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二氧化碳吸收罐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二氧化碳吸收罐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吴佳, 贺百元, 马建新
  • 公开日
    2012年11月21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12月12日
  • 优先权日
    2011年12月12日
  • 申请人
    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A61M16/22GK202538116SQ201120515788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二氧化碳吸收罐,包括罐体和中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底部固定有一个具有双向扣的中柱连接扣,所述中柱内腔中具有与所述中柱连接扣的双向扣相配合的凸台,所述中柱通过凸台与双向扣的配合固定在罐体里面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连接扣包括至少两个双向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扣对称分布在中柱连接扣上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包括一个连接扣锁紧螺钉,所述中柱连接扣通过所述连接扣锁紧螺钉锁在罐体的底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底部具有一个凹槽,所述连接扣锁紧螺钉容置于所述凹槽中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连接扣锁紧螺钉上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将罐体分成两个循环流通的腔体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包括固定于中柱上的支撑架和中柱连接件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包括吸收罐海绵,所述吸收罐海绵设置在中柱连接件上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外侧设有手柄
  • 技术领域
    二氧化碳吸收罐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一种二氧化碳吸收罐,包括罐体和中柱,罐体底部固定有一个具有双向扣的中柱连接扣,中柱内腔中具有与所述中柱连接扣的双向扣相配合的凸台,中柱通过凸台与双向扣的配合固定在罐体里面。当需要更换二氧化碳吸收剂时,由于中柱卡在该双向扣上而不会随着二氧化碳吸收剂被倒出二氧化碳吸收罐,当需要清洗二氧化碳吸收罐时,由于双向扣的存在可以很方便的取出中柱,对二氧化碳吸收罐进行清洗。该二氧化碳吸收罐具有清洗方便,更换二氧化碳吸收剂简单的优点。
  • 发明内容
    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更换二氧化碳吸收剂方便、清洗容易的二氧化碳吸收罐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二氧化碳吸收罐,包括罐体和中柱,所述罐体底部固定有一个具有双向扣的中柱连接扣,所述中柱内腔中具有与所述中柱连接扣的双向扣相配合的凸台,所述中柱通过凸台与双向扣的配合固定在罐体里面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中柱连接扣包括至少两个双向扣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双向扣对称分布在中柱连接扣上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包括一个连接扣锁紧螺钉,所述中柱连接扣通过所述连接扣锁紧螺钉锁在罐体的底部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罐体底部具有一个凹槽,所述连接扣锁紧螺钉容置于所述凹槽中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连接扣锁紧螺钉上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中柱将罐体分成两个循环流通的腔体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中柱包括固定于中柱上的支撑架和中柱连接件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包括吸收罐海绵,所述吸收罐海绵设置在中柱连接件上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罐体外侧设有手柄该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底部设置有一个用来固定二氧化碳吸收罐中柱的双向扣当需要更换二氧化碳吸收剂时,由于中柱卡在该双向扣上而不会随着二氧化碳吸收剂被倒出二氧化碳吸收罐,当需要清洗二氧化碳吸收罐时,由于双向扣的存在可以很方便的取出中柱,对二氧化碳吸收罐进行清洗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二氧化碳吸收罐,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医疗麻醉机的二氧化碳吸收罐。