面进入的玻璃液11不断推挤,且往前流动的玻璃液11会带动后续持续流入的玻璃液11,当前端的玻璃液11抵达挡止部105时,就会形成开始堆积的情况,并会逐渐隆起,进而往溢流槽103外部溢流;再请参阅图3,图中所示为现有的玻璃液溢流装置的实施示意图(二),搭配图2所示,由于玻璃液11于邻近挡止部105的位置逐渐隆起,因其高于两侧的挡墙102,故当玻璃液11进一步溢流出两侧的挡墙102时,使得沿着挡墙102外侧往下流动所成型的一平板玻璃12,产生厚度不平均的状况,亦即,在靠近挡止部105的玻璃,通常有厚度较厚的情况(如图中所示的一隆起点A),而玻璃液11本体呈熔融状,具有黏稠的特性,使得靠近注入口 104位置的玻璃液11,会进一步受到往前流动的玻璃液11带动的缘故,使得靠近注入口 104附近的玻璃液11的流动速度较快,所以靠近注入口 104位置溢流出溢流槽103所成型的平板玻璃,通常有厚度较薄的情况,借此,整体成型的平板玻璃会呈现出厚度不平均的状况,影响到平板玻璃12的的成品的品质,故有必要加以改良之。发明内容有鉴于上述的问题,本发明人依据多年来从事设计相关装置的经验,针对玻璃液的材料特性、溢流时的参数需求、情况、以及溢流槽的结构及实施方式,进行研究及改良,期能设计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实体产品;缘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增加停留于溢流槽前端的玻璃液量,以维持平板玻璃成型后的平均厚度的溢流式平板玻璃成型器。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玻璃液溢流装置,其具有一座体,且座体借助两侧所成型的一挡墙,形成有一溢流槽,而座体相对溢流槽的一端,成型有一流道口,又,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在邻近流道口两挡墙内侧,分别成型有一广位部,使该广位部之间的宽度相对于该溢流槽的宽度大。[0006]如上述的玻璃液溢流装置,该广位部呈斜边状。如上述的玻璃液溢流装置,该广位部由该流道口向该溢流槽方向呈渐缩状。由于本实用新型中所设的广位部呈一斜边状,当玻璃液由流道口流出时,可顺势填满广位部,使溢流槽内部邻近流道口附近的玻璃液容量增加,当玻璃液在流向前挡止部时,由于流道口附近流入的玻璃液容量增加,即使受到往前端流动的玻璃液带动,亦可保持适当的玻璃液容量,以平均玻璃液最终溢出的厚度,使成型后的平板玻璃的厚度达到更为平均的状态。为使贵审查委员能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仅以下列说明搭配图示,敬请参阅。图1为现有的一种玻璃液溢流装置。图2为现有的玻璃液溢流装置之实施示意图(一)。图3为现有的玻璃液溢流装置之实施示意图(二)。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意图(一)。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意图(二)。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意图(三)。图8为本实用新型 的实施示意图(四)。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玻璃液溢流装置 101座体102挡墙103溢流槽104注入口 1031流道105挡止部11玻璃液12平板玻璃20溢流式平板玻璃成型器 201座体202挡墙203溢流槽2021广位部205流道口204流道 206挡止部 A 隆起点 B 容置区域。请参阅图4,图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如图中所示的溢流式平板玻璃成型器20,其主要包括一座体201,且座体201的两侧分别成型有一挡墙202,所述的两挡墙202之间形成有一溢流槽203,而溢流槽203的底部成型为一流道204,又,座体201相对于溢流槽203的一端,成型有一流道口 205,而另一端成型有一挡止部206,流道口 205与溢流槽203呈连通,再者,挡墙202在邻近流道口 205的位置,成型有一广位部2021,所述的广位部2021直接成型于挡墙202靠近流道口 205的一侧,且成型于挡墙202的广位部2021由外观为呈一斜边状,使广位部2021由流道口 205向溢流槽203的方向呈渐缩状。请参阅图5,图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意图(一),承图4所述,本实用新型于实施时,预先由流道口 205注入呈熔融状态的玻璃液11,并进一步流入溢流槽203内部的流道204内,所述的流道204呈连续性曲面状,且由于广位部2021呈斜边状,使广位部2021与流道204之间形成有一容置区域B (如图中斜线部分),又,当玻璃液11开始由流道口 205注入时,所述的容置区域B会进一步被玻璃液11填满,再沿着流道204缓缓流动,以沿流道204朝挡止部206方向前进、堆积,并逐渐填满整个溢流槽203,由于呈熔融状的玻璃液11本身为黏稠状,所以当玻璃液11往挡止部206方向流动时,往溢流槽203前端(即溢流槽203邻近挡止部206的位置)流动的玻璃液11,会进一步带动牵引溢流槽203接近流道口 205的附近位置的玻璃液11往前流动;再请参阅图6」图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意图(二),由本图可清楚看出,容置区域B进一步被玻璃液11填满后,使得溢流槽203前端(即溢流槽203接近流道口 205的附近位置)可容置的玻璃液11容量与现有的溢流槽相比略为增加,借此,在玻璃液11往前流动时,即可连动后端的玻璃液11,而由于溢流槽203后端可承载玻璃液11的容量增加,如此一来,溢流槽203的前端的玻璃液11,在流速与量之间即可产生较佳的平衡,进而使溢流槽11前端的玻璃液11容量,比以往现有的溢流槽后端多,可解决溢流槽203前端的玻璃液11容量过少,而造成成型后的平板玻璃较薄的问题。请参阅图7,图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意图(三),由本图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广位部2021呈斜边状,当流道口 205注入玻璃液11后,朝挡止部206流动的玻璃液11,会流经广位部2021,而由于广位部2021呈斜边状,使得玻璃液11在流动的过程中,可受到广位部2021适度的阻挡,进而产生适度的缓流作用,以调整玻璃液11流动的速度。请参阅图8,图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意图(四),承上所述,通过本实用新型中所揭的广位部2021之结构设计,以解决接近流道口 205位置的玻璃液11因流速而被快速带走的问题,进而达到可调整流速、量之间的平衡,以供溢流槽203内的玻璃液11可以平均的溢出,如图所示,溢出溢流槽203的玻璃液11,沿着溢流槽203的外部,平整的向下流动,以形成一厚、宽度平均的平板玻璃12。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是于两挡墙邻近溢流槽的一侧,分别成型有一呈斜边状的广位部,借助该广位部可增加溢流槽后端的玻璃液容量及具有缓流的特性,用以增加溢流槽后端的玻璃液容量,且利用此容量的差异(真实溢出量-原预定溢出量),使玻璃液在溢出时的厚度更为平均;依此,本实用新型的其据以实施后,确实可以达到提供一种通过增加停留于溢流槽前端的玻璃液量,以维持平板玻璃成型后的平均厚度的溢流式平板玻璃成型器的目的。以上所述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创作实施的范围,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