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干燥机及洗涤干燥机的制作方法利用可连续进行从洗涤到干燥的洗涤千燥机的衣物的干燥,通过利用送风 风扇和热源来制作高温、低湿度的空气,并将它吹入洗涤桶内,提高衣物的温 度,从衣物蒸发水分,并将已蒸发的水分向机外排出来进行。作为已蒸发的水分的除去方法,有直接向洗条干燥机外排出的排气方式 (总是供给新的空气)和将蒸发的水分冷却并使其结露而除去水分的除湿方式 (使相同的空气循环),而在家庭中多使用不向设置有洗涤干燥机的室内排出 水分的除湿方式。洗涤干燥机要求(l)干燥时间要短、(2)消耗电力要少、(3)干燥质量 良好(衣物的褶皱少)、(4)对衣物的损伤要少、(5)运转噪音要小等。其中,对于(1)和(2),有通过将空气的流量和温度根据干燥的进展情 况适当地控制而有效进行干燥的洗涤干燥机。而且,有4吏洗涤桶内的衣物的运 动变得良好,并从衣物有效地蒸发水分的洗涤干燥机。进而,有作为除湿方式 利用水冷方式,并使冷却水均匀地在风道的壁面全体上均匀地流动而提高与高 温多湿的温风的热交换效率的洗涤干燥才/L。制加热器的输入)的低温干燥过程的洗涤千燥机。对于(3),由于褶皱是通过 在干燥中衣物缠绕或扭曲而产生,因此有衣物的缠绕和4丑曲难以产生的洗涤干 燥机。对于(5),在滚筒式洗涤干燥机中产生因不平衡旋转而引起的运转噪音。 有关洗涤干燥机的专利文献举出如下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3曰本特开昭62 - 4429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9 - 774号公报,
日本特开2005 - 080946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2 - 346272号7>才艮。
即使没有缠绕和扭曲,但是若衣物的量相对于干燥机的容积变多,则不能 使衣物充分地展开,因此衣物依旧在折弯的状态下进行干燥,产生褶皱。作为 一例,用市场上销售的衣物干燥机(滚筒容积62L (a)、 77L (b)、 99L (c) 的三种)干燥了 2kg的衣物时的衣物(棉的睡衣裤)的照片表示在图13中。 由此可知滚筒容积越大褶皱越少。
这样,虽然一直以来知道容积越大可越减少褶皱,但是在家庭用洗涤干燥 机中,由于存在设置场所的面积和向设置场所的搬入路径(走廊和门)的限制, 洗涤干燥机的大小有限,难以确保充分的容积。
因此,只有将介意干燥质量的衣物与其它 一般的衣物分开,减少衣物的量 进行干燥的方法。但是,多次进行费时间的干燥是不现实的,很多人将这种衣 物以吊挂晾晒进行干燥,而不利用干燥机。
在干燥运转上所花的时间比洗涤运转时间长,因而要求干燥运转的噪音降 低。在干燥运转中,还开动与旋转滚筒的旋转一道循环干燥空气的送风^4勾。 送风机构也成为噪音的产生源。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送风机构(送风单元) 的噪音降低的干燥机或洗涤干燥机。
本发明在具有容纳衣物的旋转滚筒、驱动该旋转滚筒的马达以及支撑上述 旋转滚筒的机箱,并进行干燥运转的洗涤干燥机中,其特征是,
设置在上述干燥运转中向上述旋转滚筒内送风的机构,并在该机构的吸入 口的跟前设置有消音器。
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采用本发明,由于在送风机构的吸入口的跟前设置有消音器,因此,能够 实现送风机构的噪音降低。
图1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表示滚筒式洗涤干燥机的外观图。 图2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切断滚筒式洗衣机的机箱的一部分而表示内 部构造的立体图。图3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拆卸滚筒式洗衣机的背面盖而表示内部构造 的后一见图。
图4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表示滚筒式洗衣机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5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切断滚筒式洗衣机的机箱的上部而表示内部 构造的俯3见图。
图6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图2所示的洗涤干燥机的控制系统的方框线图。
图7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设置有温风吹出口的外桶盖的主视图。 图8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图7中的温风吹出口的A - A剖视图。 图9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风速和干燥后的衣物的质量的官能评价值的 实验结果。
图IO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测定送风单元的流量压力特性的装置。 图11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表示官能评价值和衣物的质量状况的照片。 图12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从喷嘴吹出的高速的风与衣物碰撞时的模 式图。
图13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表示衣物干燥机的滚筒容积和干燥后的衣 物质量状态的一例的照片。
图14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表示图6所示的控制系统的控制器中的微 机所进行的控制处理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15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送风单元28的剖视图。
图16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以拆卸了主风扇罩的状态放置了叶轮的状 态的俯^L图。
图17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拆除了风扇盖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8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用来便于理解叶轮101的叶片101c的入口 出口的剖^L图。
图19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叶轮的剖视图。
图20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叶轮的俯视图。
