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霉菌毒素的测定试剂和测定方法

  • 专利名称
    霉菌毒素的测定试剂和测定方法
  • 发明者
    宇田泰三, 伊藤幸勝, 西村实, 一二三惠美, 须藤佳寿美, 上野芳夫
  • 公开日
    1988年2月3日
  • 申请日期
  • 优先权日
  • 申请人
    宇部兴产株式会社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 文档编号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测定霉菌毒素的试剂,包括对霉菌毒素的酶标记单克隆抗体2.根据权利要求1的试剂,其中标记单克隆抗体的酶选自过氧化酶、碱性磷酸酶、β-半乳糖苷酶、过氧化氢酶、葡萄糖氧化酶、乳酸氧化酶、醇氧化酶和单胺氧化酶3.根据权利要求1的试剂,其中霉菌毒素是由青霉菌、曲霉菌或镰孢霉菌一类的微生物产生的4.根据权利要求1的试剂,其中霉菌毒素是赫曲霉毒素A、T-2毒素或黄曲霉毒素B15.一种测定霉菌毒素的方法,包括在对比反应条件下,用对霉菌毒素的酶标记单克隆抗体测定霉菌毒素6.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中标记单克隆抗体的酶选自过氧化酶、碱性磷酸酶、β-半乳糖苷酶、过氧化氢酶、葡萄糖氧化酶、乳酸氧化酶、醇氧化酶和单胺氧化酶7.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中霉菌毒素是由青霉菌、曲霉菌或镰孢霉菌一类的微生物产生的8.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中霉菌毒素是赫曲霉毒素A、T-2毒素或黄曲霉毒素B1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霉菌毒素的测定试剂和测定方法本发明涉及霉菌毒素的测定试剂和测定方法。特别是涉及含有酶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的霉菌毒素测定试剂及使用该测定试剂进行的测定方法。由青霉菌、曲霉菌和镰孢霉菌一类的真菌类微生物产生的霉菌毒素,即使在还未显示其急性毒性时,他们往往也是致癌毒素或诱发肝肾脏肿瘤的毒素。霉菌毒素中,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力特别强。实际上,黄曲霉毒素B1对人体和动物体的影响早已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而且业已了解黄曲霉毒素B1是以肝脏作为致癌的靶器官。因此,在人和动物进食之前,先测定食物和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从而防止摄入这些毒素则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了。定量测定霉菌毒素的传统方法,例如包括薄板层析法、高性能液相层析法、气相层析法、质谱法和动物生物测定法。然而在实际应用时,由于测量灵敏度或测量分析所需时间方面困难重重,这些方法受到了限制,为此亟待作进一步的改进。近来开展了用酶标记黄曲霉毒素B1和对其有专一性的多克隆抗体进行酶免疫测定的研究[Appl.Enoi.Microbiology,41,1472(1981)]。这个方法在测量灵敏度和测定分析所需时间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是其测定的灵敏度仍不能满足需要。此外,由于大量含有霉菌毒素的试剂用后必须废弃,所以在安全和经济方面也需要改进。Ikuko Ueno在日本霉菌毒素理学协会论文集(21期,1985年6月30日)中,公开了黄曲霉毒素B1的改进酶免疫测定法。该方法使黄曲霉毒素B1定量测定的精度达到10~1000微微克/10微升(1毫微克/毫升~100毫微克/毫升)。黄曲霉毒素B1的连接酶的免疫吸收剂测定法也已为公众所知[Bhanu P.Ram和L.Patrick HartJ.Assoc.Off.Anal.Chem,69卷,5期(1986)]。