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阿胶珠颗粒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阿胶珠颗粒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刘霖
  • 公开日
    2014年5月28日
  • 申请日期
    2014年3月12日
  • 优先权日
    2014年3月12日
  • 申请人
    刘霖
  • 文档编号
    A61K35/36GK103816185SQ201410090724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阿胶珠颗粒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切胶将阿胶微烘至软,切成大小均匀的小丁块,一般以0.5cmX0.5cm为宜;且勿过大或过小,以免受热不均匀,使大者不及,小者太过;(2)、阿胶投量以60cm 口径锅为例,每次0.5kg入锅为宜;若过多过重,拌炒中球形胶易被压扁,影响鼓泡而成畸形,或受热不均匀致内有溏心,质地酥脆,甚至出现焦黑者;(3)、火候选择炮制阿胶珠最好用煤气,便于酌情调节火候;取辅料适量置锅内,先用武火加热至显灵活状态时,调小煤气继续加热,将约一指见方的40g白色有光纸块投入辅料中,埋Imin取出,纸呈焦黄色时,表明降为文火;保持其温度均匀撒布阿胶丁,不断翻动至鼓起成珠,此时调大煤气,武火是促使球形胶迅速完全鼓起泡,至全部胶珠无气体放出,且珠色渐成黄棕色或灰棕色,质地变得较酥脆,最后改用文火,使其更为酥脆,且不致焦黑破裂;(4)、出锅标准阿胶珠炒至呈深黄棕色或灰棕色,拌炒听到枯酥的碰撞声,停炒时能听到细小清晰的裂炸声,即可出锅;出锅时外观呈类球形,直径约1.6cm左右,表面布有细浅裂纹及辅料物,放之不塌瘪,质酥易脆,碎面淡黄色,泡孔呈海绵状,似有光泽,壁薄,内无溏心;(5)、 贮藏方法将炒好的阿胶珠出锅后,立即筛去辅料,薄摊于盛器中,待完全凉后收藏,置阴凉干燥处或石灰缸中加盖备用,可保持两年未见有质量问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阿胶珠颗粒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料辅料分别为蒲黄、滑石粉或蛤蜊粉
  •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以中药为原料配制的药物组合物,特别涉及以阿胶为原料的具有滋阴补血、安胎的功用;可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等,对虚劳贫血、肺瘘咯血、胎产崩漏等症的中药组合物
  • 专利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阿胶珠颗粒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切胶将阿胶微烘至软,切成大小均匀的小丁块,一般以0.5cm×0.5cm为宜;且勿过大或过小,以免受热不均匀,使大者不及,小者太过;(2)阿胶投量以60cm口径锅为例,每次0.5kg入锅为宜;若过多过重,拌炒中球形胶易被压扁,影响鼓泡而成畸形,或受热不均匀致内有溏心,质地酥脆,甚至出现焦黑者。本发明能调经保胎,增强体质,改善睡眠,健脑益智,延缓衰老,有助于防治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特别有滋阴补血、安胎的功用,可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等,对虚劳贫血、肺瘘咯血、胎产崩漏等症有良好疗效。
  • 发明内容
  • 专利说明
    阿胶珠颗粒的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阿胶珠颗粒的制作方法[0002]阿胶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原产自山东省东阿县,至今已有近三千年历史。阿胶是传统的滋补上品、补血圣药,味甘平,入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等功效,药食两用,长期服用可补血养血、美白养颜、抗衰老、抗疲劳、提高免疫力,适用人群广泛。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阿胶是中药材中典型的最讲究“道地性”的药材,道地阿胶必汲取东阿之水,得传承人之奇秘技艺炼制而成。道地阿胶表面平整,无油气孔,质硬而脆,断面光亮细腻,碎片对光照视呈棕色半透明状,李时珍赞其〃黄透如琥珀色,光黑如璺漆”。[0003]阿胶在我国有着很久远的历史,距今已有两千年的生产历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根据很多古书的记载可知古代阿胶原料用牛皮、驴皮及其他多种动物皮类。皮胶为传统中药,有滋阴补血、安胎的功用;可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等,对虚劳贫血、肺瘘咯血、胎产崩漏等症有良好疗效。到唐代,人们逐渐发现用驴皮熬制阿胶,药物功效更佳,遂改用驴皮,并沿用至今。现在已将牛皮胶单列为一种药材,即黄明胶,并且在我国的药典中规定以驴皮熬制的胶为阿胶正品[I]。[0004]有关阿胶的炮制理论,古籍论述颇多。汉时即有炮制“去腥味,不腻膈”记载,以后又有众多新观点面世。