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萌芽米的生产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萌芽米的生产方法
  • 发明者
    何寒
  • 公开日
    2012年7月25日
  • 申请日期
    2012年2月25日
  • 优先权日
    2012年2月25日
  • 申请人
    何寒
  • 文档编号
    A23L1/185GK102599435SQ20121004474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萌芽米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生产工艺步骤如下(1)选料选择当年产收、新鲜无霉变、无杂质、精筛去空稻壳的优质稻谷为原料;(2)消毒用臭氧发生量为50g/h臭氧发生器和气液混合泵制作的臭氧水溶液将稻谷浸泡消毒,消毒50 60分钟后将臭氧水溶液排放完;(3)浸泡经过消毒处理的稻谷用干净的清水中浸泡35 40小时后将水排放完,再用 40 45°C的温水浸泡10 15分钟,然后把稻谷捞起并浙干水分;(4)催芽在干净、无污染的催芽室内,将经过浸泡处理的稻谷平推铺在干净、无杂质的水泥地板,推铺厚度为5 6cm,稻谷面上铺一层干净且湿透的编织袋,催芽环境的温度调控在30 33°C、相对湿度为85 90%;经过20 24小时催芽后,稻谷破胸露白既完成催芽过程;(5)烘干将萌芽稻谷通过稻谷干燥机在40°C下进行烘干,烘干至稻谷水分含量为 13 14% ;(6)脱壳去皮胚将烘干过的萌芽稻谷通过砻谷脱壳后再进行碾制去皮胚,加工成为萌芽大米;(7)包装将萌芽大米按量包装成成品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粮食深加工的一种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萌芽米的生产方法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方法进一步说明一种萌芽米的生产方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I、一种萌芽米的生产方法,技术方案中生产工艺步骤如下(I)选料选择当年产收、新鲜无霉变、无杂质、精筛去空稻壳的优质稻谷为原料;(2)消毒用臭氧发生量为50g/h臭氧发生器和气液混合泵制作的臭氧水溶液将稻谷浸泡消毒,消毒50 60分钟后将臭氧水溶液排放完;(3)浸泡经过消毒处理的稻谷用干净的清水中浸泡35 40小时后将水排放完, 再用40 45°C的温水浸泡10 15分钟,然后把稻谷捞起并浙干水分;(4)催芽在干净、无污染的催芽室内,将经过浸泡处理的稻谷平推铺在干净、无杂质的水泥地板,推铺厚度为5 6cm,稻谷面上铺一层干净且湿透的编织袋,催芽环境的温度调控在30 33°C、相对湿度为85 90%;经过20 24小时催芽后,稻谷破胸露白既完成催芽过程;(5)烘干将萌芽稻谷通过稻谷干燥机在40°C下进行烘干,烘干至稻谷水分含量为13 14% ;(6)脱壳去皮胚将烘干过的萌芽稻谷通过砻谷脱壳后再进行碾制去皮胚,加工成为萌芽大米;(7)包装将萌芽大米按量包装成成品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一种萌芽米的生产方法萌芽米就是普通稻谷脱壳后的糙米经过发芽处理后,使其营养成分发生富集性变化,其中氨基丁酸含量为普通大米的15倍,肌醇六磷酸含量约为普通大米的4. 6倍,钙、锌、 铁、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大大超过糙米。《本草纲目》记载,谷芽能消烦、活中、益精、健脾、止泻,对人体十分有益。后经日本、中国、美国专家进一步研究认证,糙米发芽是因为新芽诞生,使糙米中休眠的酶全部活化,把最好的营养储存于糙米内部,把“死”米变为“活”米,使其营养成分发生变化,高于普通白米的10倍。发芽糙米中含有植酸、阿魏酸、生育三烯酚、食物纤维、Y-氨基丁酸和镁、钾、钙、 锌等人体能充分吸收和维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可谓人类21世纪的最佳主食。萌芽米所含有的营养成分和功效Y -氨基丁酸等-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Y -氨酪酸一有调节血压、镇定神经、减肥等功效;食物纤维——预防和治疗便秘、大肠癌,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肌酸一预防脂肪肝、动脉硬化;阿魏酸一抵御活性氧,抑制黑色素生成;生育三烯 )—抵御活性氧,保护肌肤,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植酸一抑制活性氧过多及黑色素生成,治疗贫血,预防高血压;钾、钙、锌、镁、铁一预防高血压、骨质疏松、动脉硬化、心脏病和贫血等症状。把目前食用的普通大米转变为食用功能性萌芽米,就会大大增强人体抵御现代疾病的能力,大大降低人们医疗成本,大大激活人脑神经,大大提高人体健康指数。根据萌芽米的这些卓越的功能性,日本有人把萌芽米称之为“神米”,“营养之王”。日本是世界各国对萌芽米研究最早,投入最多的国家。目前日本的萌芽米的价格平均高出大米一倍多,大多数日本家庭还是算计着购买萌芽米食品。受到市场购买力的限制日本萌芽米的产量没有达到预期值。