根据该方法,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精度也是1毫微克/毫升~100毫微克/毫升。由A.A.G.Candlirh,W.H.Stimson和g.E.Smith发展的使用对黄曲霉毒素B1的单克隆抗体检测霉菌毒素的酶免疫测定法也已为人们所知(Letto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1985,1,57~61)。采用该方法,黄曲毒素B1的测定精度约为1~5毫微克/毫升。上述种种酶免疫测定方法都是非常实用的,因为他们有助于测定分析简单化,并且在同一时间可测定许多样品。但是至今所报导的,还没有一种酶的免疫测定方法能使黄曲霉毒素B1的定量测定精度达到小于约1毫微克/毫升。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定象黄曲霉毒素B1一类的霉菌毒素的试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测定霉菌毒素的试剂,能够对霉菌毒素具有足够的敏感度并能与其迅速反应。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足够稳定和经济的测定霉菌毒素的试剂。
本发明再有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霉菌毒素的酶标记单克隆抗体,这种抗体可用作具有上述性质的霉菌毒素测定试剂。
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本发明上述霉菌毒素测定试剂,迅速高灵敏度地定量测定霉菌毒素的方法。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仅以其本身所具优点,通过如下介绍将会一目了然。
根据本发明,其目的和优点首先是通过测定霉菌毒素试剂包括对霉菌毒素的酶标记单克隆抗体具体体现的。
图1得到的校准曲线是将OTA-BSA(20微升/毫升)固定到96-井平底免疫测定板上,加入稀释成不同浓度的霉菌毒素测定试剂,并将各种浓度的标准OTA溶液加入测定板的各个井中,以引起酶的反应,反应终止时,借助微量测定板光度计,在500毫微米处测量测定板上反应溶液的吸光率,绘制出对各种浓度的霉菌毒素的吸光率校准曲线。
图2得到的校准曲线,其反应条件与图1相同,只是用T-2-HS-BSA(20微克/毫升)代替OTA-BSA,用标准T-2溶液代替标准OTA溶液。
图3得到的校准曲线,其反应条件与图1相同,只是用AFB1-BSA(0.5微克/毫升)代替OTA-BSA,用标准AFB1溶液代替标准OTA溶液(除了溶于50%甲醇外,对比反应在室温下进行2小时,底物反应在室温下进行30分钟;在492毫微米处测量吸光率)。
图4得到的校准曲线,其反应条件与图3相同(除了溶于50%甲醇外,对比反应在37℃下进行30分钟,底物反应在37℃下进行15分钟)。
图5所示校准曲线是图3和图4中的104倍稀度,吸光率以百分率表示。
图6是根据对比实施例1绘制的校准曲线。
图7是根据对比实施例2绘制的校准曲线。
图8所示曲线是图7中的105倍和106倍稀度,吸光率以百分率表示。
图9给出的实验结果是将AFB1加至花生中,然后回收。图9中A系日本产花生,未加AFB1;B系中国产花生,未知AFB1。
本发明者首先力图用酶免疫测定方法改进霉菌毒素的测定方法,包括制备对霉菌毒素具有高度专一性的单克隆抗体,将这种未标记的单克隆抗体(老鼠免疫球蛋白)在对比反应条件下与霉菌毒素进行反应,然后将反应混合物与对老鼠免疫球蛋白的过氧化酶标记抗体进行反应(参见下文的对比实施例1)。结果检测出毫微克量级的霉菌毒素的含量,但其分析所需时间较长(例如大约超过6小时)。由于需要测定的食物和饲料很多,而且其中许多又不能存放很长时间,故需要研究进一步改进上述方法,使测定样品中所含霉菌毒素的工作能够简便、迅速、灵敏度高。
经过广泛的研究,本发明者发现,霉菌毒素测定试剂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将对霉菌毒素具有高度专一性的抗体(称为抗霉菌毒素抗体)与酶结合,通过这种试剂可以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所测定霉菌毒素的例子是由普通的青霉菌、曲霉菌和镰孢霉菌一类的微生物产生的毒素,例如赫曲霉毒素A、F2毒素和黄曲毒素B1。