图21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是拆除了侧板的叶轮的俯视图。
图22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是从驱动用马达观察了送风单元的俯视图。
图23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是图22的A - A剖视图。
图24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是图22的一部分^:大图。
图25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是中央防振橡胶的主视图。
图26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是中央防振橡胶的侧视图。
图27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是图25的A - A剖视图。
图28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是图24的一部分(外周防振橡胶)放大图。
图29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是表示送风单元的振动才莫式的图。
图30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是用频率、及噪音电平的测定值(中央
防振橡胶、外周防振橡胶的橡胶硬度均为40)表示了送风机构(送风单元)
的噪音的曲线图。
图31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是用频率、及噪音电平的测定值(中央 防振橡胶的橡胶硬度均为40度、外周防振橡胶的橡胶硬度均为IO度)表示了 送风机构(送风单元)的噪音的曲线图。
图32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是在风扇盖上安装了消音器时的俯^L图。
图33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是图32的E - E剖视图。
图34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是消音器的剖视图。
图35是在本实施例的吸气通道33上安装了消音器时的俯视图。
图36是图35的E-E剖视图。
图中
l-机箱,2-外桶,2d-外桶盖,3-洗涤兼脱水桶,4、 28a-马达,6 -操作面板,8-干燥过滤器,9-门,16-给水电磁阀,27-过滤器通道,28 -送风单元,28b-风扇罩,28d-主风扇罩,28e-风扇盖,29-干燥通道, 31-力口热器,32-温风吹出口, 32d-喷嘴,33-吸气通道,33a-喇叭口, 38 -控制装置,101-叶轮,105-防振橡胶,106-涡旋管,107-管口, 115-排出口, 200-送风单元,201-风扇叶轮,202-风扇罩,204-驱动用马达, 205 -中央防振橡胶,206-外周防振橡胶,301a、 301b-消音器。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使用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例的滚筒式洗涤干燥机的外观图,图2 是为了表示内部构造而切断机箱的一部分而表示的立体图,图3是为了表示内 部构造而拆卸了背面盖的后视图,图4是表示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图5是为了 表示内部构造而切断机箱的一部分而表示的俯视图。
l是构成外4仑廓的机箱。机箱l安装在底座lh上,包括左右侧板la、 lb、 前面盖lc、背面盖ld、上面盖le、下部前面盖lf。左右侧板la、 lb用-字 形的上加强件(未图示)、前加强件(未图示)、后加强件(未图示)结合,包 括底座lh形成箱状的机箱1,作为机箱具有足够的强度。
9是堵住设在前面盖lc的大致中央的用于取出放入衣物的冲殳入口的门, 由设在前加强件上的铰链可开关地支撑。通过按压门开放按钮9d使锁定机构 (未图示)脱离而打开门,通过将门按压在前面盖lc上从而被锁定关闭。前 加强件与后述外桶的开口部同心,具有用于取出放入衣物的圆形的开口部。
6是设在机箱1的上部中央的操作面板,具有电源开关39、操作开关12、 13、显示器14。操作面板6与设在机箱1下部的控制装置38电连接。
3是可旋转地被支撑的圓筒状的洗涤兼脱水桶(旋转滚筒),在其外周壁 及底壁上具有用于通水及通风的多个贯通孔,在前侧端面上设有用于取出放入 衣物的开口部3a。在开口部3a的外侧具有与洗涤兼脱水桶3 —体的流体平衡 器3c。在外周壁的内侧设有多个轴向延伸的提升器3b,在进行洗涤、干燥时 若旋转洗涤兼脱水桶3,则衣物反复进行用提升器3b和离心力沿着外周壁提 升并以重力落下的运动。洗涤兼脱水桶3的旋转中心轴做成水平或倾斜成开口 部3a侧高。
2是圆筒状的外桶,在同轴上内部包含洗涤兼脱水桶3,前面开口,在后 侧端面的外侧中央安装马达4。马达4的旋转轴贯通外桶2,与洗涤兼脱水桶 3结合。在前面的开口部设有外桶盖2d,可向外桶内储水。在外桶盖2d的前 侧中央,具有用于取出放入衣物的开口部2c。本开口部2c和设在前加强件37 上的开口部用橡胶制的波紋管IO连接,通过关闭门9来水密封外桶2。在外 桶2底面最下部设有排水口 2b,连接排水软管26。在排水软管26的中间部位 设有排水阀(未图示),通过关闭排水阀进行给水来向外桶2储存水,打开排水阀将外桶2内的水向才几外排出。
外桶2由将下侧固定在底座lh上的吊架5 (由螺旋弹簧和緩沖器构成) 所防振支撑。而且,外桶2的上侧由安装在上部加强部件上的辅助弹簧(未图 示)所支撑,以防止外桶2向前后方向翻倒。
19是设在机箱1内的上部左侧的洗涤剂容器,从前部开口安装抽屉式的 洗涤剂盘7。在^L入洗涤剂类的场合,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将洗涤剂盘 7拉出。洗涤剂容器19固定在机箱1的上加强件上。
在洗涤剂容器19的后侧,设有给水电磁阀16和浴池水给水泵17、水位 传感器(未图示)等与给水有关的部件。在上面盖le上设有来自自来水龙头 的给水软管连接口 16a、浴池的剩余热水的吸水软管连接口 17a。洗涤剂容器 19与外桶2连接,通过打开给水电磁阀16或运转浴池水给水泵17,对外桶2 供给洗涤水。
29是纵向设置在机箱1的背面内侧的干燥通道,通道下部用橡胶制的褶 皱管B29a与设在外桶2的背面下方的吸气口 2a连接。在干燥通道29内内装 水冷除湿机构(未图示),从给水电磁阀16向水冷除湿机构供给冷却水。冷却 水沿着干燥通道29的壁面流下并从吸气口 2a进入外桶2且从排水口 2b排出。
干燥通道29的上部,与沿前后方向设置在^/L箱1内的上部右侧的过滤器 通道27连接。在过滤器通道27的前面具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插入有抽屉式 的干燥过滤器8。从干燥通道29进入到过滤器通道27的空气,流入到干燥过 滤器8的网状过滤器8a而除去线头。干燥过滤器8的清扫通过^:出干燥过滤 器8并取出网状式的过滤器8a来进行。另外,在过滤器通道27的干燥过滤器 8插入部的下面设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与吸气通道33连接,吸气通道33的另 一端与送风单元28的吸气口连接。