梁•《本草经集注》云:“凡丸散用胶,先炙使通体沸起燥,阿捣,有不沸处,更炙之。断下汤直尔用之,勿炙。诸汤中用阿胶,皆绞汤毕,内汁中,更上火两三沸,令烊。”《本草纲目》`载:“今之法或炒成珠,或以面炒,或以火炙,或以蛤粉炒,或以草灰哦炒,或酒化成膏,或水化膏,当各从本方。”清《本草备要》指出:“蛤粉炒去痰,蒲黄炒止血。”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阿胶珠颗粒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制作的阿胶珠颗粒能调经保胎,增强体质,改善睡眠,健脑益智,延缓衰老,有助于防治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特别有滋阴补血、安胎的功用,可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等,对虚劳贫血、肺瘘咯血、胎产崩漏等症有良好疗效。[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阿胶珠颗粒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I)、切胶:将阿胶微烘至软,切成大小均匀的小丁块,一般以0.5cmX0.5cm为宜;且勿过大或过小,以免受热不均匀,使大者不及,小者太过;(2)、阿胶投量:以60cm 口径锅为例,每次0.5kg入锅为宜;若过多过重,拌炒中球形胶易被压扁,影响鼓泡而成畸形,或受热不均匀致内有溏心,质地酥脆,甚至出现焦黑者;(3)、火候选择:炮制阿胶珠最好用煤气,便于酌情调节火候;取辅料适量置锅内,先用武火加热至显灵活状态时,调小煤气继续加热,将约一指见方的40g白色有光纸块投入辅料中,埋Imin取出,纸呈焦黄色时,表明降为文火;保持其温度均匀撒布阿胶丁,不断翻动至鼓起成珠,此时调大煤气,武火是促使球形胶迅速完全鼓起泡,至全部胶珠无气体放出,且珠色渐成黄棕色或灰棕色,质地变得较酥脆,最后改用文火,使其更为酥脆,且不致焦黑破裂;(4)、出锅标准:阿胶珠炒至呈深黄棕色或灰棕色,拌炒听到枯酥的碰撞声,停炒时能听到细小清晰的裂炸声,即可出锅;出锅时外观呈类球形,直径约1.6cm左右,表面布有细浅裂纹及辅料物,放之不塌瘪,质酥易脆,碎面淡黄色,泡孔呈海绵状,似有光泽,壁薄,内无溏心;(5)、贮藏方法:将炒好的阿胶珠出锅后,立即筛去辅料,薄摊于盛器中,待完全凉后收藏,置阴凉干燥处或石灰缸中加盖备用,可保持两年未见有质量问题。
[0007]所述辅料辅料分别为蒲黄、滑石粉或蛤蜊粉。
[0008]本发明阿胶是用毛驴的皮肤熬制而成,所以很安全,被卫生部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几乎没有副作用。久服轻身益气。阿胶含甘氨酸最多,其次为脯氨酸,不同产地含量不一。炮制后某些氨基酸含量稍有下降,某些氨基酸含量略有增加,对大多数氨基酸含量基本无影响,微量元素含量因产地不同有明显差异。阿胶珠与阿胶丁的比较研究表明。两者均含相同种类氨基酸,但阿胶丁氨基酸总量为63.55%,阿胶珠氨基酸总量为73.13%。阿胶珠较阿胶丁含量高,是因经烫珠后水分大大降低,同时烫珠温度可达140°C,肽键易断裂,亦使氨基酸含量提高。而烫炒时间短,氨基酸种类并无变化。阿胶的养颜之功其实也就根基于它的补血之功,女性气血充足,表现在容貌!也才能面若桃花、莹润有光泽。但是随着当今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剧,很多女性过早地出现月经不调、痛经、肌肤喑淡无光、脸上长色斑等衰老迹象。只有从内部调理开始,通过补血理气,调整营养平衡来塑造靓丽女人。而补血理气的首选之食就是胶,因为阿胶能从根本上解决气血不足的问题,同时改善血红细胞的新陈代谢,加强真皮细胞的保水功能,实现女人自内而外的美丽。治疗虚症,并通过补血起到滋润皮肤的作用,还能调经保胎,增强体质,改善睡眠,健脑益智,延缓衰老,有助于防治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

`[0009]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0]实施例:阿胶珠颗粒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切胶:将阿胶微烘至软,切成大小均匀的小丁块,一般以0.5cmX0.5cm为宜;且勿过大或过小,以免受热不均匀,使大者不及,小者太过;(2)、阿胶投量:以60cm 口径锅为例,每次0.5kg入锅为宜;若过多过重,拌炒中球形胶易被压扁,影响鼓泡而成畸形,或受热不均匀致内有溏心,质地酥脆,甚至出现焦黑者;(3)、火候选择:炮制阿胶珠最好用煤气,便于酌情调节火候;取蛤蜊粉适量置锅内,先用武火加热至显灵活状态时,调小煤气继续加热,将约一指见方的40g白色有光纸块投入蛤蜊粉中,埋lmin取出,纸呈焦黄色时,表明降为文火;保持其温度均匀撒布阿胶丁,不断翻动至鼓起成珠,此时调大煤气,武火是促使球形胶迅速完全鼓起泡,至全部胶珠无气体放出,且珠色渐成黄棕色或灰棕色,质地变得较酥脆,最后改用文火,使其更为酥脆,且不致焦黑破裂;(4)、出锅标准:阿胶珠炒至呈深黄棕色或灰棕色,拌炒听到枯酥的碰撞声,停炒时能听到细小清晰的裂炸声,即可出锅;出锅时外观呈类球形,直径约1.6cm左右,表面布有细浅裂纹及辅料物,放之不塌瘪,质酥易脆,碎面淡黄色,泡孔呈海绵状,似有光泽,壁薄,内无溏心;(5)、贮藏方法:将炒好的阿胶珠出锅后,立即筛去辅料,薄摊于盛器中,待完全凉后收藏,置阴凉干燥处或石灰缸中加盖备用,可保持两年未见有质量问题。`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