用于标记本发明所用的单克隆抗体的最佳一类的酶,例如包括过氧化酶、碱性磷酸酶、β-半乳糖苷酶、过氧化氢酶、葡萄糖氧化酶、乳酸氧化酶、醇氧化酶和单胺氧化酶。
根据本发明,在对比反应条件下,用含酶标记单克隆抗体的霉菌毒素测定试剂,能够迅速、高灵敏度地测定霉菌毒素。
实施本发明测定霉菌毒素的方法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将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B1固定在载体上如96-井免疫测定板上,同时加入测定样品和本发明的霉菌毒素测定试剂,再加入底物溶液如相当于用以标记抗体的酶的底物,测定有色反应液的吸光率。按上述方法,在加霉菌毒素测定试剂和样品阶段时,固定在霉菌毒素和试剂之间以及样品中的霉菌毒素和试剂之间进行了对比反应,从而能够迅速、高灵敏度地测定样品中霉菌毒素的含量。
为了固定霉菌毒素,也可使用其他载体,如聚乙烯珠粒、聚苯乙烯珠粒和ABS树脂珠粒。
下列参考实施例说明用于霉菌毒素测定的抗原的制备方法,以及抗体的产生和纯化。
参考实施例1用于霉菌毒素测定的抗原的制备以霉菌毒素和牛血清清蛋白(BSA)的复合物作为抗原,固定在96-井免疫测定板上,其制备方法如下(1)由曲霉菌一类的微生物产生的赫曲霉毒素A(OTA)与BSA的复合物(下文用OTA-BSA表示),其制备方法为将OTA(5毫克)溶于0.12毫升乙醇和3毫升1摩尔的磷酸缓冲液(pH7.0)中,然后将OTA溶液与50毫克BSA溶于0.1摩尔的氯化钠溶液混合。在该混合物中加入1-乙基-3-(3-二甲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化物(EDPC),混合物在20℃暗处搅拌24小时。产物用蒸馏水透析,然后低压冻干,得到30毫克OTA-BSA。
(2)由镰孢霉菌一类的微生物产生的T-2毒素(T-2)和BSA的复合物(下文用T-2-BSA表示)按如下方法制备。
T-2的羟基与琥珀酐反应,生成半琥珀酸盐(T-2-HS)。采取与(1)节中OTA-B的同样制备方法,用T-2-HS制备T-2-HS-BSA。
(3)由曲霉菌一类的微生物产生的黄曲霉毒素B1(AFB1)与BSA组成的复合物(下文用AFB1-BSA表示)通过下列方法制备。
大约在60℃下将AFB1(Sigma公司产品,20毫克)溶于少量甲醇中,再加入200毫克甲酯胺盐酸化物(东京化学有限公司产品)用5N的NaOH将溶液的pH值调至7,溶液在60°~70℃下经2~3小时生成肟。这是按照Chu氏方法制备的[F.S.Chu,M.T.S.Hsia和P.Sun.1977,”黄曲霉毒素B1-O-甲羰基肟的制备与特征,J.Assoc.Off.Anal.Chem.,60,791~794]。
将AFB1-肟进行纯化,取其10毫克用1毫升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在10毫升的0.1摩尔磷酸缓冲液(pH7.2)中含有25毫克BSA的溶液中,加入18.0毫克EDPC,再滴入上述AFB1-肟溶液。向该混合溶液中,再加5.2毫克EDPC,用0.1摩尔盐酸将溶液的pH调至5.5,在室温和遮光条件下,搅拌24小时。产物用蒸馏水透析,经低压冻干后得到45毫克AFB1-肟-BSA。
上述制剂基本上根据前述Chu和Ueno二氏的方法制取的[F.S.Chu和I.Ueno,1977“对黄曲霉毒素B1抗体的制备”,Appl.Enoiron.Micro-biol.33,1125~1128]。
参考实施例2抗体的制备和纯化对OTA,T-2和AFB1,具有高度专一性的单克隆抗体进行制备和纯化(其中AFB1是按日本待批专利申请号171500/1986和229899/1986两件专利文件以及此件申请的发明人所述方法制备的)。
从已经建立的悬浮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的细胞系中取出107细胞,引入BALB/C小鼠的腹膜内(8周令雄鼠,在引入前两周将0.5毫升异十九烷投入小鼠腹膜内),以产生单克隆抗体。大约一周后,开始观测到小鼠体重的显著增加,1~3周后抽取腹水。对OTA,的单克隆抗体的抗体滴定值为106~108,对T-2的单克隆抗体则为104~106,对AFB1的单克隆抗体为106~108。
取自腹水的单克隆抗体是通过下述方法进行纯化的。