送风单元28包括驱动用的马达28a、风扇叶轮(未图示)、风扇罩28b。 在风扇罩28b上内装加热器31,加热从风扇叶轮送来的空气。送风单元28的 排出口与温风通道30连接。温风通道30通过橡胶制的褶皱管A30a、褶皱管 接头30b与设在外桶盖2d上的温风吹出口 3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送风 单元28设在机箱1内的上部右侧,因此温风吹出口 32设在外桶盖2d的右存牛 上方位置,尽量缩短了到温风吹出口 32的距离。在排出口 2b、送风单元28的吸气口及排出口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未图示)。 关于展平洗涤干燥时所产生的衣物褶皱的"褶皱展平,,进行说明。 将高速的风直接吹在衣物上,用风力来展平产生于衣物上的褶皱。为此,
对于送风单元所需的性能,在后名又述。使用图7、图8说明温风吹出口 32的 详细内容。图7是温风吹出口 32设置部的外桶盖2d的主视图,图8是图7 的以双点划线A-A切断表示的温风吹出口 32的剖视图。
温风吹出口 32从外桶盖2d的前侧沿着开口部2c设置,内部形成有流路 32b、 32c。在温风吹出口 32的入口安装有褶皱管接头30b,在流路32c的出 口形成有喷嘴32d。外桶盖2d的开口部2c的内径和洗涤兼脱水桶3的开口部 3a的内径_没定为大致相同,以防止衣物进入洗涤兼脱水桶3与外桶盖2d的间 隙中。因此,将温风吹出口 32的出口部32a形成为比开口部2c的内周面还靠 内侧突出,并使喷嘴32d向洗涤兼脱水桶3内开口。通过这样,从喷嘴32d 喷出的温风可直4妄吹到洗涤兼脱水桶3内的衣物上。
此外,若出口部32a的突出量过多,则阻碍洗涤和干燥时的衣物的运动, 因此如图7所示,将喷嘴做成扁平切口形状来减少突出量,且使开口部2c和 出口部32a的表面形状平滑地变化。另外,流路32b和流路32c做成无多余的 突起和急剧的流动方向的变化,且向喷嘴32d流路面积逐渐减少。通过这样, 能够减少在高速的风流过流路32b、 32c时产生的压力损失和流体声音。
干燥运转时的风的流动如下。若运转送风单元28,并对加热器31通电, 则从喷嘴32d向洗涤兼脱水桶3内吹入高速的温风(箭头41 ),吹到潮湿的衣 物上,对衣物进行加温使得水分从衣物蒸发。成为高温多湿的空气从设在洗涤 兼脱水桶3上的贯通孔流到外桶2,从吸气口 2a吸入到干燥通道29内,并在 干燥通道29内从下往上流动(箭头42)。在干燥通道29的壁面上,流下来自 水冷除湿机构的冷却水,高温多湿的空气通过与冷却水接触而被冷却除湿,成 为干燥的低温空气而进入过滤器通道27 (箭头43 )。通过设在过滤器通道27 上的网状过滤器8a而除去线头,并进入吸气通道33,吸入到送风单元28(箭 头44)。而且,用加热器31再次加热,吹入洗涤兼脱水桶3内,以此循环。
图9是调查了在进行了如上所述的干燥运转的场合的从喷嘴32d喷出的风速和干燥后的衣物的质量状况的结果的一例。风速和风量通过改变马达28a的 转数和喷嘴32d的面积来进行了调节。此外,风速是才艮据测定了送风单元28 的流量压力特性的结果而计算的值。流量压力特性用图IO所示的装置进行了 测定。在均压箱的吸气口和送风单元28的排出口上安装节流孔,在对节流孔 的直径和马达28a的转数进行各种变更的同时测定流量和送风单元28的吸气 口及排出口的压力,求出了流量压力特性。而且,测定了将送风单元28安装 在洗涤干燥机上时的送风单元28的吸气口和排出口的压力,根据上述流量压 力特性求出了流量,以将该流量用喷嘴面积除的值作为风速。
实验条件如图中所示,试验机是具有直径为600mm且容积为75L的洗涤 兼脱水桶的滚筒式洗涤干燥机,布量为2kg。质量的评价是用各种衣物进行的, 而表示的是起褶皱最明显的较薄的棉睡衣裤的结果。评^f介是根据目视的5阶段 的官能评价,将对官能评价值的质量状况的例子表示在图11中。上喷嘴是在 上述的位置上设置有喷嘴32d的场合(外桶盖2d的右斜上方位置),下喷嘴是 设置在外桶盖2d的下部的场合。使来自喷嘴32d的风的吹出方向大致朝向洗 涤兼脱水桶3的底壁中央。结果是评价者3名的平均值。
从图中可知(A)随着风速变高质量变好。但是若风速过高则反过来质 量恶化(依据上喷嘴1.5mVmin的数据);
(B) 若是风速相同则流量多的一方质量更好,但是流量1.5m3/min和 1.7m3/min之差较小;
(C) 若以相同的风速、流量比较,则下喷嘴的质量比上喷嘴好。
这样,虽然风速越高则质量越好,而最好流量也多些。因此,不是加大某 一方,而是最好考虑两者的平衡来设定。具体来讲,需要并不仅仅考虑质量, 还要考虑电流值(在家庭用的商用电源的场合,送风单元28和加热器31、马 达4、控制装置38用电共计为15A以下)和干燥性能、风所循环的通道的流 路面积、向洗涤干燥机的安装等来决定风速和流量。
若官能评价值为4以上,则即使直接穿着干燥后的衣物不满也少。为了用 本试验机使官能评价值达到4以上,在上喷嘴的场合,有必要在流量为 1.5mVmin时风速为90m/s以上,但由于存在若风速过高则质量恶化的倾向, 因此,将风速最高也要抑制在130m/s左右为宜。另夕卜,在风速100 120m/s质量最好。在下喷嘴的场合,有必要在流量为1.5mVmin时风速为60m/s以上, 但由于在80m/s以上质量状况几乎不变,因此,最大也以80m/s左右为宜。用 来产生上述风速的喷嘴面积,在上喷嘴的场合为l卯 280mm2,在下喷嘴的场 合为310 415mm2以下。因此,在送风单元28上需要使上述流量从上述面积 的喷嘴足以流过的性能。在本实施方式例中,喷嘴位置为上喷嘴且喷嘴面积为 250mm2 (宽度50mmx高度5mm的切口状),送风单元28其风扇叶轮直径为 140mm、叶片厚度为7mm且转数为每分钟16000转。由此风扇排出压力成为 大约7500Pa (空气溫度30。C时),在流量约为1.5mVmin时得到约为100m/s 的风速。
在不容易起褶皱的衣物的场合,以比上述风速低的值也能得到官能评价值 4以上的质量,但一般是同时干燥各种衣物,所以配合容易起褶皱的衣物而决 定风速为宜。
使用图12来说明通过将高速的风吹到衣物上来减少衣物褶皱的理由。图 12 (a)是从喷嘴32d喷出的高速的风41与衣物碰撞时的模式图。在此,表示 在衣物的背面有其它衣物的情况。若风与衣物碰撞,则在衣物上作用以风张开 的力(箭头(1 ))、以及由与衣物碰撞后改变流动方向而沿着衣物表面流动的 风所左右拉伸的力(箭头(2))。用该(1)和(2)的力来展平衣物的褶皱。 在洗涤兼脱水桶3内的衣物的量多的场合,在直接吹到风的衣物的周围有^f艮多 其它衣物而不能自由运动,因此主要以(1)的力来展平褶皱。在衣物的量少 的场合,衣物自由运动,吹到风的衣物在向风的流动方向压平的同时变成风幡 那样,并由沿衣物表面流动的风所引起的(2)的力而展平褶皱。在衣物的量 少的场合,干燥中衣物展开,难以产生褶皱,所以在此考虑(1)的力。