二氧化碳吸收罐一般是与麻醉机配合使用,通过其内的二氧化碳吸收剂来吸收麻醉机使用过程中病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分,以便病人能重复吸入用于麻醉的混合气体。二氧化碳吸收罐在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吸收剂由于用了一定的时间而需要更换,这时需要先把二氧化碳吸收罐里面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倒出来,然后装入新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常用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在倒出二氧化碳吸收剂的时候容易把二氧化碳吸收罐的中柱及支撑架等一起倒出来,然后再重新装进去,这样操作十分麻烦,且浪费时间。而如果将二氧化碳吸收罐的中柱固定在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底部会造出清洗二氧化碳吸收罐比较困难。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剖面图;图2为图I所示中柱连接扣立体图;图3为图I所示二氧化碳吸收罐立体图;二氧化碳吸收罐1,罐体11,支撑架12,中柱13,吸收罐海绵14,中柱连接件15,中柱连接扣16,连接扣锁紧螺钉17,密封圈18,吸收剂放置腔19,手柄111,凹槽112,凸台151,双向扣161,第一斜面162,第二斜面16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请参考图I 3,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二氧化碳吸收罐1,该二氧化碳吸收罐I包括罐体11和中柱13,罐体11底部固定有一个具有双向扣161的中柱连接扣16,中柱13内腔中具有与中柱连接扣16的双向扣161相配合的凸台151,中柱13通过凸台151与双向扣161的配合固定在罐体11里面。该二氧化碳吸收罐I的中柱13包括固定于中柱13上的支撑架12和中柱连接件15。中柱13将罐体11分成两个循环流通的腔体。中柱连接件15上开设有气孔,其上可以设置吸收罐海绵14或者其他可以过滤气体的材料。二氧化碳吸收剂放置在吸收罐海绵14上,气体经过吸收罐海绵14上的二氧化碳吸收剂的吸收后经吸收罐海绵14及中柱连接件15上的气孔向下传送。该二氧化碳吸收罐I的中柱连接扣16包括两个或者多个双向扣161,该双向扣161具有弹性且在中柱连接扣16上对称设置。此处是采用两个双向扣161。双向扣161具有两个斜面,分别是第一斜面162和第二斜面163。这两个斜面相连接在一起形成V形结构。中柱连接扣16可以采用塑料材质或者其他适当的材质制造而成。中柱连接扣16可以通过卡合固定、螺丝所附或者其他方法固定在二氧化碳吸收罐I的罐体11的底部。在一个实施例中,二氧化碳吸收罐I的罐体11的底部具有一个凹槽112,凹槽112内具有一个螺丝孔,中柱连接扣16底部也具有一个螺丝孔,二氧化碳吸收罐I还包括一个连接扣锁紧螺钉17。该连接扣锁紧螺钉17穿过螺丝孔将中柱连接扣16固定在罐体11的底部,锁紧后连接扣锁紧螺钉17容置于该凹槽112中。这样中柱连接扣16被固定在罐体11底部,同时由于凹槽112的存在,连接扣锁紧螺钉17不会因突出罐体11的底部而造成二氧化碳吸收罐I不容易放置。该二氧化碳吸收罐I还包括密封圈18,该密封圈18套设在连接扣锁紧螺钉17上,当连接扣锁紧螺钉17锁在罐体11的底部上时,密封圈18会起到密封作用,防止二氧化碳吸收罐I出现漏气的现象。该二氧化碳吸收罐I包括一个手柄111,该手柄111设置在罐体11外部的一侧。当需要移动该二氧化碳吸收罐I时,可以握住该手柄111,这样移动起来十分方便。下面介绍一下该二氧化碳吸收罐I的组装过程。首先,将吸收罐中柱连接扣16通过连接扣锁紧螺钉17固定在罐体11底部。然后,将中柱13从该二氧化碳吸收罐I的顶端开口处向罐体11内部组装,中柱连接扣16的双向扣161受凸台151的挤压使第一斜面162贴着凸台151进入中柱的内部,组装到位后中柱连接扣16的双向扣161弹性力释放而与中柱13内部的凸台151与相扣合,第二斜面163抵靠在凸台151上,中柱13被固定在罐体11的底部。最后,将二氧化碳吸收剂放入该二氧化碳吸收罐I的吸收剂放置腔14中,由吸收罐海绵14支撑。至此,该二氧化碳吸收罐I就可以配合其它设备使用了,气体会沿着图I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进入罐体11内部,然后经过吸收罐海绵14,经中柱连接件15上的气孔达到底部,再经过中柱13底部的气孔进入中柱13内部,最后经中柱13的内腔导出。当需要更换该二氧化碳吸收罐I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剂时,可以将该二氧化碳吸收罐I倒置,将二氧化碳吸收剂从该二氧化碳吸收罐I中倒出来。此时由于中柱13固定在罐体11上而不会随着二氧化碳吸收剂被倒出来。二氧化碳吸收剂倒出来后将该二氧化碳吸收罐I放好,再装入新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当需要清洗该二氧化碳吸收罐I时,用力向外拉中柱13,吸收罐连接扣16的双向扣161受凸台的作用而向中间靠拢,中柱13的凸台151将沿着吸收te连接扣16的弟_■斜面163向上移动,最后脱尚吸收iil连接扣16被从iip体11中 取出。此时,可以很方便的对该二氧化碳吸收罐I进行清洗。该二氧化碳吸收罐更换二氧化碳吸收剂简单方便,无需倒出与重新装入中柱,可以节约时间。需要清洗该二氧化碳吸收罐时,可以很容易的拆掉中柱,清洗完毕后,组装中柱也很容易。因此该二氧化碳吸收罐具有使用简单,清洗方便的优点。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