腹水用Tris-HCl缓冲液(pH7.4)进行透析,并置于经相同缓冲液平衡的DEAE纤维素柱上。对自然通过纤维素柱的部分用50%饱和硫酸铵进行盐析。将生成的沉淀溶于磷酸缓冲液(pH7.4)进行透析。通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平板凝胶电泳,得到纯度都很高的对OTA、T-2和AFB1的单克隆抗体。
通过用酶标记纯化的对OTA、T-2和AFB1的单克隆抗体制备霉菌毒素测定试剂,借助这种方法(ELISA法)能够迅速、高灵敏地定量测定霉菌毒素。
本发明进一步详述如下(1)霉菌毒素测定试剂的制备抗体可用各种方法标记,例如戊二醛一步法[Immunochemistry,6,43(1969)]、戊二醛两步法[Immunochemistry,8,1175(1971)]、过碘酸氧化法[Methods in Enzymology,37,133(1975)]和马来酰亚胺法[Jour-nal of the Biochemistry,78,235(1975)]。尤以后两种方法为最佳。
抗体与酶结合后,可直接用于霉菌毒素的测定。为了进一步提高敏感度,最好将通过交联葡萄糖、Sephacryl当凝胶过滤对其进行纯化后得到的酶标记抗体用作霉菌毒素测定试剂。酶标记抗体部分经磷酸缓冲液(pH7.4)或Tris-HCl缓冲液(pH7.4)透析并低压冻干,或经孔径不大于0.45微米的无菌滤器过滤后,可用作霉菌毒素测定试剂。
(2)霉菌毒素的定量测定霉菌毒素和高分子量蛋白质的复合物与BSA的区别在于霉菌毒素-BSA是用作产生抗霉菌毒素抗体的免疫原(例如钥孔血蓝素(KLH)和卵清蛋白(OVA)],而该复合物则是用作测量由青霉菌、曲霉菌或镰孢霉菌一类微生物产生的霉菌毒素的抗原(用于固定到96-井平底免疫测定板的抗原)。
测定霉菌毒素时,将霉菌毒素-高分子量蛋白质复合物置于96井平底免疫测定板并予以固定。用抗原处理过的井经洗涤和封阻,以防止对霉菌毒素抗体非专一性地与没有结合抗原的那些井相结合。然后洗涤已封阻的井,再加入等体积的测定样品(或用于制作校准曲线中已知含量的霉菌毒素)和(1)节所述的霉菌毒素测定试剂。测定板静置规定的时间。充分洗涤测定板上的井,然后加入相当于用作标记霉菌毒素测定试剂(含有形成由酶反应产生的颜色的物质)中抗体的酶的底物溶液。在酶反应进行了规定的时间后,在形成的颜色显示其最大吸光率的波长处测定反应溶液的吸光率。根据用已知霉菌毒素量得到的结果,绘制校准曲线,从校准曲线能够测定所测样品中的霉菌毒素(例如OTA、T-2、AFB1)的含量。
下述实施例将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内容。理所当然,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内容,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霉菌毒素测定试剂的制备参考实施例2中所述对OTA、T-2和AFB1的三种纯化单克隆抗体,每种都是用已知的酶标记方法进行标记的。下面将说明用该方法制备霉菌毒素测定试剂。
将辣根过氧化酶(7.32毫克)溶于1毫升蒸馏水,加入200微升0.1摩尔高碘酸钠,混合物在室温下静置30分钟。酶溶液在4℃下,用1毫摩尔乙酸缓冲液(pH4.5)透析过夜。然后加入100微升0.2摩尔碳酸钠缓冲液(pH9.5),将透析液的pH值调到9.5。将(对OTA、T-2或AFB1的)单克隆抗体,各取8.78毫克分别溶于0.1摩尔磷酸缓冲液(pH7.4),在4℃下用0.01摩尔碳酸钠缓冲液(pH9.5)透析过夜。生成的过氧化酶溶液和单克隆抗体溶液混合后,在室温下静置大约2.5小时。在该反应溶液中,加入100~200微升的0.4%(重量)硼氢化钠,混合物在4℃下静置2小时。由此得到的过氧化酶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在4℃下经磷酸缓冲液(pH7.4)完全透析后,即可作为霉菌毒素测定试剂,也可在低压冻干后用于霉菌毒素的测定。