(1)的力F,如图12 (b )所示,若将从喷嘴32d吹出的风的流量设为Q、 风速设为V,则与Q和V之积成比例。另外,若将喷嘴32d和衣物的距离设 为X,则力F与V成比例、与X成反比。但是,在喷嘴32d与衣物的距离非 常小的场合(在喷流的中心区域、圓形喷嘴的场合、从喷嘴到约为喷嘴直径的 6倍的位置),则F与V成比例而与X无关。因此,为了加大F,要么增加流 量Q要么增加风速V,或者减小X即可(使衣物靠近喷嘴)。图9所示的质量 结果可据此"i兌明。为了增加流量Q,需要提高送风单元28的风扇的转数,或增加风扇的外 径和叶片高度。而且,加大温风通过的通道的面积而减小压力损失比较好。尤 其是,在除湿上使用水的水冷方式的场合,若在干燥通道29内流动的空气的 流速过快,则产生冷却水被风吹散的现象。若冷却水到达过滤器8a或加热器 31,则由于导致干燥效率的大幅度的降低,因此必须加大干燥通道29的流i 各 面积。因此,若大幅度增加流量,则使通道和送风单元的尺寸大型化,导致机 箱l的尺寸的大型化,因而难以将洗涤干燥机设置到家庭中。
另一方面,为了增加风速V,将送风单元28做成压力型送风单元而减小 喷嘴面积即可。在作为送风单元28使用一般的涡轮风扇的场合,有以低的转 数使风扇叶轮大直径化的方法、以及在依旧保持风扇叶轮的直径小的情况下提 高转数的方法,而高速4t转化具有可安装在与以往相同的机箱上的优点。
从图9所示的质量的实验结果中发现了若风速过高则质量恶化的现象。这 用上述内容不能说明。若观察实验中的衣物的运动,可知若风速过高则由于风 的势头而产生如衣物扭曲的现象。因此,这就是质量恶化的原因。
为了减小喷嘴32d和衣物的距离X,在干燥时衣物必经之处附近设置喷嘴 32d即可。因此,将喷嘴32d的位置设置在提升器3b提升衣物的位置、即洗 涤兼脱水桶3的下侧(外桶盖2d的下侧)即可。如图9所示,由于通过将喷 嘴设置在下面,即使风速为60m/s左右也能使质量较好,因此,与喷嘴在上面 的场合相比,具有可降^^送风单元28的压力和流量(能够降低风扇叶轮的转 数)的优点。而且,若喷嘴在下面,则风的吹出方向和重力的方向相反。由于 在风吹到衣物上时,衣物因衣物的自重而难以逃脱,作用在衣物上的力F不衰 减,因此,具有可进一步4M量良好的优点。
在将喷嘴32d设在下侧的场合,将干燥通道29和送风单元28设在外桶2 的下侧更能在安装上变得紧凑。但是,由于洗涤时的洗涤水从喷嘴32d进入并 流入送风单元28内,因此需要做成设置水的浸入防止机构的防水型送风单元 等的对策。
在本实施方式例中,由于将喷嘴32d设在外桶盖2d的右斜上方位置,因 此,不用担心洗涤水浸入。在这种场合,有必要适当控制洗涤兼脱水桶3的转 数,将衣物提升至喷嘴32d附近,并尽量使高速的风直接吹到衣物上。衣物通过由洗涤兼脱水桶3的旋转所引起的离心力和提升器3b而向上方提升。因此, 转数根据洗涤兼脱水桶3的直径有最佳值,直径越大转数越低。但由于也有因 重力而快速下落的衣物,且无法避免喷嘴和衣物的平均距离变得比将喷嘴设置 在下侧的场合还长,因此,有必要如图8所示那样提高喷嘴出口的风速。
这里,详细说明送风单元28。图15是送风单元28的剖视图。图16是以 拆卸了主风扇罩的状态放置了叶轮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7是拆除了风扇盖的 状态的俯视图。图18是用来便于理解叶轮101的叶片101c的入口出口的剖视 图。图19是叶轮的剖视图。图20是叶轮的俯视图。图21是拆除了侧板后的 俯视图。
送风单元28包括马达28a;以及由内部包括叶轮101的主风扇罩28d 和风扇盖28e构成的风扇罩28b。在风扇盖28e上"&有在中央具有圆形开口且 剖面包括具有曲率的部分和圓环状的部分的喇p八口 33a,构成为叶轮IOI的圓 环部101f和喇叭口 33a的圆环状部分重叠。此时,喇叭口 33a的圆环状的部 分进入内侧。
叶举仑IOI包括固定在马达28a的旋转轴102上的主斧反101b;叶片101c; 以及在中央具有开口的侧^反101a。主板101b由加强^反101d和加强^反101e所 夹入,由铆接部11 la和铆接部11 lb所固定。该铆接部11 la和铆接部11 lb每 隔一个通过从叶片 一侧和与叶片相反的一侧加力并通过铆接而固定。在侧板 101a上设有与主板101b大致平行的部分和其中央部向与主板101b相反的方 向弯入的弯曲部101g和形成吸入口的圓环部101f。
叶片101c做成相对于叶轮101的旋转方向109从内径一侧一直到外径一 侧逐渐后退的形状。这种叶片一般也称为后向叶片,使用了具有这种叶片形状 的叶轮的风扇也称为涡轮风扇。具有向旋转方向前进的形状的叶片称为前向叶 片,使用了具有这种叶片形状的叶轮的风扇也称为西洛克风扇或多叶片风扇。
在叶片101c上在其两侧分别设有5个突起(未图示),将这些突起插入到设 置于侧才反101a和主板101b上的与叶片对应的各5个长方形孔(未图示)中,从 两侧加力并弄瘪突起而固定。作为该方法,若一边施加超声波一边进行则可使 铆接时的高度较小。在该实施例中叶片101c为8片,将这些全部定位在主板 101b和侧板101a上后进行铆接作业。使铆接部中最靠近内径的铆接部110a不触及侧板101a的弯曲部101g。另外,使叶片101c的前端也不触及侧板101a 的弯曲部。
在叶轮101中,侧板101a和主板101b以及叶片101c是金属制品,特别 使用铝。在该场合,使用在铝中也强度最高的超硬铝。加强板101d和加强板 101e是铁制品,在该场合使用不易腐蚀的不锈钢。两个加强板101d和101e 使用其外径互不相同的板,由此可在施加了各种外力时緩和应力集中。
在由主风扇罩28d和风扇盖28c形成的内部空间形成有涡旋状的流路。该 涡旋状的流路为涡旋管106,起着将从叶轮101排出的流动一边减速一边作为 静压回收的作用。在涡旋管106的出口有管口 107,在风扇盖28c—侧设有管 口 107a,在主风扇罩28d—侧设有管口 107c、切口 107d、管口 107e。在管口 107的下游设有加热器31,在其下游设有排出口 115。
主风扇罩28d和马达28a在其中央部分介入防振橡胶105而支撑,虽未图 示,但在马达28a的马达工程塑料和主风扇罩之间也介入四个防振橡胶而支 撑。此外,使防振橡胶105兼备气密功能以防空气从主风扇罩28d流出。
下面说明送风单元28内的空气的流动。若马达28a旋转则叶轮101旋转, 随之,空气如箭头117所示那样通过过滤器通道27并经吸气通道33内的吸气 流路33b从喇叭口 33a向叶轮101流入。如箭头116所示,在叶轮101所升压 的高速空气从叶轮的整个周边排出(箭头118)并在涡旋管106聚集,与此同时 被减速,并且如箭头119所示那样从管口 107和风扇罩28b的间隙向下游流动, 由加热器31所加热后通过排出口 115而从送风单元28排出。
叶轮101的外径为140mm,使它以16000r/min旋转,而在该条件下叶轮 101的圓周速度约为117m/s,作为送风单元的输出约为200W。为了得到如此 大的输出和压力上升,需要确保强度,因而用金属、特别用铝制做了叶轮IOI。 由于铝的导热性良好,因此,在马达28a所产生的热借助于旋转轴102由叶轮 101接受,并从叶轮101向空气中放出。由此冷却马达28a,与此同时,将马 达28a的废热向空气供给,从而也可用于无需提高干燥系统的空气湿度就提高
温度o
另外,即便使叶片101c较薄也可确保强度,因而即便增加叶片片数也可 较宽地选取叶片之间的流路,因此,可减小叶轮IOI内的流动摩擦阻力。
