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瓶炒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瓶炒锅,属于炒制设备【技术领域】。 [0002]在农业和医药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将湿料炒干,或者将生料炒熟,例如茶叶的杀青、提香和成型的炒制过程,或者油菜在压榨前的炒制,苦荞或其他粮食作物的炒制,或者中草药的炒制。 [0003]同时,传统的炒制生产以煤、柴为热源进行,不仅能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还对环境产生很大的污染,更重要的是通过煤燃烧加热,部分硫化物机有害成分进入物料而出现异味,降低产品的品质。另外用烧煤加热要人员进行加煤,掌握烧煤加热的温度,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同时人工成本增大,对工人健康也不利。
[0004]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采用电加热的炒制设备,以满足间歇炒制的需求,同时这种设备采用电磁加热作为加热源,提高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提供操作人员对加热过程掌握的灵活度。
[000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瓶炒锅,包括可绕轴心旋转的锅体,所述锅体中段直径大于两端部直径而形成第一锥型段和第二锥型段,锅体的外侧设置有电感线圈,锅体的物料口位于第一锥型段端部,且第一锥型段内壁设置有轴向延伸的螺旋片。所述锅体轴向水平或者倾斜布置,第一锥型段和配合设置在筒体内壁沿轴向延伸的螺旋片主要用于进料和出料,第二锥型段是主要的炒制场所,电感线圈对锅体侧壁进行加热,随着锅体的旋转物料在第二锥型段内进行炒制,至达到工艺要求时锅体反旋转将物料通过第一锥型段进行送出;由于采用了电感线圈作为加热装置,极大的提高了加热的效率,同时受益于电感线圈的加热特性,大大方便了操作人员多炒作过程的温度掌握,所述电感线圈固定设置在锅体外的机架上,与锅体外壁预留一定间隙,使得在工作过程中锅体转动能达到各部位均匀加热的效果。
[0007]进一步的,所述电感线圈与锅体的间距可调节设置。这种可调节间距设计能够满足锅体在使用中的灵活度,一方面尽量使得线圈尽量贴近锅体保证加热效率,另一方面可以灵活的调节间距以保证锅体的转动性能,另外还能为锅体的热胀冷缩所带来的直径变化留有操作余量,以及避免锅体轴心转动的不均衡性对线圈和锅体转动性能的影响。
[0008]进一步的,所述电感线圈连接有变频器。
[0009]所述第一锥型段和第二锥型段的外侧位置均设置有电感线圈,且各段对应设置变频器。第一锥型段和第二锥型段采用独立的变频器,使得能够独立的对两段进行加热的控制,提高操作的灵活性。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锥型段和第二锥型段所在位置对应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锅体各段的温度,便于实现独立的控制。
[0011]本实用新型的瓶炒锅,第二锥型段内壁沿圆周均匀分布有一组轴向延伸的弧形筋条。轴向延伸的弧形筋条一方面有利于物料在锅体被的搅动和分散,提高炒制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这种轴向延伸的弧形设置的筋条最有利于茶叶炒制的成型,使得茶叶在杀青和提香过程中也达到最佳的成型效果,提高茶叶炒制的质量。
[0012]进一步的,所述锅体的第二锥型段端部开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位置设置有抽风装置。设置的通风口和抽风装置能够有利于锅内的湿气的排出,提高炒制质量,而抽风装置可以进行单独的启停控制,以满足炒制工艺的需要。
[0013]进一步的,所述锅体的倾斜角度可调节设置于机架上,以提高操作的灵活性。
[0014]本实用新型的瓶炒锅,所述锅体外侧设置有保温层,所述电感线圈设置于保温层和锅体之间,或者镶嵌设置于保温层上。
[0015]另外,电感线圈还可以设置于保温层外侧的方式实现。两种形式设置的保温层,都使得锅体的保温性能得到提高,有利于节约能源。
[0016]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7]1、所述瓶炒锅设计合理,能够适用于单锅的间歇性炒制,由于采用了电感线圈作为加热装置,极大的提高了加热的效率,同时受益于电感线圈的加热特性,方便了操作人员多炒作过程的温度掌握,使得该瓶炒锅能够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物料的炒制过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018]2、所述电感线圈可以固定设置在锅体外的机架上,与锅体外壁预留一定间隙,使得在工作过程中锅体转动能达到各部位均匀加热的效果;
[0019]3、锅体的第一锥型段和第二锥型段独立设置电感线圈和独立对应变频器,便于分区进行控制各区域温度,提高操作性能。
