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制作方法
  • 发明者
    郭忠贤
  • 公开日
    2000年4月5日
  • 申请日期
    1999年2月24日
  • 优先权日
    1999年2月24日
  • 申请人
    乔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A45C13/00GK2371852SQ9920485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包括一设在行李箱本体上的拉杆装置;一设在拉杆装置底部的底座及两角轮等,其特征为该行李箱本体前板的下端开设两洞孔,该底座是由一设在行李箱本体外部的一底座角板及一设在行李箱本体内部的一宽面内衬板两者组成的,其中,该底座角板的垂直板对应于上述拉杆装置的两外管底端位置处分别设置一孔座,该宽面内衬板对应于底座角板两孔座的位置处也设有两通孔,以便该底座角板的两孔座自行李箱本体前板下端的外部的上述两洞孔伸入行李箱本体内部,并穿过宽面内衬板的两对应通孔,再将拉杆装置的外管底端插固于底座角板垂直板上的两孔座,并以固定元件将其固定在孔座上,复将上述两角轮锁固在宽面内衬板上的两端,因而使行李箱本体前板下端部为底座角板所护盖而获致保护的目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其中该底座角板垂直板上的两孔座是不与其水平板相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其中该底座角板垂直板上的两孔座的底部为密闭构造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其中该底座角板垂直板上的两孔座自其底部垂直延伸一C形短筒体,该C形短筒体适可扣持于拉杆装置的外管的内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其中该底座角板垂直板上的两孔座的一壁上设有多数的凸肋,使该等凸肋与C型短筒体外壁间预留一间隙,其间隙的大小尺寸与拉杆装置的外管的管壁厚度相当,以便进一步将外管扣定于孔座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其中,该行李箱本体前板下端被上述宽面内衬板及基座角板所夹持固定,因而使拉杆装置的外管与行李箱两者几乎贴合在一起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尤指一种具有保护行李箱本体底部的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查一般行李箱的基本构造,都由纤维布或塑胶形成的行李箱本体,本体底部设角轮,本体上方设拉杆座体,座体乃供支承拉杆装置,拉杆装置的上端为握把,握把下端为内管,内管的外端为外管,内管可在外管内伸缩自如,外管的底部则固定在基座上,基座则设在行李箱本体的底部里面,再由一外板将基座锁固在行李箱本体,同时上述设在行李箱本体底部的至少两角轮也藉一内框架锁固在行李箱下端的角落上,此乃当前一般行李箱的构造的走向,例如,美国专利第5,653,000号(公告于1997年8月5日)、我国专利公报第241474号(公告于1995年2月21日)等案都为该项构造的典型代表,该等行李箱的好处是可利用现有的公模所生产的零组件拼成行李箱,其缺点在于行李箱的组装繁琐费时、费工,且造型无法因应市场需求而任加变化,在国际市场削价竞争下,几无利润,此外该行李箱的最大缺点在于用户在拖用行李箱时,行李箱的底部,包括角轮周围及两角轮之间最容易与外界碰触,尤其是两角轮之间的底部部位的行李箱本体受伤机率最高,一般而言,擦伤的情况最为严重,当然扭曲的情况亦在所难免,故如何在行李箱本体的底端附近附设一保护构造,便成为一般消费者的需求趋向我国专利公告第205651号(申请案号第81216373号)的行李箱拉杆结构乙案中的第5图虽提供一保护行李箱底座的构造惟该底座是将拉杆的下端压扁再藉铆钉或螺栓锁固在L型基板的外侧上,此不惟组装作业不便且该护板的宽度仅及于拉杆的宽度略大,若欲增加其宽度势必造成构造的复杂化,与组装作业更加困难,实为其美中不足之处又我国专利公告第331096号(申请案号第86218980号)的“旅行箱底座板结构改良”及公告第341075号(申请案号第87204434号)的“置放平稳之旅行箱底座改良”,虽构造简单,装配容易,但其与拉杆装置的连接关系均为外露式而非隐藏式构造,易言之,该等底座板的改良其目的在于结构性的坚强度改善,而忽略了行李箱的外观的美化,也为美中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习用行李箱底座构造的上述缺点,而创出一种具保护行箱本体底部的行李箱座体的改良构造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其拉杆装置是隐藏在行李箱本体内而将行李箱底部的两角轮间的正面与底面之间以一角板装置扣接一宽面板面,以将行李箱的两外侧角轮及拉杆装置与底座连成一体,不惟构造简单,组装容易且达到实质上保护行李箱底部的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本实用新型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及功效,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该行李箱前板的下端开设两洞孔,该底座是由一设在李箱本体外部的一底座角板及一设在行李箱本体内部的一宽面内衬板两者组成的,其中,该底座角板的垂直板对应于上述拉杆装置的两外管底端位置处分别设置一孔座,该宽面内衬板对于底座角板两孔座的位置处也设有对应的两通孔,以便该底座角板的两孔座自行李箱本体前板下端的外部的上述两洞孔伸入行李箱本体内部,并穿过宽面内衬板的两对应通孔,再将拉杆装置的外管底端插固于底座角板垂直板上的两孔座,并以固定元件将其固定在孔座上,复将上述两角轮锁固在宽面内衬板上的两端,因而使行李箱本体前板下端部为底座角板所护盖而获致保护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功效及特点,将佐以如下附图的说明而益加明晰图示简单说明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由一设在行李箱本体外部的一底座角板及一设在行李箱本体内部的一宽面内衬板组成,该底座角板的垂直板对应于拉杆装置的两外管底端位置处分别设置一孔座,该宽面内衬板对于底座角板两孔座的位置处也设有对应的两通孔,以便将行李箱本体与底座角板、宽面内衬板、拉杆装置及两角轮连成一体,形成行李箱本体前板下端部为底座角板所护盖的结构而获致保护的效果。