14再有,由于铝容易4i伸,因而可在侧板101a上制作弯曲部101g和圆环部101f,因此,可估文成与喇叭口 33a的圆环部平行,另外,可加大与喇叭口 33a的距离,周而可做成不易受通过两个圆环部的间隙流入的漏流的影响,从而紊流不易进入叶片之间,可使噪音较小,并且能够减小流体阻力。另夕卜,虽然取两个圆环部的间隙为2mm,但也可使该间隙大小为一定,因此,可得到在叶轮相对风扇罩28b移动时,漏流的量不易变化这种效果。
吸气通道33将从干燥通道29流入的空气从图15的左侧接入,因此在到达喇叭口 33a时的流动上存在偏离。由于叶4仑101的叶片101c的前端位于弯曲部101g的后侧,因此,不易受该偏流的流动影响,防止流体阻力的增大,并且可抑制由流动紊乱所引起的噪音的产生,从而可P争低噪音。
由于将叶轮101的叶片101c的出口切口成三角形,因此可错开出自叶轮101的流动所流入管口 107的时机,可错开来自叶轮IOI的速度周期性地变动的流动所流入管口 107的时机,因此,可减小以叶轮的叶片和转数之积为基本值的其整数倍频率的噪音即所谓的叶片音。另外,若设有三角形切口则在组装叶轮101时,容易看出有切口一侧应为外侧,从而使得组装容易。这里,虽然做成三角形的切口 ,但也可以斜向倾斜。
这里所用的涡旋管106其扩张角为4度,而在大小上若有余量则也可以使用更大的扩张角。管口 107其前端部分形成为直线状,使其前端与叶轮101之间的距离约为15mm,以减小叶片音的增大。为了抑制叶片音的增大而在管口设置切口 107d,从而可使空气流通。利用该切口 107d可緩解在管口 107产生的压力变动,因此,叶片音的抑制效果较大。在该实施例中切口宽度为3mm,深度为5mm。虽然加大切口的宽度或者加大深度则叶片音的抑制效果变大,而也出现压力上升值变低之类的不理想的情况。此外,由于该切口 107d的大部分都位于不触及叶轮101的侧板101a的位置,因此,压力上升值几乎不降低,叶片音的抑制效果较大。
此外,若使用涡轮风扇,则与西洛克风扇相比,可使从叶轮101排出的流动更为低速,即便是小涡旋管(扩张角小的涡旋管)减速量也较少,从而可减小损失,因此,具有即便在空间上无余量且无法较大地选取涡旋管的洗涤干燥机中也能较大地提高性能的特征。另外,由于也可以使叶轮的宽度较小,因此,可实现省空间化。另外,可使流体在叶片101c的整个宽度(图18的上下方向)范围内流动,因而不易形成由流体分离等引起的空气滞留处,因此,也具有可防止纤维絮滞留而附着在叶片101c上的优点。
此外,为了满足风扇排出压和风量,优选将10000 20000r/min作为叶轮的转数,将叶轮的外径为120mm 180mm程度。
图6是洗涤干燥机的控制装置38的方框图。50是微机,与连接在各开关12、 13、 13a上的操作按钮输入电路51和水位传感器34、温度传感器52连接,接收用户的按钮操作和洗涤工序、干燥工序中的各种信息信号。从微机50的输出与驱动电路54连接,并与给水电磁阀16、排水阀25、马达4、送风单元28、加热器31等连接,控制它们的开关和旋转、通电。另外,与用于向用户通知洗衣机的动作状态的七段发光二极管显示器14和发光二极管56、蜂鸣器57连接。
上述微机50在按压电源开关39而接通电源时开始起动,执行如图14所示的洗涤及干燥的基本的控制处理程序。(步骤S101)
进行洗涤干燥机的状态确认及初始设定。
(步骤S102) .点亮操作面板6的显示器14,根据来自操作按钮开关13的指示输入来设定洗涤/干燥过程。在没有指示输入的状态下,自动设定标准的洗涤/干燥过程或上次实施的洗涤/干燥过程。例如,在指示输入了操作按钮开关13a的场合,设定干燥的高质量过程。(步骤S103)
监视来自操作面板6的开始开关12的指示输入并分支处理。(步骤S104)
进行洗涤。洗涤依次进行洗涤、中间脱水、漂洗、最终脱水,与一般的滚筒式洗涤干燥冲几相同,所以省略详细说明。(步骤S105)
确认是否设定好洗涤干燥过程并分支处理。在仅设定洗涤过程的场合,结束运转。
16(步骤S106)
在已设定洗涤干燥过程的场合,进行温风脱水。温风脱水以低速旋转来运转送风单元28,并对加热器31通电(强才莫式)而使温风吹入洗涤兼脱水桶3内从而提高衣物的温度。同时,使洗涤兼脱水桶3高速旋转并从加温的衣物有效地脱去水分(由于温度上升则水的粘性下降,因此可有效进行脱水)。在本实施方式例中,将送风单元28的转数设定为每分钟11000转。其理由是,为了防止超过容许电流值(15A)。(步骤S107)
进行干燥运转l。送风单元28低速旋转,加热器31以强模式运转,反复进行洗涤兼脱水桶3的正反旋转,在调换洗涤兼脱水桶3内的衣物的位置的同时,将高温的温风吹到衣物上。衣物全体的温度上升,水分从衣物蒸发。(步骤S108)
确认是否设定好高质量过程并分支处理。在为高质量过程以外的过程的场合,进行步骤S107直至干燥结束。(步骤S109)
确认从干燥开始的经过时间是否达到既定的时间并分支处理。规定的时间设定在衣物的干燥度(=干布的质量/湿布的质量)尚未达到0.9之前。
干燥如下进行。干燥的初期,在使衣物的温度上升的预热期间,为了使衣物的温度快速上升,将尽量多的热量给予衣物比较重要。在预热期间,从衣物的水分的蒸发少。
随着衣物的温度上升,从衣物的水分的蒸发变多,因此由于气化热使得衣物的温度上升变迟,不久加热和气化热达到平衡,衣物的温度变得大致一定(等速千燥)。若衣物的水分量变少则气化热减少,衣物的温度再次开始上升,若衣物的水分消失则成沙与温风大致相同的温度而结束干燥(减速干燥)。干燥度达到0.9附近时衣物的温度开始上升。
在衣物包含很多水分的时候,即使在衣物上起褶皱也能简单地弄平(这从在起褶皱的衣物上喷雾或用蒸汽给予水分则褶皱消失也可以知道)。但是,在依旧起褶皱的状态下干燥进行至干燥度9.0以上则褶皱被固定化。将固定化一回的褶皱在之后的工序中消除几乎办不到。因此,在干燥度成为0.9之前展平褶皱变得重要。
在实际干燥时,同时干燥材质和厚度不同的衣物,所以干燥度成为0,9的
时间也因衣物而不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例中,设定在最容易起褶皱的较薄
的棉衣物的干燥度成为0.8至0.85程度的时间。而且,由于干燥度达到0.9的时间因布量而不同,因此当然有必要根据布量来设定时间。(步骤SllO)
进行干燥运转2。在使洗涤兼脱水桶3的正反旋转依旧继续进行的情况下,使送风单元28高速旋转,并将加热器31设定为弱模式后,在洗涤兼脱水桶3内的衣物上吹高速的风,在展平褶皱的同时进行干燥。在高速旋转送风单元28时将加热器31设定为弱模式,是为了防止超过容许电流值。在本实施方式例中,将送风单元28的转数设定为每分钟16000转。每分钟16000转时的送风单元28的输入电流约为7A,加热器31约为6A,以马达4和控制装置38约为1A。
在本步骤中,由于加热器31成为弱模式,因此比步骤S107下降。尤其是若千燥度超过0.9则衣物的温度上升,逐渐接近温风温度,但是由于温风温度低,因此能够将衣物的温度抑制到较低,还具有能够减轻对衣物的损伤的优点。
干燥在利用温度传感器监视温风和冷却水排水温度的同时进行,在温度变化的比例达到规定的值时结束。
另外,也可以不实施步骤S107的干燥运转1,而从最初就进行步骤S110的干燥运转2。随着布量变多,洗涤兼脱水桶3内的里侧和前面侧的衣物的调换难以进行,温风所吹到的前面侧的衣物快速干燥。因此,通过v^人最初以高速旋转送风单元28,即使干燥速度有较大波动,也能够防止在快速干燥的衣物上起褶皱。
以上,根据上述的实施例,由于在干燥运转中对衣物直接吹高速的风,因而利用风撑开衣物,衣物的褶皱展平,从而能够实现褶皱少的干燥质量。