[0020]4、第二锥型段内壁沿圆周均匀分布轴向延伸的弧形筋条设计,能有效的分散物料提高炒制质量,特别适用于茶叶的杀青、提香和成型的炒制过程。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瓶炒锅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锅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A向保温层结构剖视图;
[0024]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A向另一保温层结构剖视图;
[0025]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A向另一保温层结构剖视图。
[0026]图中标记:1-机架、11-支撑轮、2-锅体、21-第一锥型段、22-第二锥型段、23-传动齿轮、24-电机、3-电感线圈、4-变频器、5-螺旋片、6-弧形筋条、7-通风口、8-抽风装置、9-保温层、10-温度检测装置。
[00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002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0029]本实用新型的瓶炒锅,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锅体2,所述锅体2中段直径大于两端部直径而形成第一锥型段21和第二锥型段22,锅体2的物料口位于第一锥型段21端部。
[0030]锅体2通过机架I两端的两套配合的支撑轮11设置于机架I上,锅体2的第二锥型段22端部的圆周上设置有传动齿轮23,传动齿轮23通过配合的电机24对锅体2进行驱动,使得锅体2可绕轴心旋转,所述锅体2的倾斜角度可通过调节一侧的支撑轮11高度来实现调节。
[0031]锅体2的第一锥型段21内壁设置有轴向延伸的螺旋片5,第二锥型段22内壁沿圆周均匀分布有一组轴向延伸的弧形筋条6,如图2所示,弧形筋条6的数量可根据生产需求灵活设定,锅体2的第一锥型段21和第二锥型段22的外侧位置均设置有电感线圈3,且各段上的电感线圈3对应连接设置变频器4,电感线圈3可以为缠绕式、蚊香式、跑道式、叠形式,或者上述各种形式多种结合,制作成与锅体2外壁相适应的形状,所述变频器4的输出频率为5Ηζ-1ΜΗζ。
[0032]进一步的,在第一锥型段21和第二锥型段22所在位置对应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10,所述温度检测装置10为热敏感温测头或红外感温测头。
[0033]为提高炒制效果,所述锅体2的第二锥型段22端部开设有通风口 7,所述通风口 7位置设置有抽风装置8。
[0034]在锅体2外侧设置有石棉或者硅酸盐材料制成保温层9,其厚度为5_30mm,保温层9有两个设置方式:
[0035]一种是将所述电感线圈3设置于保温层9和锅体2之间,或者电感线圈3镶嵌设置于保温层9上。电感线圈3与锅体间的间距可调节设置,电感线圈3和保温层9固定,锅体2绕轴心转动,如图3所示。
[0036]另一种是保温层9包裹于锅体2上随锅体一起转动,电感线圈3固定于保温层9外侧的机架I上,且电感线圈3与锅体间的间距可调节设置,如图4所示。
[0037]或者保温层9套设于锅体2外侧,电感线圈3固定在保温层外侧且与锅体间的间距可调节设置,锅体2在保温层9包裹形成的空间内转动,如图5所示。
[0038]电感线圈3优选的设置于锅体2底部位置,特别是当保温层9套设于锅体2外侧时(如图3和图5),设置于锅体2底部的电感线圈3在加热过程中热空气上浮,而电感线圈3位于下部能够有利于均匀的加热和保温。
[0039]本实用新型的瓶炒锅设计合理,能够适用于单锅的间歇性炒制,由于采用了电感线圈作为加热装置,在变频器作用下,电磁感应产生的高速可变磁场,磁场内的磁力通过含铁质的锅体,即会产生无数的小涡流,使锅体本身自行高速发热,极大的提高了加热的效率,同时受益于电感线圈的加热特性,方便了操作人员多炒作过程的温度掌握;所述电感线圈可以固定设置在锅体外的机架上,与锅体外壁预留一定间隙,使得在工作过程中锅体转动能达到各部位均匀加热的效果;锅体的第一锥型段和第二锥型段独立设置电感线圈和独立对应变频器,便于分区进行控制各区域温度,提高操作性能;第二锥型段内壁沿圆周均匀分布轴向延伸的弧形筋条设计,能有效的分散物料提高炒制质量,特别适用于茶叶的杀青、提香和成型的炒制过程。
[0040]同时,该瓶炒锅能够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物料的炒制过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0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瓶炒锅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林加平林加平王秀全王秀全王秀全王仲贤刘长卫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刘长卫刘长卫冯少光范锐, 周建国范锐, 周建国范锐, 周建国范锐, 周建国
专利相关信息
-
范锐, 周建国叶发泽, 叶刘生孙龙张正竹张正竹张正竹张正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