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的制作方法图1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整体构造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A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底座的角板另一侧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整体的角板的组合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底座组合的剖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底座组合的正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底座组合的俯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拉杆座体的剖面图。主要部分代表符号10行李箱本体 11拉杆装置 12内衬板 13、14左右角轮15底座角板10A-10A方形孔 114拉杆装置的座体10B-10B方形孔 110握把111内管 112外管113L形座板150垂直板 151水平板 152-152方形孔座121-121方形孔 158套筒 153凸肋 159间隙112T外管的外侧一面 112N外管的内侧一面 157固定孔154固定凸部 123-123内衬板固定孔124-124内衬板固定孔 156U形垫片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的构造,包括一行李箱本体10、一拉杆装置11、一宽面内衬板12、左右角轮13及14以及底座角板15等构成的,其中,行李箱本体10可为纤维布或塑胶布成形,其与底座角板15结合处开设两个方形孔10A-10A,其顶面与拉杆装置11的座体114相对应处也开设两个方形孔10B-10B,拉杆装置11包括一握把110,握把两端下方接设内管111,内管插设于外管112之内,外管的顶部固定在座体114的方形孔内(请参阅图6),座体114设在行李箱本体的内部,而其相对应的行李箱之外上方则设一L形座板113,再将L形座板113与座体114与夹在其间的行李箱本体10锁固在一起,因而使外管藉座体114固定在行李箱的内部,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其主要改良的构造在于将底座分成一设在行李箱本体外部的一底座角板15及设在行李箱本体内部的一宽面内衬板12,且该底座角板15的垂直板150上设有不与水平板151接触的两方形孔座152-152,而该宽面内衬板12与该底座角板15相对应位置处也分别设置两方形孔121-121,底座角板15的两方形孔座152-152可伸入行李箱本体前下方的两方形孔10A-10A及该内衬板12的两方形孔121-121,并以固定元件(如螺钉等)157A与插入外管112的底部锁固之(详容后述)。由图可知,底座角板15的宽度约为两角轮13-14间的距离宽度,而内衬板12其两端则与两角轮13-14固定在一起,故内衬板12的宽度应与两角轮13-14的外侧缘间距离的宽度相当,因而行李箱本体的前板下方可为底座角板15所护盖。换言之,如图3所示,行李箱本体前板的下端全部为底座角板15所保护,使用时不虑擦伤行李箱本体,如将底座角板15采用耐磨材料制成,则行李箱的外观将可长期保持完整无缺。由图3-5可知,该方形座孔152内底部为密闭,并由底部往上延伸设置一短截C形套筒158(详参阅
图1A),该套筒158接近底座角板15的垂直板150一侧内部具有多数凸肋153,该等凸肋153与C形套筒158之间具有一间隙159(见图3),其大小与外管112的管壁厚度尺寸相当,以便外管112插置于底座角板15的方形孔座152内时(请参阅图5),外管112的外侧一面112T可扣持于上述C形套筒158的一外壁与方形孔座152的多数凸肋153之间,而外管112的内侧一面112N则扣持于方形孔座152的内壁面上而行定位,再藉固定元件157A(图中未示)自方形孔座152的固定孔157锁固,即可将外管牢牢地固定在底座角板15上。
此外,上述内衬板12在两方形孔121-121之间设有一通孔125,是提供底座角板在两方形孔座152-152间的固定凸部154穿过,再藉U形垫片156及螺丝156A等固定元件,于底座角板15及内衬板12与行李箱本体10组合完成后再锁固在一起,如图5所示。至内衬板12两端上分别设有两个固定孔123-123,124-124乃用以分别固定两角轮13、14之用。再者,如图3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上述构造改良,使外管112与行李箱本体10的外壁间的间隙仅为1mm左右,几乎两者相互贴近,以将习用行李箱的前板与拉杆相隔甚大的缺陷完全予以排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行李箱底座的改良构造,其行李箱本体前板的下端为底座及内衬板所夹持而保护的,使用上不虑伤及行李箱最易于受碰撞的前板的下端,且改良后的行李箱底座装配作业更为简化,实为行李箱构造上的一项创新,理应符合新型专利的申请要件。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