另外,在将吹出上述高速的风的喷嘴设置在旋转滚筒的上侧的场合,通过使风量为每分钟大约1.5立方米、风速为每秒钟90米到130米,可有效地展平衣物的褶皱。
另夕卜,在将吹出上述高速的风的喷嘴设置在旋转滚筒的下侧的场合,通过使风量大约为每分钟1.5立方米、风速为每秒钟60米到100米,可有效地展 平衣物的褶铍。通过/人衣物的下侧吹风,因下落的衣物自重而增加向衣物作用 的力,从而即使以较低的风速也能充分地展平褶皱。再有,由于从下落的衣物 的下侧吹风,使得衣物如降落伞那样张开,因而进一步加大展平褶皱的效果。
另外,由于作为送风单元的一部分使用叶轮,具备具有吸入口的前面板和 后面板,在前面板和后面板之间具有叶片,由于用金属制作叶片随着从中心侧 走向外径侧而向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后退的叶轮,因此,可引起高速的风, 且能够以较小的空间实现,另外,能够减小噪音。
下面关于作为送风的机构的送风单元的噪音降低,引用图22 图31进行 说明。
图22 图31所示送风单元借助于中央防振橡胶和外周防振橡胶弹性结合 了风扇罩和驱动用马达。
具体来讲,设置介入在风扇罩的中央部位和驱动用马达的中央部位的中央 防振橡胶和介入在风扇罩的外周侧部位和驱动用马达的外周侧部位的外周防 振橡胶,并使上述外周防振橡胶的橡胶硬度比中央防振橡胶的橡胶硬度还低。
由于借助于中央防振橡胶和外周防振橡胶实现了弹性结合,因而能够降低 送风单元的运转噪音。
在该实现了噪音降低化的送风单元的实施例中,以不同于先前的实施例之 处为主详细说明。对于与先前的实施例共通之处附注共通的符号而省略说明。
如图23、 24所示,送风单元200具有内置风扇叶轮201的风扇罩202; 转动风扇叶轮203的驱动用马达204;介入在风扇罩202的中央部位和驱动用 马达204的中央部位之间的中央防振橡胶205;以及介入在风扇罩202的外周 侧部位和驱动用马达204的外周侧部位之间的外周防振橡月交206。
中央防振橡胶205的橡胶硬度较高,外周防振橡胶206的橡胶硬度较低。 中央防振橡胶205的材质为NBR,橡胶硬度为30-50度程度。外周防振橡胶 206的材质为硅酮橡胶,橡胶硬度为10 30度程度。
相对于具备一个中央防振橡胶205,如图22所示,以等间隔具备多个(4 个)外周防振橡胶206。中央防振橡胶205、外周防振橡胶206使用具有经得起 干燥运转中上升的高温的耐热性的橡月交。风扇罩202具有主风扇罩202d和风扇盖202e。使主风扇罩202d和风扇 盖202e的外周对接嵌合而构成风扇罩202。主风扇罩202d和风扇盖202e用 耐热性的合成树脂制成。
位于驱动用马达204的相反一侧的风扇盖202e。在中央部位具有吸入用 的开口 202j。风扇叶轮201是涡轮风扇,利用前面所述的高速旋转,将空气从 风扇盖202e的开口 202j沿旋转轴心线方向吸入后向外周方向排出。
驱动用马达204具有贯通主风扇罩202d的中央并在风扇罩202的内部延 伸,并固定支撑风扇叶轮201的旋转轴204a。旋转轴204a旋转自如地支撑在 设置于驱动用马达204的壳体罩204b的两端侧的轴承(未图示)上。
在壳体罩204b的两端侧设有同心地形成于旋转轴204a的外侧的环状凹部 204c。置于壳体罩204b内的两端中央的轴承(未图示)固定支撑在凹部204c的 壳体罩204b的内部侧。
如图23、24所示,中央防振橡胶205与凹部204c嵌合而保持。如图25~27 所示,该中央防振橡胶205具有环状的底座部205a;竖立在底座部205a且 配置成辐射状的多个支隆起片205b;以及连接多个支隆起片205b的环状圏 205c、 205d。
由于支隆起片205b中央高高竖起,因而中央的环状圈205c竖立得比外周 的环状圈205d还高。由于用环状圈205c、 205d连接的中央较高的多个支隆起 片205b与凹部204c嵌合,因而可靠地进行中央防振橡胶205的稳定的保持。
另外,中央防振橡胶205具有环状的底座部205a;竖立在底座部205a 且配置成辐射状的多个支隆起片205b;以及连接多个支隆起片205b的环状圈 205c、 205d。因此,中央防振橡胶205尽管由橡胶硬度较高的橡胶形成,与内 部塞满的一块防振橡胶相比,还富于弹性,且防振功能优良。
中央防振橡胶205在中央具有旋转轴204a可通过的中央贯通孔205e; 以及设置于中央贯通孔205e的周边(与驱动用马达204相对的周边),并与驱动 用马达204抵接的马达侧环状气密突起205f。该马达侧环状气密突起205f与 驱动用马达204抵接从而保持与驱动用马达204的气密。
另外,中央防振橡胶205设置在环状的底座部205a,具有与风扇罩202 的主风扇罩202d抵接的多个(3条)风扇罩侧环状气密突起205g。该多个(3个)风扇罩侧环状气密突起205g与中央贯通孔205e同心设置,与主风扇罩202d 抵接而保持风扇罩202的气密。
这样,利用风扇罩侧环状气密突起205g、以及马达侧环状气密突起205f 来保持气密。因此,就来自贯穿主风扇罩202d且绕旋转轴204a存在的间隙的 空气渗漏而言,尽管压力比大气压大(涡轮风扇的场合大),但还是被防止。
另外,由于风扇叶轮201的吸引作用,在中央防振橡胶205上作用旋转轴 204a的轴心方向的压缩力。因此,进一步促进风扇罩侧环状气密突起205g、 及马达侧环状气密突起205f的气密,从而提高气密性。
中央防振橡胶205在底座部205a具有与主风扇罩202d卡合的卡合脚 205h。中央防振橡胶205的卡合脚205h与主风扇罩202d卡合,且中央防振橡 胶205的多个支隆起片205b与凹部204c嵌合,^Mv而限制风扇罩202和驱动用 马达204的位置关系。
以利用中央防振橡胶205的限制,维持风扇罩202和驱动用马达204的中 心位置相合的状态。
如图23、图24、图28所示,驱动用马达204在外周具有支撑凸缘207。 外周防振橡胶206安装并支撑在该支撑凸缘207上。外周防振橡胶206在外周 具有圏槽206a。在设置于支撑凸缘207上的支撑孔207a中嵌合圈槽206a而使 外周防振橡胶206安装并支撑在支撑凸缘207上。
介入部件206b配置成介入在圈槽206a和支撑孔207a之间。介入部件206b 具有筒部和设置在筒部上端的凸缘部。该介入部件206b防止以柔软的硅酮橡 胶形成的外周防振橡胶206的变形和支撑孔207a的在边缘的断裂。
外周防振橡胶206具有沿轴向(朝向风扇罩202的方向)贯通中央的通孔 206c。止动螺钉208穿过通孔206c与设置在主风扇罩202d上的螺钉孔缘202i 螺紋结合。通过柠紧该止动螺钉208而将驱动用马达204连结在风扇罩202 上,从而送风单元完成组装。
绝热薄板209介入在螺钉孔缘202i和外周防振橡胶206之间。利用该绝 热薄板209抑制/人风扇罩202向驱动用马达204传导的热。
说明中央防振橡胶205、及外周防振橡胶206的作用、效果。
送风单元的特征在于,用橡胶硬度较高的中央防振橡胶205弹性接合风扇
21罩202的中央部位和驱动用马达204的中央部位,且用橡胶硬度4交低的外周防 振橡胶206弹性接合风扇罩202的外周侧部位和驱动用马达204的外周侧部位 的风扇罩和驱动用马达的组合结构。
由于用橡胶硬度较高的中央防振橡胶205弹性接合了风扇罩202的中央部 位和驱动用马达204的中央部位,因此,在运送时即便作用由驱动用马达204 的重量引起的沖击载荷起作用,也能牢靠地支撑而风扇罩202和驱动用马达 204的中央位置不会偏位。