实施例2由曲霉菌一类微生物产生的OTA的定量测定OTA-BSA(20微克/毫升)以每井100微升的量引入96-井平底免疫测定板(Nunc制)中,在4℃下放置过夜,使其固定。用洗液[磷酸缓冲液,pH7.4,含有0.1%聚环氧乙烷山梨糖醇单月桂酸酯(Tween 20)]将测定板洗涤两次。为防止抗体对测定板的非专一性吸附,将测定板在室温条件下,在上述同一洗液(但含10%牛血清)中静置30分钟。然后用洗液将测定板洗涤两次。再将由上述相同洗液稀释的霉菌毒素测定试剂(分别稀释到103、3×104、6×104、105、106和107倍)50微升,与由上述相同洗液制备的标准OTA溶液(0微微克~5微克/50微升)50微升同时加到各个井中,测定板在室温下静置30分钟(在制作校准确曲线的情况下)。用洗液将测定板洗涤四次,然后以每井100微升的量加入底物溶液(制备方法是将20毫克邻苯二胺和10微升35%H2O2溶于pH值为5.0的50毫升0.1摩尔柠檬酸缓冲液)。测定板用铝片遮光,在室温下静置30分钟。最后,以每井50微升的量加入2N硫酸,使酶反应终止。用微量测定板光度计测定终止酶反应后反应溶液在500毫微米处的吸光率。结果示于附图1。稀释至3×104倍的霉菌毒素测定试剂定量测定敏感度的精度可达到几微微克。
用稀释到3×104倍的霉菌毒素测定试剂50微升测定样品(按计算所得,50微升0.1%BSA滤液,含有50微微克OTA)。测得的OTA含量为52微微克,与计算值近似一致。
测定时间大约短达1小时。
实施例3由镰孢霉菌一类微生物产生的T-2的定量测定。
以每井100微升的量将T-2-HS-BSA(20微升/毫升加到96-井平底免疫测定板(Nunc制),测定板在4℃下静置过夜,使抗原能够固定。用洗液(磷酸缓冲液,pH7.4,含有0.1%聚环氧乙烷山梨糖醇单月桂酸酯)将测定板洗涤两次,以防止抗体对测定板的非专一性吸附,测定板在室温条件下,在上述同一洗液(但含有10%牛血清)中静置30分钟。然后用上述同一洗液将测定板洗涤两次,将由上述同一洗液稀释的霉菌毒素测定试剂50微升(分别稀释102、103、2×103、104、2×104和105倍),与用上述同一洗液制备的标准T-2溶液[(0微微克~5微克)/50微升]50微升同时加到各个井中。测定板在室温下静置30分钟(在制作校准曲线情况下)。用上述同一洗液再将测定板洗涤四次,然后以每井100微升的量加入底物溶液(制备方法为将20毫克邻苯二胺和10微升35%H2O2溶于50毫升0.1摩尔柠檬缓冲液,pH为5.0)。测定板用铝片遮光,并在室温下静置30分钟。最后以每井50微升的量加入2N硫酸,使酶反应终止。用微量测定板光度计测量酶反应终止后反应溶液在500毫微米处的吸光率。结果示于图2。稀释到2×104倍的霉菌毒素测定试剂测定敏感度的精度高至几微微克。
根据实施例3所述方法,用稀释到2×104倍的霉菌毒素测定试剂50微升测定样品(根据计算,50微升0.1%BSA溶液,含有50微微克T-2)。测得的T-2含量为47微微克,与计算值接近一致。
测量时间大约短达1小时。
实施例4由曲霉菌一类微生物产生的AFB1的定量测定以每井100微升的量将AFB1-BSA(0.5微克/毫升)加到96-井平底免疫测定板(Nunc制),测定板在4℃下静置过夜,使抗原固定。用洗液(磷酸缓冲液,pH7.4,含有0.05%聚环氧乙烷山梨糖醇单月桂酸酯)将测定板洗涤两次,以防止抗体对测定板的非专一性吸附,在室温条件下,测定板在上述同一洗液(但含有10%牛血清)中静置30分钟。
然后用上述同一洗液将测定板洗涤两次,将黄曲霉菌毒素B1测定试剂(稀释至104倍)50微升,与用肥料、饲料或食物中用于毒素分析的提取液(例如50%的甲醇水溶液)制备的标准AFB1溶液[(0微微克~5毫微克)/50微升)50微升同时加入各个井中。测定板在37℃下静置30分钟或在室温下静置2小时(在制作校准曲线情况下)。用上述同一洗液将测定板洗涤四次,然后以每井100微升的量加入底物溶液(制备方法将20毫克邻苯二胺和10微升35%H2O2溶于pH值为5.0的50毫升0.1摩尔柠檬酸缓冲液中)。将测定板遮光,在37℃下静置15分钟或在室温下静置30分钟。最后,以每井50微升的量加入2N硫酸,使酶反应终止。用微量测定板光度计在492毫微米处测量反应溶液的吸光率。结果示于图1和图2。AFB1定量测定的敏感度度高达等于或小于6.9微微克/测定物,测定时间大约短达1小时。图5给出的校准曲线是根据对比反应(室温下2小时,37℃下30分钟),用稀释至104倍的霉菌毒素测定试剂得到的吸光率(百分率表示)绘制的。