但日本人对萌芽米知识的认知率是全球各国最高的,萌芽米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在日本几乎达到家喻户晓。这也极大鼓励了日本一些大学、 科研机构持续萌芽米功能研发的积极性。2007年底,湖北唯天粮食产业公司与武汉工业学院联合研制开发的萌芽米生产线竣工投产,填补了湖北省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华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也相继研发出萌芽米的生产技术。申请号为 200810027889. 7的“一种发芽米的加工方法”,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发芽米的加工方法,包括新鲜糙米原料的挑选、清洗、超声波催芽、浸泡、发芽、热风与微波结合干燥、冷却和包装等步骤。该发明是使用了糙米作为原料,由于糙米保留了外层保护组织,其农药含量会比精米高出出数十倍,甚至数百倍;所以,糙米食品在选择过程中稍有不当,或在食用有农药残留的糙米时不经过消毒处理就会对人类健康有很大的不利因素。申请号为200910043462.0的“一种精白保胚发芽米的生产方法”,该发明提供了一种精白发芽保胚米的生产方法,主要步骤是稻谷一砻谷一除杂一筛选一优质糙米一分级一清洗消毒一浸泡一发芽一水洗一干燥一保胚机轻碾一壳聚糖涂膜一干燥一精白保胚发芽米。该发明所述的工艺过程中,原料糙米应用了臭氧水溶液浸泡消毒,消毒过程仅维持几分钟,是达不到消毒效果的;另外该工艺使用了激素——赤霉素来浸泡原料糙米来提高发芽率,是不符合绿色生产要求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以上的技术不足而提供全新的一种萌芽米的生产方法,具体包括选择当年产收的优质稻谷为原料;用臭氧发生器和气液混合泵制作的臭氧水溶液将稻谷浸泡消毒;再经过冷水及温水交替浸泡后放置在30 33°C、相对湿度为85 90%的环境下催芽成萌芽稻谷;将萌芽稻谷在低温状态下烘干后加工成萌芽米。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I、一种萌芽米的生产方法,技术方案中生产工艺步骤如下(I)选料选择当年产收、新鲜无霉变、无杂质、精筛去空稻壳的优质稻谷为原料;(2)消毒用臭氧发生量为50g/h臭氧发生器和气液混合泵制作的臭氧水溶液将稻谷浸泡消毒,消毒50 60分钟后将臭氧水溶液排放完;(3)浸泡经过消毒处理的稻谷用干净的清水中浸泡35 40小时后将水排放完, 再用40 45°C的温水浸泡10 15分钟,然后把稻谷捞起并浙干水分;(4)催芽在干净、无污染的催芽室内,将经过浸泡处理的稻谷平推铺在干净、无杂质的水泥地板,推铺厚度为5 6cm,稻谷面上铺一层干净且湿透的编织袋,催芽环境的温度调控在30 33°C、相对湿度为85 90%;经过20 24小时催芽后,稻谷破胸露白既完成催芽过程;(5)烘干将萌芽稻谷通过稻谷干燥机在40°C下进行烘干,烘干至稻谷水分含量为13 14% ;(6)脱壳去皮胚将烘干过的萌芽稻谷通过砻谷脱壳后再进行碾制去皮胚,加工成为萌芽大米;(7)包装将萌芽大米按量包装成成品。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既有如下优点I、本发明所提出的生产工艺简单、易实施。2、本发明创新点是直接用稻谷来催芽成萌芽稻谷,再加工成成品萌芽米;稻谷原料资源广泛,垂手可得。3、本发明在实施过程中,稻谷是经过高浓度的臭氧水溶液进行消毒处理,能有效氧化稻谷表面农药,降低农药残留量,保障萌芽米产品的品质;所述的臭氧水溶液是由臭氧发生器和气液混合泵制作而成,臭氧气体有效的和水结合在一起,臭氧气体不易流失,消毒效果明显。4、本发明在实施过程中,稻谷经过冷水及温水交替浸泡,在浸泡过程中对水温的要求及浸泡时间上安排都很科学、合理,催芽环境也按照稻谷萌芽需要的最佳温、湿度来调控,由此来提高了稻谷的萌芽率及缩短萌芽时间。5、本发明在实施过程中,稻谷经过长时间的浸溃,谷壳、皮层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溶于水而渗透入米粒内层;米粒外层的淀粉糊化,因胚和糊粉层在碾米过程中易于保留在米粒上;同时还可减少加工过程中的碎米率,提高出米率。6、本发明在实施过程中,萌芽稻谷是在低温状态下烘干的;通过这样的技术措施有效的降低萌芽稻谷的爆腰率,因为爆腰粒是直接影响稻谷的成品米的出品率和食味。7、通过本发明生产出来的萌芽米其综合营养指标大大超营普通大米。8、通过本发明生产出来的萌芽米对人体的机能上,几乎对现代人亚健康问题有着神奇的改善作用。9、通过本发明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成本低、效果佳、前景好,值得大力推广。 本发明涉及粮食深加工的一种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萌芽米的生产方法。更具体的是直接用稻谷来催芽成萌芽稻谷,再加工成成品萌芽米;在实施过程中,用臭氧发生器和气液混合泵制作的臭氧水溶液将稻谷浸泡消毒,能有效氧化稻谷表面农药,降低农药残留量,保障萌芽米产品的品质;稻谷经过冷水及温水交替浸泡后放置在30~33℃、相对湿度为85~90%的环境下催芽成萌芽稻谷;将萌芽稻谷在低温状态下烘干后加工成萌芽米。通过本发明生产出来的萌芽米产品其综合营养指标大大超营普通大米,对现代人亚健康问题有着神奇的改善作用。产品生产成本低、效果佳、前景好。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