另外,即便干燥运转中的风扇叶轮201的较强的吸引作用在旋转轴204a 的轴心线方向上作用,也由于用橡胶硬度较高的中央防振橡胶205弹性支撑, 因而可抑制轴心线方向的运动。因此,阻止风扇叶轮201向风扇罩202接触。
驱动用马达204由包括风扇叶轮201的残余不平衡的离心力所激振,而径 向的运动由配置于外周侧部位的多个外周防振橡胶206所限制。因此,如图 29的虚线所示,由残余不平衡的离心力所激振变为以中央防振橡胶205为支 点的蝶形振动。就该蝶形振动而言,由于外周侧成为较大的振幅,因而通过用 橡胶硬度较低的外周防振橡胶206来轻轻地支撑,而抑制振动传递。
即、使外周防振橡胶206以不挠曲的程度支撑在驱动用马达204的外周部 位。由此,对于较大的位移以与位移成比例的力来进行限制,而对于微振几乎 不产生力。因此,在风扇罩202上不会传递振动,从而可实现送风机构(送风 单元)的噪音降低。
图30、图31是用频率、及噪音电平的测定值表示了送风机构(送风单元) 的噪音曲线图。
图31是中央防振橡胶、外周防振橡胶的橡胶硬度均为40时的测定值。图 30是中央防振橡胶的橡胶硬度均为40度、外周防振橡胶的橡月交硬度均为10 度时的测定值。通过降低外周防振橡胶的橡胶硬度,使得250Hz成分的噪音 从55dB降低到39dB,使之成为好听的音。
下面关于与排出侧的消音器相关的实施例,引用图32 图34进行说明。
此外,对于与前面所述的第 一 实施例共通之处附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 明,以与消音器相关之处为主进行说明。
图32是在风扇盖28e上安装了消音器时的俯视图。图33是安装了风扇盖28e和风扇罩28b时的图32的E-E剖视图。图34是消音器301a的剖视图。 在送风机构的送风单元28的风扇盖28e上安装有加热器31,且在其排出 口 115的附近安装有消音器301a、301b。消音器301a和301b估文成相同的尺寸, 截面形状为圆形,其管径为13mm,在中心的长度为46mm。消音器301a和 301b的管的一端具有开口端306,与消音器外部相通。另外,另一端封闭,做 成具有倾斜45度的倾斜角的斜面部307。两个消音器形成为一体,螺紋固定 在风扇盖28e上。
从叶4仑101流出的流动聚集在涡旋管106,流经管口 107a、风扇盖28e、 风扇罩28b之间之后,在通过加热器31时加热并流向下游,流经排出口 115 进一步流向下游。消音器301a、 301b置于该流路中,其敞开端朝向排出口 115 方向,换言之,朝向流动的下游方向。两个消音器大致平行配置,另外,管的 长度大于管的截面尺寸。
风扇罩28b在比加热器31还靠下游的一侧没有较大地弯曲,而风扇盖28e 在比加热器31还靠下游的一侧呈向离开风扇罩28b的方向折弯的形状。以容 纳在该折弯部分的形态配置消音器301a、 301b。
该消音器在内部产生驻波,成为具有其声压分布为声压在封闭的端面变为 最大且声压在敞开端306附近变为最小的模式的驻波。由于它正好为波长的 1/4,因此是还被称之为1/4波长管的共鸣型的消音器。因此,若确定所要消除 的声音的频率,则基于音速确定管的长度。这种消音器由于噪音消失的频率范 围较窄,因而需要配合使用条件,且需要与使用条件配合了的设定。在该实施 例中,使管的长度为46mm,并设定成在干燥时的运转条件下消除前面所述的 叶片音。
由于消音器301a、 301b使其敞开端朝向流动的下游侧,因此,因气流而 引起的吹笛音不易发出。另外,由于在流路中放入了消音器主体,因而在风扇 盖28e、风扇罩28b的壁面上无需设置安装用的孔,因此,还具有不会发生漏 气这种特征。再有,由于在面积较大的流路中容纳消音器主体,并将其敞开端 置于面积较小的排出口 115的附近,因此,可使消音效果较大。
消音器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而以椭圓形或长方形等构成亦可。再有,设置 斜面部307而使封闭的端的一侧倾斜,这是在实验上倾斜时可得到效果的频率范围大之故,在共鸣的频率的消音效果较小,这是为了在因干燥时的温度变化 所引起的音速的变化而使共鸣频率(可得到效果的频率)变化时容易得到效果。 当然,封闭的端面也可以垂直。消音器由消音器301a和302b这两条构成,这是为了通过用两条构成,并 通过将消音器置于流路的周边,而防止流动阻力的增大,另外,由于使管的面 积较小,这对于使消音器内的声波作为平面波振动是有效的。另外,由于在两 条之间设置螺紋固定部,使得设置容易。消音器的条数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更多。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两条均做成相同的形状,而做成以两条改变长度从而在 各自的频率得到效果亦可。下面关于与吸入口跟前的消音器相关的实施例,引用图35、图36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前面所述的第 一 实施例共通之处附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 明,以与消音器相关之处为主进行说明。图35是在吸气通道33上安装了消音器时的俯视图。图36是E-E剖视 图。此外,图34是消音器301a的剖视图。在送风机构的送风单元28的喇叭口 33a跟前的吸气通道33上安装有消音 器301a、 301b。消音器301a和301b做成相同的尺寸,截面形状为圓形,其 管径为13mm,在中心的长度为46mm。消音器301a和301b的管的一端具有开口端306,与消音器外部相通。另 外,另一端封闭,做成具有倾斜45度的倾斜角的斜面部307。两个消音器形 成为一体,螺紋固定在吸气通道33上。吸气通道33内的空气朝向喇p八口 33a流动。消音器301a和301b置于该 流路中,其敞开端朝向喇叭口 33a方向,换言之,朝向流动的下游方向。两个 消音器大致平行配置,另外,管的长度大于管的截面尺寸。该消音器在内部产生驻波,成为具有其声压分布为声压在封闭的端面变为 最大且声压在敞开端306附近变为最小的模式的驻波。由于它正好为波长的 1/4,因此是还被称之为1/4波长管的共鸣型的消音器。因此,若确定所要消除 的声音的频率,则基于音速确定管的长度。这种消音器由于噪音消失的频率范 围较窄,因而需要配合使用条件,且需要与使用条件配合了的设定。在该实施例中,使管的长度为42mm,并设定成在干燥时的运转条件下消除前面所述的 叶片音。在送风单元28所产生的叶片音传播到洗涤兼脱水桶中,以干燥通道29、 过滤器通道27、吸气通道33的顺序传播,并返回送风单元。叶片音一般向排 出口侧放出,而由于有在吸气侧因共鸣现象等而被放大的情况,因此,在靠近 送风单元的吸气通道33上设置消音器。此外,消音器的长度比设置在排出口侧的消音器的长度短,这是由于在排 出口侧利用加热器31对空气进行加温,因而变为高温且音速变快之故,是由 于吸气侧的温度比排出侧低,因而音速慢且叶片音的频率的波长短之故。这样, 最好使吸气侧的消音器的长度比排出口侧短。由于消音器301a、 301b^f吏其敞开端朝向流动的下游侧,因此,因气流而 引起的吹笛音不易发出。另外,由于在流路中放入了消音器主体,因而在吸气 通道的壁面上无需设置安装用的孔,因此,还具有不会发生漏气这种特征。消音器的截面形状为圓形,而以椭圆形或长方形等构成亦可。