对比实施例1由曲霉菌一类微生物产生的OTA的定量测定以每个井100微升的量将OTA-BSA(20微克/毫升)加到96-井平底微量测定板中,测定板在4℃下静置过夜,使抗原固定。用洗液将测定板洗涤两次,以防止抗体对测定板的非专一性吸附,在室温下,测定板在含有10%牛血清的洗液中静置30分钟。然后用洗液将测定板洗涤两次,再将具有高度专一性并分别稀释至102、103、104、5×104、105、5×105、106、5×106、107和108倍的抗霉菌毒素单克隆抗体溶液50微升,与用同一洗液制备的标准OTA溶液[(0微微克~5微克)/50微升]50微升,同时加到各个井中。测定板在室温下静置30分钟(在制作校准曲线情况下)。用洗液将测定板洗涤3次。以每井100微升的量加入对老鼠免疫球蛋白(用含有10%牛血清的稀释溶液稀释至103倍)的过氧化酶标记抗体。测定板在室温下静置2小时,并用洗液洗涤四次。以每井100微升的量加入底物溶液(制备方法将20毫克邻苯二胺和10微升35%的H2O2溶于50毫升0.1摩尔柠檬酸缓冲液)。测定板用铝片遮光,在室温下静置30分钟。最后,以每井50微升的量加入2N硫酸,使酶反应终止。用微量测定板光度计测定酶反应终止后反应溶液在500毫微米处的吸光率,结果示于图6。
当未标记的抗霉菌毒素单克隆抗体用于上述免疫测定时,用稀释到106倍的对OTA的单克隆抗体检测OTA仅能达到几毫微克,测定时间大约6小时左右。
对比实施例2由曲霉菌一类微生物产生的AFB1的定量测定以每井100毫升的量将AFB1-BSA(0.5微克/毫升)加到96-井平底微量测定板中,测定板在4℃下静置过夜,使抗原固定。用洗液将测定板洗涤两次,以防止抗体对测定板的非专一性吸附,在室温下,测定板在含有10%牛血清洗液中静置30分钟。然后用洗液将测定板洗涤两次,再将具有高度专一性并分别稀释至103、104、105、5×105、106和107倍的抗AFB1单克隆抗体溶液50微升,与肥料、饲料或食物中用于毒素分析的提取液(例如50%的甲醇水溶液)制备的标准AFB1溶液[(0微微克~5微克)/50微升)50微升同时加到各个井中。测定板在室温下静置2小时(在制作校准曲线情况下)。用洗液将测定板洗涤四次,再以每井100微升的量加入对老鼠免疫球蛋白(用含有10%牛血清稀释溶液稀释至103倍)的过氧化酶标记抗体。测定板在室温下静置2小时,并用洗液洗涤四次。以每井100微升的量加入底物溶液(制备方法将20毫克邻苯二胺和10微升的35%H2O2溶于pH值为5.0的50毫升0.1摩尔柠檬酸缓冲液)。将测定板遮光,并在室温下静置30分钟。最后,以每井50微升的量加入2N硫酸,使酶反应终止。用微量测定板光度计测量酶反应终止后反应溶液在492毫微米处的吸光率。结果示于图7。当吸光率如实施例4以百分率表示时,校准曲线如图8所示。
当未标记抗AFB1单克隆抗体用于上述免疫测定时,用稀释至105倍的对AFB1的单克隆抗体仅能检测AFB1的含量为几百微微克/测定物,测定所需时间约6小时左右。
实施例5将AFB1加到花生中并从花生中回收AFB1
采用实施例4的方法,将AFB1加到花生中并从花生中回收AFB1。
将日中两国产的花生用作样品。花生经去壳后用均化器磨成粉末,收集通过1毫米筛孔的粉末。这些粉末状花生样品各用25微升的AFB1标准甲醇溶液(11.1微克/毫升)浸渍,在浸渍过的样品中,加入25毫升的50%甲醇水溶液,用生物混合器混合3分钟。混合物经Toyo1号滤纸或华特曼4号滤纸或等效滤纸过滤。按照实施例4的方法,测定不含有AFB1的滤液和样品,结果于图9。
在得到的50%甲醇提取液中,加入浓度为11.1ppb(556微微克/测定物)的AFB1。在这些样品中测得的AFB1含量为573微微克/测定物和625微微克/测定物,根据计算,从中的回收率分别为92%和96%。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将霉菌毒素固定在诸如免疫测定板载体上,同时加入测定样品和霉菌毒素测定试剂,将含有固定在载体上的霉菌毒素的单克隆抗体与样品中的霉菌毒素进行了对比反应。此外,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定量测定霉菌毒素,简单方便,敏感度高,测定时间比传统测定方法短。本发明的方法还安全可靠、经济节约。


在对比反应条件下,对霉菌毒素用酶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测定诸如赫曲霉毒素、A、T-2毒素或黄曲霉毒素B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