再有,设置 斜面部307而使封闭的端的一侧倾斜,这是在实验上倾斜时可得到效果的频率 范围大之故,在共鸣的频率的消音效果较小,这是为了在因干燥时的温度变化 所引起的音速的变化而使共鸣频率(可得到效果的频率)变化时容易得到效果。 当然,封闭的端面也可以垂直。消音器由消音器301a和302b这两条构成,这是为了通过用两条构成,并 通过将消音器置于流路的周边,而防止流动阻力的增大,另外,由于使管的面 积较小,这对于使消音器内的声波作为平面波振动是有效的。另外,由于在两 条之间设置螺紋固定部,使得设置容易。消音器的条数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更多。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两条均做成相同的形状,而做成以两条改变长度从而在 各自的频率得到效果亦可。另夕卜,通过在排出口侧和吸气口侧双方设置消音器,使得叶片音的消音效 果变大。上述实施例的主要特征列举如下。(l).在具有容纳衣物的旋转滚筒;驱动上述旋转滚筒的马达;内置 上述旋转滚筒的机箱;以及置于上述机箱内,在一边转动上述旋转滚筒一边进25是,送风单元具有内置风扇叶轮的风扇罩;转动上述风扇叶轮的驱动用马达; 介入在上述风扇罩的中央部位和上述驱动用马达的中央部位的中央防振橡胶; 以及介入在上述风扇罩的外周侧部位和上述驱动用马达的外周侧部位的外周 防振橡胶,使上述中央防振橡胶的橡胶硬度高,并使上述外周防振橡胶的橡胶 硬度低。(2) .其特征是,上述风扇罩在上述驱动用马达的相反侧中央部位具有 吸入用开口 ,上述风扇叶轮是沿旋转轴心线方向吸入并向外周方向排出的涡轮 风扇。(3) .其特征是,具备一个上述中央防振橡胶,具备多个以等间隔配置 的上述外周防振橡胶。(4) .其特征是,上述驱动用马达具有贯通上述风扇罩并固定支撑上述 风扇叶轮的旋转轴,上述中央防振橡胶具有上述旋转轴可通过的中央贯通孔; 以及设置于上述中央贯通孔的周边并与上述驱动用马达抵接而保持与驱动用 马达的气密的马达侧环状气密突起。(5) .其特征是,上述驱动用马达具有贯通上述风扇罩并固定支撑上述 风扇叶轮的旋转轴,上述中央防振橡胶具有上述旋转轴可通过的中央贯通孔; 以及与上述中央贯通孔同心设置,与上述风扇罩抵接而保持与风扇罩的气密的 多个风扇罩側环状气密突起。(6) .其特征是,上述驱动用马达具有贯通上述风扇罩并固定支撑上述 风扇叶轮的旋转轴和同心地形成于上述旋转轴的外侧的环状凹部,上述中央防 振橡胶具有配置成辐射状且与上述凹部嵌合的多个支隆起片和连接上述支隆 起片的环状圈。(7) .其特征是,上述外周防振橡胶具有朝向上述风扇罩贯通中央的通 孔,并具有插入上述通孔并与上述风扇罩螺紋固定而将上述驱动用马达连结在 上述风扇罩上的止动螺钉。(8) .其特征是,上述驱动用马达具有设置在外周的支撑凸缘和设置在 上述支撑凸缘上的支撑孔,上述外周防振橡胶具有设置在外周且上述支撑孔所 嵌合的圏槽,在上述圏槽和上述支撑孔之间具备介入部件。(9) .其特征是,上述外周防振橡胶用硅酮橡胶形成。(10) .其特征是,上述中央防振橡胶的橡胶硬度为30 50度程度,上述 外周防振橡胶的橡胶硬度为10 30度程度。(11) .其特征是,在具有容纳衣物的旋转滚筒;驱动上述旋转滚筒的 马达;内置上述旋转滚筒的机箱;以及置于上述机箱内,在一边转动上述旋转 滚筒 一边进行干燥运转的过程中向上述旋转滚筒内送风的送风单元的洗涤干 燥机中,其特征是,送风单元具有内置风扇叶轮的风扇罩;转动上述风扇叶 轮的驱动用马达;介入在上述风扇罩的中央部位和上述驱动用马达的中央部位 的中央防振橡胶;以及介入在上述风扇罩的外周侧部位和上述驱动用马达的外 周侧部位的外周防振橡胶,使上述中央防振橡胶的橡胶硬度高,并使上述外周 防振橡胶的橡胶硬度低。(12) .其特征是,上述风扇罩在上述驱动用马达的相反侧中央部位具有 吸入用开口 ,上述风扇叶4仑是沿旋转轴心线方向吸入并向外周方向排出的涡轮 风扇。(13) .其特征是,具备一个上述中央防振橡胶,具备多个以等间隔配置 的上述外周防振橡胶。(14) .其特征是,上述驱动用马达具有贯通上述风扇罩并固定支撑上述 风扇叶轮的旋转轴,上述中央防振橡胶具有上述旋转轴可通过的中央贯通孔;马达的气密的马达侧环状气密突起。(15) .其特征是,上述驱动用马达具有贯通上述风扇罩并固定支撑上述 风扇叶轮的旋转轴,上述中央防振橡胶具有上述旋转轴可通过的中央贯通孔; 以及与上述中央贯通孔同心设置,与上述风扇罩抵接而保持与风扇罩的气密的 多个风扇罩侧环状气密突起。(16) .其特征是,上述驱动用马达具有贯通上述风扇罩并固定支撑上述 风扇叶^^的旋转轴和同心地形成于上述旋转轴的外侧的环状凹部,上述中央防 振橡胶具有配置成辐射状且与上述凹部嵌合的多个支隆起片和连接上述支隆 起片的环状圈。(17) .其特征是,上述外周防振橡胶具有朝向上述风扇罩贯通中央的通27马达连结在 上述风扇罩上的止动螺钉。(18) .其特征是,上述驱动用马达具有设置在外周的支撑凸缘和设置在 上述支撑凸缘上的支撑孔,上述外周防振橡胶具有设置在外周且上述支撑孔所 嵌合的圈槽,在上述圈槽和上述支撑孔之间具备介入部件。(19) .其特征是,上述外周防振橡胶用硅酮橡胶形成。(20) .其特征是,上述中央防振橡胶的橡胶硬度为30 50度程度,上述 外周防振橡胶的橡胶硬度为10~30度程度。(21) .在具有容纳衣物的旋转滚筒、驱动该旋转滚筒的马达以及支撑上 述旋转滚筒的机箱,并进行干燥运转的干燥机中,其特征是,设置在上述干燥 运转中向上述旋转滚筒内送风的机构,并在该机构的排出口的附近设置有消音 器。(22) .在具有容纳衣物的旋转滚筒、驱动该旋转滚筒的马达以及支撑上 述旋转滚筒的机箱,并进行干燥运转的洗涤干燥机中,其特征是,设置在上述 干燥运转中向上述旋转滚筒内送风的机构,并在该机构的排出口的附近设置有 消音器。(23) .在具有容纳衣物的旋转滚筒、驱动该旋转滚筒的马达以及支撑上 述旋转滚筒的机箱,并进行干燥运转的洗涤干燥机中,其特征是,设置在上述 干燥运转中向上述旋转滚筒内送风的才几构,并在该机构的吸入口的跟前设置有 消音器。(24) .在具有容纳衣物的旋转滚筒、驱动该旋转滚筒的马达以及支撑上 述旋转滚筒的机箱,并进行干燥运转的洗涤干燥机中,其特征是,设置在上述 干燥运转中向上述旋转滚筒内送风的^L构,并在该机构的排出口的附近和吸入 口的跟前设置有消音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送风机构(送风单元)的噪音降低的干燥机或洗涤干燥机。本发明在具有容纳衣物的旋转滚筒、驱动该旋转滚筒的马达以及支撑上述旋转滚筒的机箱,并进行干燥运转的洗涤干燥机中,其特征是,设置在上述干燥运转中向上述旋转滚筒内送风的机构,并在该机构的吸入口的跟前设置有消音器。采用本发明,由于在送风机构的吸入口的跟前设置有消音器,因此,能够实现送风机构的噪音降低。
干燥机及洗涤干燥机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岩濑幸司戴婷中村俊介小松常利小松常利今成正雄吴守泳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吴守泳中村俊介中村俊介吕佩师吕佩师波卡图·P·托马斯
专利相关信息
-
王 华, 陈国秀冉伊虹, 雷雅童刘振宇吕佩师何志军, 臧乘誉安东尼·奥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